明代早期龙泉窑质量较高,为我国主要外销商品之一,大量销往亚洲、非洲等国家。 天顺八年以前,明王朝曾几次派内官到处州府监烧龙泉青瓷,供皇宫使用。 明代早期龙泉窑继承前朝制作工艺,胎釉质地变化较小,胎呈灰白或灰色,大部分瓷器施一次釉,釉层薄,少数瓷器釉较厚,有玉质感。釉色较深,多数呈青绿或豆青色,黄釉少见,说明烧窑时,窑内还原气氛控制较好,烧窑技术稳定。 器物种类、式样同元代相比有所差别。元代常见的各式洗,如双鱼洗、蔗段洗等在此期少见。大众碗、盘也明显减少,斗笠碗、梅月纹碗已不再生产。 瓶的种类有所增加,如仿古代铜器形式的觚式瓶、尊式瓶、贯耳瓶 、蒜头瓶,以及玉壶春瓶、双耳衔环瓶、弦纹瓶、福寿扁瓶等。 出现鼓凳、砚屏、套匣等新作品。 花纹装饰依旧作为美化瓷器的主要手段。纹样包括弘纹、回纹、竹节、瓜棱、莲瓣、梅花、牡丹、八卦、云纹等。 部分碗、盘、高足杯、香炉等器物上采用两面刻划花装饰,纹饰细密,制作精细。 器底常有吉祥铭款和图案戳记,如“大吉福寿”、“金玉满堂”、“长命富贵” 等。 技法变化多样,以刻、划、模印为主,兼用贴塑、雕镂和印模工艺。 成化、弘治以后,龙泉窑瓷器胎体更加厚重,釉层薄而透明,刻划花粗放草率,有的外底留有挖足刀痕,制作粗糙,质量显著下降。随着景德镇瓷业的官民并举,各类彩绘和色釉产品不断创新、百花竞放,南方青瓷市场则日渐萎缩,龙泉窑不再上贡宫廷。民窑生产虽未中断,但已渐失创新活力,开始日趋衰落,逐渐湮没。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