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西良/文 柳琴戏以委婉动听的语调,勾魂摄魄的语言,粗犷热烈朴实的表演风格,浓郁的生活气息,婉转悠扬的唱腔,深受群众喜爱,展示着自己独特的魅力,流传二百多年经久不衰,逐渐走向了国家大剧院,被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一,民间小调,拉魂腔的产生 据《山东省文化艺术志》记载:柳琴戏形成于清代嘉庆、道光年间。当时,滕县城东门外演唱肘鼓子(亦称周鼓子)的武氏兄弟和滕县花鼓艺人安德友、高二与四句腔艺人八戒,常到东郭镇的苏楼演唱,当地通晓音律、酷爱文艺的秀才苏来,借鉴柳子戏的“山坡羊”、“耍孩”以及境内的“溜山腔”、“拉纤号子”等民间小调,演变而成。 苏楼村在东郭镇的南部,小村两面临水,近靠历史上的漷水。春秋战国时期,孟子曾受滕文公之邀,前往滕国讲授治国安民的道理,劝说滕文公以善治国。和滕国一河之隔的小邾国居住在漷水之上,孟子曾春登峄山,秋察漷水。公元前362年,亦即周显王七年,孟轲28岁,邹鲁大地上遭受了历史上罕见的洪涝灾害。这年秋天,孟轲带领20多名学生,不辞劳苦,冒着生命危险,到邾国漷水之滨农户家中了解灾情,和邾国国君共同商量抗洪救灾的措施,安抚百姓,并告诫小邾国国君民事为大,民事不可缓。 苏楼村紧挨南北官道上的驿站,周围是商汤时期大将尤虺的封地。西汉道教的创始人张道陵前往泰山讲道曾在这里路过,在张姓聚集的东郭前村建起了规模宏大的天师府,亲手植下了后来被称为“滕县八大景”之一的真仙灵柏。
二,苏秀才与拉魂腔 苏楼村周围河汊纵横,土地肥沃,文化发达,是各路艺人聚集之地。每年秋收之后,各村都要举办各种活动,喜庆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清朝乾隆、嘉庆年间(1736-1795),当时鲁南地区每遇水旱灾害,贫苦农民四处流浪,一部分人就用唱门子的办法代替叫门子,这是“拉魂腔”的初级阶段。 明末清初时,赋闲在家的苏楼村秀才苏来,精通音律,一生喜爱戏剧,结交了很多江湖人才,对外来的说唱艺人更是关怀有加,每有戏班来村,他都安排住宿,请家来吃饭,拿一把二胡同台献艺。 鲁南枣庄至今流传着一段名为“四大香”的顺口溜:“绿豆米饭、羊肉汤,旱烟锅子、拉魂腔。” “拉魂腔一来,跑掉了绣鞋;拉魂腔一走,睡倒了十九”。这些民谣道出了几百年前,在社会文化原始落后、娱乐活动极其贫乏的历史时期,人们对家乡戏曲“拉魂腔”的喜爱迷恋程度。 为争取观众,开始借助简单的服装、道具,进入扮演角色的戏曲萌芽时期。由于受人员的限制,只好一人扮多角,开演后,演员头戴礼帽,身穿长衫、腰系红绸,背着柳叶琴上场,边弹边唱,按照剧情,当场变妆,扮演不同人物。如戴上苘麻做的髯口就演老生,头上插朵花就演小旦,摘下礼帽髯口,顶上手帕就是老旦。 苏秀才不断整理挖掘,吸收民间小调、运河号子和其他地方剧种的营养,使腔调不断丰富、创新,以其丰富的花腔和独有的拖腔翻高,有别于其他剧种,逐渐规范成熟,有俚曲小调成为一个专门的剧种,特别是那优美婉转的腔调,摄魂勾魄的词句,唱者如痴,听者如醉,听众爱之入迷,美其名曰“拉魂腔”。当地民谚说:“苏来不来等于瘟台,苏来不到挫钱十吊。”正是由于苏家戏班的广泛影响,他们所居住的村庄由原来的“徐楼”,因“苏家班”改为“苏楼”,沿用至今。 三,柳琴戏的发扬光大 柳琴戏的表演粗犷朴实,节奏明快,乡土气息浓厚,演员的身段、步法明显带有民间歌舞的特点。规范服装道具,提升演出效果,使柳琴戏逐渐成熟。 苏来的家成了说唱艺人的聚集地。各路英才聚集,也带来各地不同风格的说唱艺术。苏家所招的长工佃户,非能唱戏者不取。苏来还自组剧团演出,编写了《老少换》《郭大姐算卦》《张梅英赶考》等剧本。