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有关“信”的一切(连载一)

 Oncoimmuno 2022-05-21 发布于北京
“信”是一切修行与灵性开发的基础和资粮,也是我们内在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能量来源。如果缺少了“信”,任何努力都如同沙上建塔,其久必毁。而如果能体悟到“信”,精神世界就会呈现出一番新的天地和光明。

  这篇文章既是我写,也非我写。如果你看过《与神对话》这本书,大概能知道我所说的是什么意思。

  文章很长,约15万字,所以会将以连载的方式发表,以下是这篇文章主要内容及章节。愿有缘人能从中得到启发。
目录

第一部分:生活中的信

  • 第一章 信的阴阳理论

  • 第二章 信的感觉

  • 第三章 信的感觉生发

第二部分:多角度看信

  • 第四章 信的五个层次

  • 第五章 信的三条路径

  • 第六章 信的转换

第三部分:信的世界观

  • 第七章 幻想的能量

  • 第八章 我们的世界

  • 第九章 信的美妙连接

  • 第十章 信的显化

  • 第十一章 信的来源

  • 第十二章 信的是什么

  • 第十三章 信的用处

第四部分:信的人格

  • 第十四章 对信的疑惑
  • 第十五章 经典当中的信
  • 第十六章 信的流动
  • 第十七章 信的反面不是怀疑
  • 第十八章 信的传递是声音
  • 第十九章 不信是信的中心
  • 第二十章 信不产生愚昧,利用信才产生愚昧
  • 第二十一章 诚是信之根
  • 第二十二章 信的开始和终点
  • 第二十三章 信的境界
  • 第二十四章 苦源于不信
  • 第二十五章 信的角色
  • 第二十六章 信的责任
  • 第二十七章 信的五个支柱
  • 第二十八章 信从祖先来

第五部分:信的发展

  • 第二十九章 我信的三种关系
  • 第三十章 三人成虎
  • 第三十一章 信的希望
  • 第三十二章 信的推送
  • 第三十三章 信的疗愈
  • 第三十四章 信的轨迹
  • 第三十五章 轻诺寡信
  • 第三十六章 内信和外信
  • 第三十七章 周全的变化

第六部分:信的升级

  • 第三十八章 信的重力
  • 第三十九章 信的节奏
  • 第四十章 恍惚中的信
  • 第四十一章 信的答案
  • 第四十二章 信的光明
  • 第四十三章 信的守候
  • 第四十四章 信中的爱
  • 第四十五章 信中爱的保鲜
  • 第四十六章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第七部分:信的结果

  • 第四十七章 不信在生活中
  • 第四十八章 信中的智慧
  • 第四十九章 信的稳定性
  • 第五十章 信的决窍
  • 第五十一章 新信

以下是正文:


第一部分



生活中的信


第一章 信的阴阳理论


  何为阴阳?这个话题自古以来已经有很多大家都给了相应的定论。我们不给出多高深的理论,而是通过生活让大家来去明白。

  我们生活在有日夜的世界,也就是我们俗称的白天和晚上,而白天我们定义的就是阳,而夜晚我们定义的就是阴。相信这样大家都不会反对,刚刚我们是站在生活的角度说的,也就是说黑夜与白天是生活中的阴阳。

  如果把信当成与生活平行维度的产物,那么它的阴阳又是什么呢?

  信的阴阳是堵和疏。

  我们可以细分一下,信字在我们生活中可以说是无处不用。无论是与家庭成员对话,还是与社会一些关系对话,信都会左右我们。相信这点大家已经能体会到了。

图片



  当别人说出我们不信的理论时,我们时而会据理力争,时而会不理不睬。但是大家也发现,看似今天不相信的理论,在未来的某个时刻,我们居然发现了是真的,是对的。

  而我们对于“真”,对于“对”的解释往往又是以自身体验为标准,可是,我们有自身体验,别人仍然有自身体验,如果我们非要以自身体验为标准的话,我们只能说对于我们当下是“真”的,是“对”的。

  而当我们定义后,其实反方面的定义也会跟着到来,这也形成了阴阳。而我们被这种正反理论经常弄的是很苦恼,所以我们找到了各种经典,以及名师来去佐证我们的内容。但就是这样,也经常会出现同等有力的反面理论的佐证。

图片



  其实在生活中,这种现象之所以会出现,那是说明我们就在生活中。因为生活有阴阳,所以对一件事情的理解,也是有阴阳。而中国自古以来,这种理论已经非常之多了。

  例如:我们有句话“站的高看的远”和“站的高摔的狠”,我们一听,这两个都对。但是仔细一想,为什么对,因为它们都是站在我们身体的角度去说的,或是说站在我们能够感受的角度来去说的。

  讲到这,我们就要提出一个理论,“信”本身要有阴阳两面做依托,而阴阳两面是什么?那就是“堵”和“疏”。

  把“堵”和“疏”放在生活中来看,别人说话为什么不信,是因为我们内在有“陌生的力量”堵住了。而之所以信,是因为内在有“已知的力量”疏通开了。而这种力量大家再细细思索一下,是不是都是以身体为感受的。

图片

  所以,我们身体的实际体验,就成为了信的一项标准。如果说以身体的实际体验为标准的话,我们在一生中可信的东西就会变的少之又少了,因为我们能体验的世界,在生活的长河中,无非就是沧海一粟的存在。

  这时候有人就会很苦恼,那要是这样,我们要信的更多,怎么办呢?

  现在我们来思考一个问题,有的时候,我们看到某条信息时,如果这条信息公众是信的状态,我们也会同时产生了信。看到某些信息时,我们的父母和亲人相信了,我们也会选择了信。而这些信,我们都没有亲身来去体验。这又是什么?

  其实这是“信任”。我们从小和谁生活在一起,那么我们就会有一个本能的信在里面,因为身体有过相应的气息感应。

图片



  例如:“我们从小和家长生活在一起,长大后,我们会发现他们说的话,即使我们认为跟不上现在的时代发展,但是仍然会影响我们,甚至会影响我们很深,究其原因就是身体有相关的记忆,我们会知道他们都是为我们好,而这种好已经达到了身体的认可,从而他们所说的话,让我们产生了一种力量,而这种力量就叫做“信”。

  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很多年轻人,可能在开始的时候,不认可父母的一些理论,但是到了相应的年龄,开始逐渐的认可了父母的话,逐渐的认可了他们的理论。为什么?因为父母是从生活上感悟的,即然是在生活上感悟,而我们又处于生活中,那影响就是理所当然的了。

图片



  刚刚举的例子就是开始是“堵”,而后经过相应的岁月而变成了“疏”,像这样的例子在生活中,我们静下心来想一想,尤其有一些生活阅历的人就会发现,以前不认可的,后面莫名奇妙的都认可了,这不正是阴阳两面,信的“堵”“疏”两面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