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解读“受害者模式”

 qly_ 2022-05-22 发布于广西

也许在我们的身边,

80%的人都有受害者模式

受害者模式是最毁灭幸福、

破坏关系的模式

你有受害者模式吗?

每个人都在追求幸福,追求美满的关系、愉快的生活。

可我们有时发现,幸福、美满其实并不容易。

我们经常会无意识的毁掉自己的幸福,毁掉自己的亲密关系,我们会对着亲密的人大喊:这都是你的错!

也会一股脑的将问题和责任都推到对方身上,将自己包装成一个十足的受害者

也许在我们的身边,80%的人都有受害者模式,认为一切都是外面都是别人的错。

大家身边都会存在这样受害者模式的人:

工作做不好,抱怨老板不赏识、不提拔自己;

和伴侣的关系一团糟,认为都是对方的错,对方不理解不体谅自己;

抱怨孩子不懂事、不听话,害的自己这么操心焦虑;

觉得父母不够爱自己,总是提出各种各样的无理要求;

感觉周围一切的事都不顺心,老天总是跟自己作对;

自己迟到错过了末班车,都能找到无数的理由是他人或者外界的错

……

受害者模式是最毁灭幸福、破坏关系的模式。

你有受害者模式吗?

1.受害者模式是什么?

受害者模式也叫弱者模式,这种模式的最核心特点是: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任何事情和任何人面前,总是自觉不自觉地把自己当成一个受害者和弱者。

在这个状态之下,你会认为自己很可怜,好像整个世界都在反对你,每个人都对你不够好,觉得自己时时陷在困境与被伤害的感觉里。

你无法也不能采取行动,只能悲伤与自怜。

我们在这里提到的受害者模式,不是家庭暴力、职场性骚扰、或是巨大灾难的真正受害者的心理状态,只是一种不健康的自我防御机制。

这种将一切不快乐不幸福归咎于外人的方式,使自己短暂的获得了同情、安慰甚至照顾。

实际上,这是内在自我的匮乏与人生掌控能力的丧失。

受害者们认为:因为不是我的责任,我是不公平待遇的受害者,因此我无法做出任何让自己更好的改变。

2.受害者模式是如何形成的?

从街心花园里奔跑着的孩童,在他摔倒的第一时间里,总是惊讶或好奇,他们抬起头来确认有大人在身边,然后放声大哭。

这时候家长会将孩子抱起,给予安慰和抚慰。

再小的孩子也知道,受伤是获得额外关爱的机会:我受伤了,你要关注我,你要做点什么来补偿我。

在学校里,如果他人伤害我们,老师也会让那个人向我们道歉。

遭受到痛苦或是不道德、不公平的待遇时,应该被纠正、被弥补——这是我们从小就根深蒂固的观念。

我们在幼年时不自觉习得处在受伤的位置,让自身获得好处的这些观念,它所带来的行为模式也伴随着我们成长。

但成年之后,我们不再需要他人来对我们的生活进行干预和帮助。

如果我们心态没有成长到为自己负责的状态下,受伤就想要找他人来顶罪,就会演变成受害者模式。

受害者心理,是一种很深很深的创伤性感受,起因可能很复杂。也许来自生命早期未能整合的分裂状态,也许来自一些真实的创伤,例如小时候虐待,也许来自一个冷漠的家庭环境和缺少爱的成长环境……情结是潜意识的,所以一般情况下,受害者心理的人会与这种感受隔离得很远很远,而无从认识和处理,会本能地进行自我保护,不让自己接近和感受到这种情结。

受害者模式

是潜意识里对自己的放弃

受害意味着无需负责。受害者无须为自己的现状负责,也无须为自己承担责任。一个带有受害者模式的人会相信他的人生已经不能被自己的努力改变,他会责怪任何一个人或者一群人,只有他自己完全免于责难。

一个人一旦相信自己是受害者,

可能一辈子都会陷在

这种情绪的泥淖中:

不负责、不行动,

也因此错失所有让自己改变的机会,

这种看起来 

能够让人获得情感关注的模式

实际上隐含着对人生的全盘放弃。

3.受害者模式会带来哪些好处?