他家里的佃农下地干活也得口吐唱词哼着小调。每年苏家都要种上四五十亩地的荞麦,专留给前来苏楼村搭班唱戏的艺人们食用,逢年过节通宵演出,盛况空前。 正是由于苏家戏班的广泛影响,他们所居住的村庄由约在道光年间,苏楼的巧木匠、“拉魂腔”艺人王清,在苏家班苏来后人苏道一指导下,制成了第一把柳琴。为柳琴戏的演出增加了新的乐器,使戏剧更加规范,提升了演出效果。1987年,滕州市的文化工作者在苏楼村发现了苏家祖传的一把柳叶琴,这是目前所发现的最早的一把柳琴。苏家祖传的那把柳叶琴,已被征集到博物馆里保存。 据苏氏家谱记载,苏家自清朝乾隆年间苏来起,中历苏千一、苏炳元,到清朝末年的苏友刚,苏家戏班一直长盛不衰,当地至今还流传有“王清、徐四、苏友刚,十里八坡吃得香”的民谚。 柳琴戏传统剧目非常丰富,有传统剧目221个,其中本戏、折子戏180个,连台本戏41个。柳琴戏的早期剧目基本上是反映民间生活的两小戏、三小戏,代表性剧目有《七装》、《小书馆》等。 四,拉魂腔唱响苏鲁豫皖 苏楼村的苏来创建的苏家戏班因唱戏而出名,又因对前来投奔的各路民间艺人们长年管饭施舍而败家。苏来死后,苏家戏班逐渐解体,在苏楼村唱戏的长工佃户和各路艺人们纷纷投奔他乡,流落四方,沿着京杭大运河将这种演唱形式带到各地,从而把“拉魂腔”也传播带到苏、鲁、豫、皖四省广泛区域。 散布在各地的艺人们各自收徒传艺,渐成流派和体系,还有的演变成其他的剧种和形式,如安徽的“泗洲戏”、江苏的“淮海戏”等等,但它们都统称“拉魂腔”,并把200年前滕县苏楼村的苏来苏秀才看作是“拉魂腔”的祖师爷。 “拉魂腔”在流传发展了一百多年以后,到清末民初,拉魂腔班社大量涌现,其中以华家班、杨家班、郑家班、高家班最为活跃。 五,卜端品与柳琴剧团 当时滕县一带较有影响的戏班,是张汪镇渊子崖村的卜端品老先生创下的“长春班”。出自高家班的卜家班,虽然晚些,但影响很大,人们习惯称卜端品为“卜拉门(不落门)”。意思是只要有卜的演出,家家户户锁门看戏。他是苏楼村苏家戏班后裔传人苏友刚的第三代徒弟。 “卜拉门“的拉魂腔,卜拉门腿上挂铃铛,东庄唱戏西庄看,赶集上会唱满场”成为当时生动的写照。卜家班常年在江苏、安徽演出,有的人落地生根,成了当地柳琴戏的主要演员。现在的滕州市柳琴剧团就是1953年由早期的卜家班改建而成的。 戏,多来自乡间,唱给乡下人听,因而最受乡下人欢迎。1956年在商业公私合营的高潮中,卜端品私人戏箱折价归公,从此剧团由私有制变为集体所有制。剧团先后排演的现代剧《红霞》、《红姐妹》、《红色种子》、《红松林》上山下乡进行演出,被群众誉为“四红剧团”。 1964年12月,现代戏《新风曲》参加了济宁地区的会演,同年被选拔到省参加现代戏会演,得到了彭少辉、贺龙、罗瑞卿等中央领导好评,并受到谭启龙等领导同志的接见与鼓励;同年排演的《小保管上任》等在滕县八一礼堂为沙风、杨得志等中央领导演出。之后,不少剧目走出了山东,为国际友人演出。其中,《姊妹俩上工地》还被北京农业电影制片厂拍制成电影。 1986年秋天,我和滕州市委宣传部黄启伟同志一块,参加枣庄市委对台办举行的对台宣传培训班,曾经专门到滕州市柳琴剧团采访柳琴戏名家、艺名小白鞋的刘长春老师,采写了《丝丝故乡情,袅袅家乡音》的文章,向台湾同胞介绍鲁南著名戏剧品种——柳琴戏,在海峡之声、金陵之声电台播出后,在台湾同胞尤其在赴台老兵中,产生了很大影响,勾起了他们思念家乡,想念亲人,盼望回归大陆的情怀。 六,地方小戏走进国家大剧院 根据刘志侠小说改编的电影《铁道游击队》,更是把柳琴戏的传播推向了一个高潮。战士小坡弹奏演唱的“西边的太阳就要落山了……”那柳琴戏的腔调更是唱遍全国。小坡抱着的那个“土琵琶”,就是枣庄特有的乐器柳琴。