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心肌梗死的病人住在CCU里,他的心跳都显示在护士台的监护屏上,这时屏幕上出现了几个室性早搏,医生看了一般都会有些紧张,要知道一个心肌梗死的病人在前24小时里,引起死亡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心律失常,可能会出现室速、室颤,而这些室早就有可能诱发这种恶性心律失常。 ![]() 这个时候我们要不要用药去干预呢?你可能会说:那当然了,提早用药、预防用药,让早搏不出来不就好了吗! 可是在医学已经发展到循证医学年代的时候,我们很多凭经验办的事变得不那么可靠了,我们最好能够有两组病人对照的来看一下,到底用药好还是不用药好。 于是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有一些医生做了这么一个对照实验,同样心肌梗死的病人在出现了早搏的时候,一组给他们使用了抗心律失常Ic类药物,包括恩卡尼、氟卡尼等等,另外一组没有用药,只是严密的观察,在他出现恶性心律失常的时候才予以处理。 结果观察了这些病人一段时间后,医生们惊奇地发现,那组使用了抗心律失常药物的死亡率明显高于不用药的那一组。 所以我们搞清楚了一件事儿:引起死亡的不是早博,而是你心脏本身的状况,如果你的心脏处于一个非常严重的病理状态下,这时出现的一些早搏,哪怕它数量不多,也会造成一个很严重的后果,就像一个烟头毁了一个加油站;可是如果你的心脏是一个非常好的状态,再多的早搏也不会让这个心脏产生很恶劣的后果。 再回到我们最初那个对照实验,当时我们的着眼点在早搏,结果把这个人的预后,也就是最后的结局给改变了。 ![]() 那我们医生的着眼点应该在哪儿? 是让这个病人看起来不错,还是让他活得更长? 所以很多病人对医生的要求都是:医生啊,你让我吃得下饭、睡得着觉、拉得出排泄物就行了。 可是医生却在想:我得让你多活10年、20年,长明百岁啊!所以我们治疗的目的是抗预后而不是抗早搏。 ![]() 有器质性心脏病的患者 谨慎地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 在对早搏的处理上,我们达成一个共识,对于那些有器质性心脏病的患者,比如说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心肺复苏以后的、扩张性心疾病、肥厚性心肌病、致心律失常的右室心肌病、淀粉样变或者本身具有遗传性的离子通道病的病人,要谨慎地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如果用的话可以选择胺碘酮、倍他乐克、索他洛尔这三种药。 这里要说一下胺碘酮这个药,其实它的副作用在一般情况下是大于普通的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它有碘沉着,可以引起甲亢、甲减,甚至有一部分人会引起肺纤维化,但是它用在这些有器质性心脏病的患者身上,却不会发生那句拗口的话“抗心律失常药物的致心律失常作用”。 ![]() 没有器质性心脏病的患者 改善不舒服的症状 对于一个没有这些器质性心脏病的患者来说,他们治疗最主要的目的就是改善不舒服的症状,这个时候可以使用中药,也可以使用倍他乐克(β受体阻滞剂),当然也可以使用其它的抗心律失常药物,包括普罗帕酮、美西律、莫雷西嗪等等,但这些药物不能使用在有器质性心脏病的患者身上。 所以有时候医生也挺难做的,我们在想着怎么把病人的生命延长的时候,病人却告诉我们说:“我早搏还那么多,怎么不给我看好?”其实对于良性早搏来说,使用像胺碘酮这种副作用相对较大的药,确实是不合适的。 所以医生在这时候也要进行一个拿捏,要运用我们的知识,想办法让早搏的数量能够减少、病人能够舒服,同时要去减少各种副作用的出现,这就是需要我们个体化地给每一个患者量身定做一套治疗方案。 还好,在我求学的时候,有中医、有西医、有心理,这三者结合起来,治疗心律失常,我还是有底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