受害者模式看上去很蠢,完全就是自虐,那为什么有些人还跟成瘾一样,非要逼迫自己过上这样的生活呢?那是因为受害者模式也有一定的好处:

1)好处一:'我是无辜的”

如果一个人让自己处于受害者的模式里,Ta就完全不需要为自己的成长和命运负责了。因为,一个站在受害者角度的人,仿佛总站在道德的至高点上:都是别人的错,获得始终我是对的的感受。

在受害者模式的归因体系里,一切的问题都是别人导致的,与自己无关。

“我是无辜的,都是他不好”,“一切对我是不公的”是这类人内心最真实的写照。

当一个人执着于外界或别人的错误时,其实他在幻想外界或别人改正,为他的不如意负责,而不是自己为自己负责。

受害者模式最大的好处就是让自己可以躲避在这个模式的背后,心安理得的不成长,不进步,不负责。

2)好处二:维持一种虚假自恋

躲避在受害者模式的背后,一个人就无需直面自我,挑战自我了。

受害者模式的人使用的防御机制跟“否认”很相似,就是否认自己要为很多事情负责。

通过这种防御,个体借以维持自己虚假的自恋———-我是个受害者,我永远没有错。

所以一个受害者并不是什么都获得不了,他至少在获得一种心理上的优越感。

是的,“我没有错”是种心理上强大的优越感,有了这种优越感,有钱算什么,吃苦算什么,缺爱算什么,受穷算什么,升值加薪更是不值一提。

 3)好处三:获得无条件的关注

处于受害者模式的人经常容易获得别人的同情,关注、安慰,甚至遇到愿意无条件帮助自己的人。

以至于“喜欢当弱者,换取可怜”不知不觉就成了一些人获取关注和爱的途径。

另外这些人,还可以趁机摆脱掉一些本该具有的潜在的竞争:

“他已经这样子了,我总要让着他一些吧。我怎么好意思跟他竞争。”

“算了,算了,他已经这么悲惨了,我退出了。”

严重的处于受害者模式的人可能会经常飘着这些话语:

“唉,这就是我的命啊,有什么办法”。

“我就是注定要受苦的。”

“没人喜欢我,我就是注定要被欺负的。”

说实话,这些人的这些脸都具有一些相同的调调:同时具备控诉性、无奈性、悲苦性......

但是接触久了,你又会发现在这些悲苦的面具之下隐藏着另一种调调:自恋。

所以,具有受害者模式的人通常具有这种气质:具有苦情性质的自恋。 

会哭的孩子有糖吃!受害的人会获得更多的关注和同情。

在还不会说话的时候开始,每个孩子就知道如何通过自己受到的伤害来获取养育者的关注和补偿。

长大以后,我们甚至会替自己创造这种被伤害的感觉,来寻求他人对我们的关注和情感赔偿。 

我们渴望获得他人的注意力和关心,让自己不必为人生的失败承担风险,不必背负心灵成长的重责。

这些暂时看起来,仿佛真的是好事。

但是,时间一久,你会发现,你的生活也许会越来越糟。

4.受害者模式危害

关系里的过度依赖,会使他人想要逃离。

受害者模式的人,把自己的一切喜怒哀乐的缘由都依附在他人身上,会让他人痛苦不已。

当初你说你要管我一辈子,所以你要为我下半生的一切负责,你要爱我、陪伴我、对我好、保护我不受到任何伤害”....

许多善良的人会尽力帮助一个他们爱着的受害者。

但是这种帮助与关心,往往不会持续很久,受害者模式会导致你所需要的关怀是一个无底洞,会消磨掉心底的爱,人们最终会感到厌倦,慢慢地离开。

受害者,究竟会伤害谁?

我们先看这样一段对话。

一位妻子问:为什么我老公就是不愿意承认他错了呢?

问:为什么他认错对你这么重要?

妻子:因为他认错,才可以证明他伤害了我。

问:为什么要证明他伤害了你?

妻子:因为他承认伤害了我,良心才会受到谴责,才能加倍对我好啊!

问:那如果他一直都不认错,你会怎么办?