如今,拉魂腔登上大雅之堂,2006年5月,由枣庄市申报的柳琴戏,被国务院公布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柳琴戏从它产生那一天起,就带着鲁南地区浓厚的地域特色和乡土气息。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正是柳琴戏的泥土芳香,才吸引了众多的专家和人士为之毕生追求,并使之不断完善。近些年,各地的柳琴剧团在整理传统剧目的同时,又创作了一批深受群众欢迎的新编历史剧和现代戏,如《匡衡进京》《卧龙求凤》《山乡锣鼓》等,其中以现代戏《大燕和小燕》《墨子》《一碑三孔桥》艺术性最高。特别是在1981年,江苏电影制片厂将现代戏《大燕和小燕》摄制成戏曲艺术片,在全国上映,深受欢迎。一时间,柳琴戏的唱腔回响在大江南北,作为土生土长的地方剧种,柳琴戏第一次被全国观众瞩目。 2004年12月28日,在北京长安大戏院亮相,便深深打动了专家和戏迷的心。李景、贺敬之、吴雪、刘厚生等军政领导听罢乡音后,格外兴奋和激动。当时的中组部部长张全景在看完演出接见演职人员时,拉着演员的手即兴作了一首诗:“看罢演出多高兴,听罢乡音格外亲,齐鲁大地春意浓,四出小戏意蕴深。” 七,柳琴戏的保护与传承 2010年4月15日晚,由滕州市柳琴戏剧团编排的大型历史剧柳琴戏《墨子》,在中央党校大礼堂隆重上演并取得圆满成功。中央党校副校长孙庆聚,中国音乐学院党委书记闫拓时等领导以及中央党校、中国音乐学院、中国地质大学、中国戏剧研究所有关专家、教授、学生等应邀观看演出。柳琴戏《墨子》曾在中国首届柳琴艺术节中获12项大奖,在第九届齐鲁文化艺术节中获多项大奖,被评为山东省戏剧“精品工程”奖。 滕州市柳琴戏研究保护中心和滕州市柳琴剧团,自2010年“一村一年一场戏”文化惠民演出活动开展以来,每年演出柳琴戏250多场,复排了《墙头记》、《孟姜女》、《状元与乞丐》、《姊妹易嫁》、《王华传》《张郎与丁香》等20余部历史传统剧目,创排了“拥军专题”“普法专题”“嘉年华”等十余台综艺剧目。满足了农村文化生活的需求。 滕州柳琴剧团先后编排了《墨子》《墨子与鲁班》《父女赶船》《拾棉花》《八姐传奇》先后赴国家大戏院、中央党校、民族文化宫、中国戏曲学院等地演出,复排了《墙头记》、《孟姜女》、《状元与乞丐》、《姊妹易嫁》、《王华传》等多部历史传统剧目。2010年、2015年两次被中宣部、文化部、国家广电总局、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授予“全国服务农村服务基层文化建设先进集体” 称号,2016年被文化部、财政部授予“全国优秀改革基层戏曲院团”称号。 柳琴戏名家王传玲,2007年被省文化厅委任柳琴戏传承人,2009年被文化部评为国家级柳琴戏传承人。从艺40余年来,她先后在省戏剧月、省戏剧汇演等演出中获一等奖,为观众塑造了一个又一个喜闻乐见的艺术形象 。2016年入选文化部“名家传戏——当代地方戏曲名家收徒传艺”工程、2017年入选“全国基层院团戏曲会演”。2017年入选“山东省地方戏代表性剧目展演”,参加“第三届中国戏曲(黄河流域)红梅大赛”获得金奖。 柳琴戏的发扬光大,得以永久传唱,与鲁南这方文明发达的土壤和爱好柳琴的乡亲分不开的,更是有一代代柳琴戏传人的努力追求的成果。 ———————————————————————— 马西良,山东省滕州市人,一生痴迷于文学创作和历史民俗文化的研究,已出版《沉香》《眷恋》《滕州墨子国家森林公园探秘》等散文集多部,在国内报刊杂志发表作品300多万字,山东省写作学会常务理事、作协会员、散文学会会员,枣庄市华夏促进会理事,滕州市华促会理事,滕州古薛研究会副会长。 壹点号山东马西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