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父亲的锯子(朱其梅)

 老沈阅览 2022-05-22 发布于广东

“拉大锯,扯大锯,姥姥家唱大戏……”每当听到这首欢快的儿歌,我就不由自主地想起父亲曾经用过的那些锯子,想起父亲拉锯时那美妙的声音。

父亲是地道的农民,但心灵手巧的他喜欢在农闲时节做些木工补贴家用,锯子成了父亲的伙伴,陪我们家熬过了那些艰难的岁月。

把一根完整的木头拉成小段或者木板,父亲称之为“解木头”。字典中,“解”字有多种含义,其中一种含义是“分开”。把长木变成短木或者变成木板的过程叫作“解”,还真是贴切!

解较短的木头,父亲一个人就能完成,他把木头捆在凳子上,左脚踩在木头的底部,右手来回拉锯即可。解长一些的木头需要两个人配合才能完成,一个拉“上锯”,一个拉“下锯”。每当父亲需要帮手时,我总是和兄弟姐姐们抢着干这个活。只见父亲左眼微微闭上,右眼瞄线,将木头两边分别用墨斗打上墨线,再将其固定在一条长凳上。“前腿弓、后腿蹬,两眼把线瞪”,父亲忙活完后,告诉我动作要领。然后,父亲拉上锯,我拉下锯,按照父亲的口诀,我小心翼翼地顺着父亲的指引,他推我拉,我推他拉,最后居然没跑偏,完全在墨线上,我也因此得到父亲的夸奖。在我眼里,拉锯比烧火做饭或者喂猪等家务活有意思,锯子一上一下,有节奏感,听着拉锯发出的声响,闻着锯末的清新味道,让人很陶醉。

听姐姐们说父亲学木匠活没有师傅,是自己琢磨的。父亲自己购置了锯子等工具,一开始是修修补补自家的桌椅板凳。父亲爱这行,又爱思考、勤动手、多练习,后来逐渐学会了刀砍斧劈、刨锯凿钻、锤实锉平,还学会了染漆,技术越来越精湛,我们家不断增添父亲打制的新桌椅板凳、橱柜。慢慢地,左邻右舍不断有人来请父亲帮忙做个椅子、添个橱柜,两个姐姐出嫁的家具也都是父亲亲手做的,这不但给我们家节约了一大笔开支,还寄托了慈父对晚辈浓浓的爱。

再后来大姑家的表哥、叔叔大伯家的堂哥、姨奶奶家的表叔和村里其他年轻人都来跟着父亲学手艺,父亲成了师傅。

农闲时节,父亲带着他的锯子和徒弟们走村串巷干木工活,每天挣取1.5元的务工费。现在看1.5元微不足道,简直不值一提,但在当时,我们家几个孩子上学,严重缺乏劳动力,家庭务农收入极低,这确实大大补贴了我们的家庭日常开支,徒弟们也依靠这个手艺改善了各自家庭的经济状况。徒弟们跟着父亲学木工,不但传承了父亲的手艺,也传承了父亲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新工艺、新设备越来越先进,锛凿斧刨已不能适应新的市场,手工锯子逐渐被电动工具取代,父亲的锯子也就成了我家的“文物”。

父亲的一生是勤劳的一生,也是充满智慧的一生。他用一把锯子解木头,做成家具,给家具喷上好看的花纹、涂上斑斓的颜色,成就了一件件手工作品,也解决了我们家的生计难题。同时,他让我们有机会走进学校,看到了不一样的世界,实现了人生价值,现在也都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作者单位:山东省临沂市费县城乡规划编制研究中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