妻子:如果他不认错,有一天我会跟他离婚的,那时他后悔已经来不及了。

这个妻子的想法,其实是大多数有受害者模式女性真实写照。

她觉得只有证明对方错了,才能换回自己的尊严,关系才能扭转到另外一个好的局面。如果无法证明对方是错的,自己在关系里又无比痛苦,她会选择极端的方式伤害自己或者切断关系。

对于有受害者模式的人说,如果关系中遇到不满意,他们只有两个选择:一种选择是更凶狠地伤害自己;另一种是更绝情地断放弃所拥有的关系。

而无论哪一个选择,都是在更深的伤害自己。关系中不如意是常有之事,而她们除了伤害自己,不具备任何面对矛盾冲突或者改善关系的能力,所以无论进入任何关系,最痛苦的人都是自己。

在关系里,受害者模式,就像是另一半制造的一个毒瘤,你原以为保留好这个毒瘤,就留住了对方亏欠你的证据,另一半就应该更在乎你。

在心理咨询中,当一个人深陷于“受害者模式”的思维里时,他就很难有疗愈的可能,因为:

1)受害者看不到自己强大的一面

当一个人处于受害者模式里的时候,他就自动把自己放在了一个无力、无助、被动、只能承受的角色里,而看不到自己有力、强大的一面。

一个人持续的认为自己弱小,就会陷入无力,持续的认为别人有问题,自己是受害的一方,就看不到自己可以行动的动力。

一个没有动力的人,你指望他如何走出目前的困境?

2)受害者不想长大,不想为自己的人生负责

我们知道原生家庭会给一个人带来或多或少的影响,有些时候这些影响可能是负面的、不良的。但我们每次提到原生家庭,只是为了让你知道很多问题的来源,从而能够让自己摆脱掉这种限制。

我们知道父母的局限和不当,是为了更好的突破这些局限,绕开这些不良反应模式,不是为了让你从此以原生家庭的受害者自居,再也不为自己的人生负责,自怨自艾,一蹶不振。

在应对生活的难题,逃避或者找替罪羊,不过是“不想长大,还幻想父母会为我们的人生负责”的表现。

毕竟,成长,进步,负责这些都很有挑战性,让我们离开我们的心理舒适区,直面自己,需要很大的勇气,还要承受大量的风险。

3)受害者会逐渐贪恋这种模式带来的好处

他会贪恋人们因为可怜而送给他们的关注、施舍、小恩小惠和同情心,而很难再通过正常的途径去获得因为自己能力而带来的人们的佩服、尊敬和感激。

任何一种心理模式都能给人带来好处,即便是不够良好的模式,也会有一些潜在的好处。

如果看不到这些好处,不承认自己享受了这些好处,并且没有毅力和坚定的要跟这些所谓的好处说再见的心,就很难摆脱掉原来模式的制约。

5.一个受害者模式的人,

该如何走出悲苦之路?

受害者模式的形成跟早年患者的原生家庭有一定关系。

比如父母就是受害者模式,发生了问题喜欢剔除掉自己负责的部分,而且总是把自己往受害者或弱者里面套,久而久之,孩子也就会形成了这种模式,越来越以“弱者”自居。直到把整个世界都投射成“加害者”。

这种模式可能具有一定的“家族遗传性”,因为“受害者模式”的信念也是一种类似于价值观的东西,会以“家风”的形式进行代际传递

关系是人的一面镜子,当你持续的总是觉得外界总是在伤害你,或者迫害你、对不起你,务必请警惕起来,看看你是否已经不自觉的走入了“受害者模式”,因为,如果你内心有受害者模式的话,外部的世界一定会被你投射为“施害者”。

所以,仔细的审视一下在关系里,你是处于负责者,还是推卸责任者,你是强者还是弱者,你有没有总是在找别人的问题,而不是发现自己的问题?你有没有总是觉得别人对不起你。

心理学家的研究发现,“信念是推动一个行动的力量源.

但凡任何一个受害者”,其背后支持他()的经典信念有四个:“我是对的应该如此托付心态没有办法”.正是在这四大信念的武装下,许多人的生命旅程走向了死角;人际关系惨遭重创;事业发展障碍重重,眼睁着把无限绮丽的地球整成一个伤心太平洋!”

四大信念局限了人生的发展,人为的设限了自我的范畴,减少了人生更多的选择,因而是不具有正面价值和意义的,故称之为限制性信念.

局限人生的四大信念

  • 我是对的

 这句四字名言,成为某些人挂在嘴边的口头禅。尤其是在人际冲突时最为常见。譬如,一员工上班迟到十分钟,主管问,你为什么迟到?常见的回答是:我路上堵车了、昨晚加班回去晚、路上意外发生别的事了。云云。解释了一大堆的客观理由,意思只有一个:虽然迟到了,是因为……所以,不是我的错——我是对的!

我是对的这个信念,根植于他过去成长的经验积累。比如,一个人生长在是非对错善恶分明的家庭中,受到比较多的道德观的评判,成人后,就很容易落入我是对的陷阱,执着于谁是谁非的念头,是没有太大意义的.有很多夫妇摩擦,一方强烈的要分个我对你错,纠缠于对方的不放,结果对方冒出一句我承认我错了你对了,咱们离婚吧!”

在关系的经营里,把焦点放在我是对的你是错的,实在无聊乏味,有本末倒置之嫌.在争执于我对的同时,你是否还记得你要的是什么?”我们的共同目标是什么?” 这样的思考也许能为关系的建设带来正面积极的价值.

  •  应该如此

这也是个颇具杀伤力的信念.在中国人的世界里,“应该的字眼频频出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我们是朋友,有困难应该相互帮助;你信任我,就应该借钱给我.如果你不帮助我或不借钱给我,我就生气.

这个信念衍生于中国传统文化.在国人的眼里,只要有人际的关系连接,就会产生相对的角色需求,如父母对孩子的教育责任;朋友有通财之义;夫妻要完全的坦诚相见等等.附载在关系角色上的诸多要求,“要求的背后即是应该如此的信念.一旦某天某人没有应该如此,可能会招致另一方大发雷霆,尔后伤心不已.还不断的追问自己:()怎么这样对我?()为什么要这样?

应该如此的信念深处,有一个潜台词:我不能接受应该如此以外的变化.或者说我无法接受应该如此以外的变化.

信念背后的信念最为可怕,我们深知我们处于一个不断变化、跳跃的时代,每一分每一秒都可能发生新的与过去不同的情况,即所谓的变化万千.在此种大变化的背景之下,拥抱变化、欢迎变化、接纳变化乃现代人的生存策略之一.同样的,抗拒变化、逃避变化及否定变化的人必与痛苦为伍,且与人与事无补.

破除应该如此信念解药是凡是发生的,都有发生的理由:凡有发生理由的,都是值得发生的,也是值得接受的.” 黑格尔也说,凡是存在的,便是合理的.接纳和接受一切的存在和发生,是生命最大的智慧.

  •  托付心态

指的是把自己人生的成功快乐的控制权交付于别人.是一种受制于人” 而非操之在我的状态.简单讲,就是把自己快乐幸福的遥控器交给他人掌控,由别人决定自己的快乐与否.

托付心态普及应用于社会的概率之高,令人惊讶.从中国女性饱受摧残和奴役的三从四德上即可窥见一斑封建文化要求女人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丧从子,从来从去,就是不从自己.这一传统积习传承了几千年,虽然新时代呼吁女人自强自立,可这种深入灵魂与骨髓的影响,至今还潜移默化的呈现在两性关系里,不是有女孩找男朋友很在乎对方的忠诚度结婚前对责任的承诺甚至超过了爱情本身.

其实,这些对忠诚度承诺的要求,实在是感觉自己的不够分量,自我价值不足的表征.

人由于在成长过程里,没有培养出足够的自我价值感,因而在成年后,容易产生托付心态.在家托父母,在外托朋友,在单位托领导,在婚姻托配偶.总觉得自己不够好,“还差一点,其实是对自己的不信任.

对治托付心态的良药是,每个人都具备了让自己成功快乐的资源.有足够的能力选择过幸福快乐的生活.无法也无须依赖他人让自己成功快乐.我们只能暂时借别人的肩膀靠一靠,而不可长久的假手于人.因此,信任自己是良好的开端。

  •  没有办法

 经常听到的一句抱怨是没有办法”.当某人一语既出时,就已向困难投降,再也不愿去想新的办法了。仔细一想, “没有办法好象给了我们两个提示:一、以前用的方法没有效果;二是目前尚未找到最佳有效的方法.重点是后者,预示了还有办法解决的可能”, 而不是身陷绝境、坐已待毙的局面.

世上任何一把难开的锁,也一定有开启它的钥匙。只是你尚未找到那把钥匙而已。不能轻易的决定它无解,否则就是画地为牢作茧自缚自取失败。

假若你想成功,就不要轻易言“NO”,请记得:凡事至少有三个以上的解决办法。暂时的挫折,不是结果。连秦桧都有三个相好的!不须怕,继续找,一定会想到问题的最佳解决办法.

摆脱受害者模式可能需要几个法宝

第一,自我负责受害者模式的来源就是自己不能为自己负责,而依赖于外界对自己负责,认为如果外界不符合自己心意,自己就可以有理由不好,以此自怨自艾,陷入颓废忧伤,自我折磨,或者像一滩泥一样,丧失行动力,陷在整天抱怨的浆糊情绪里。

一个心智成熟的成年人必须认识到自己的生命,自己的日子当然是必须自己来负责,除了自己,怎么能放心交给别人来负责?明明别人连自己的生活都负责不了好吧?你就那么相信别人的力量,而唯独不相信自己的力量,自己可以为自己负责?

具有受害者模式的人不能意识到自己应该为自己的人生负责,这种幼稚的认识可能源于父母溺爱或者成长过程中的某些逃避策略,以至于其意识不到自己应该为自己的人生负责。一个人想要什么,都需要自己去争取,去拼搏去得到,而不是指望着别人做好,给你送到面前。

没有谁可以给你造就一劳永逸的人生,也没有完美的环境和人,但具有受害者模式的人就会始终抱有这样的幻想,指望着外界做出改变来成就他,外界会为他的遭遇负责。

第二,宽容。宽容会让一个人的自我强大而又有力量,它是一个人心智成熟的重要体现。宽容的建立是基于这样的心智:我宽容了你,其实是放过了我自己。当有一天要承认,这世界上很难有十全十美的东西,可能就学会了宽容,宽容本质上是一个退而求其次的选择,“因为懂得,所以慈悲。”

一个不宽容的人会根据自己的偏执和理想去要求别人和世界,但是客观世界并不会因为主观意志为转移,就会引发无数怨气,但其实想说的是不管你宽不宽容,你苛责的人和世界都很少受影响,所有的不宽容最终都会反过来指向你自己,最终导致自己没有立锥之地。

第三,重建自我的力量。能直面现实是考验一个人自我是否强大的主要标志。受害者心态的根源就在于无法面对现实,无法面对的背后其实是自我缺乏力量。这种缺乏力量可能来源于早期的亲子关系里,受到的积极肯定过少,而消极否定过多,所以具有这种心态的人建议找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回溯一下自己的幼年经历,修通消极的自我概念和认知,重建一些自我里面的积极因素。

第四,感恩和付出。停留在受害者模式里的人最大的特点就是否认周围的美好,放大周围的缺点,这种通过否认让自己保持优越感的方式会让他们看不到别人的优点,可以说这是种假骄傲,假优越,由于这种假又优越的存在,具备受害者心态的人只会觉得自己始终处于匮乏状态,而看不到自己得到的一面,所以他们永远不会感恩。

又因为他们的聚焦点停留在了抱怨上面,自然丧失了面对事件的行动力,从而也就体验不到付出。在受害者模式的人的感情体验里,抱怨是解决一切的良药,所以之后的付出,行动都被剥夺了。他们无法重建从成功完成一件事情那里获得的正向反馈和积极体验,而只会恶性循环下去。

最后以两个名人的话结尾,作为最后的启发:

“如果从来都不是我们的错,我们就不需要为它负责;如果我们不需要为它负责,我们始终就是受害者。”

                          -----------Richard Bach

'自怜最容易成为最具破坏性的非药物麻醉。人为上瘾,将事件中受害的部分剥离出来,以得到短暂的安慰。'

                         ------------ John W. Gardner

是的,当你在觉得自己怀才不遇,从而忧伤落寞,觉得自己很酷,或者整日愤世嫉俗,自认为比别人高明时,请清醒的把自己骂醒:

啊,这种行为啊,其实只是一种怂蛋的表现。

⊙版权声明:文章转自wangluo,如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