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汉高祖十一年(公元前196年)春。 长乐宫钟室。 一个中年男人被五花大绑,他的面前站着一个面目威严的华服妇人。 男人长叹道:“后悔没采纳蒯通的计策,现在反被女子所诈,天意啊!” 言毕,刀起头落。 01刘邦窃符夺将公元前204年是刘邦的流年。 五月,被项羽摁在荥阳狠狠摩擦、命悬一线,最后大将纪信自告奋勇,假扮刘邦出降,他才得以带了几十号人偷偷溜出; 六月,刘邦带着萧何给他招募的部队再出关中,结果又被项羽摁在成皋继续摩擦,这次更惨,只带着车夫夏侯婴跑了出来。 关中没法回去,因为实在没有兵源了。 北渡黄河,到小修武城(赵地,今河南获嘉县东)找韩信,他和张耳刚刚平定赵地,关键是手底下有兵。 但修武不是关中,韩信也不是萧何,一个半路投靠的人不敢保证什么忠心,所以得耍点手腕。 两个人谁也没敢惊动,先偷偷在驿站住了一宿,第二天天还没亮就来到韩信大营,并以汉王使者的身份混了进去。 进入大营,韩信还没起床,刘邦直接进入帅帐,拿到印符,这才通知大家开会(韩信未起,即其卧,夺其印符,麾召诸将易置之)。 韩信、张耳大惊。 要说刘邦的脸皮是真厚,面不红心不跳地“夺两人军”,然后让“张耳备守赵地,拜信为相国,发赵兵未发者击齐”。 一夜之间丢了印符、丢了部队、丢了胜利果实,还被分配了新任务。 被自己的主要领导用这种近乎下三滥的方式耍了一把,韩信的心情不爽,很不爽。 所以,他想方设法地想回敬一下。 ![]() 成皋之战 02郦食其——韩信的垫脚石郦食其,中国历史上的著名说客。 如果按春秋诸子百家进行分类的话,他应该属于纵横家,因为他的长处就是动嘴,讲究一个纵横捭阖,巧辞服人。 他于刘邦西征咸阳期间投附,并在陈留郡和武关城下,用其如簧巧舌,让刘邦不费一兵一卒,实现不战而屈人之兵,顺利进入咸阳。 这次,他又向刘邦申请:劝降齐王田广。 别说,郦食其还是有两把刷子的,见到田广一通忽悠,成功劝说其归顺汉王刘邦。 摆酒设宴,尽情畅饮。 郦食其很高兴,完成任务了嘛;田广也很高兴,这年头兵荒马乱,找个稳定的山头不容易。 剧情按此发展的话,应该是对刘邦、田广和郦食其都好的局面,三赢。 但唯独对韩信没有好处。 郁闷的韩信带着数万兵马来到山东地界,正准备撸起袖子加油干的时候,一个消息忽然传来:郦食其已经完成了任务。 韩信更郁闷。 刚被刘邦摆了一道,想拿齐王田广出出气,结果人家被和平解决了! 韩信掉头就想走,被谋士蒯通给拦住了:别介,郦食其干他的,咱干咱的,汉王也没下命令不让打。再个说了,将军你拼死拼活好几年,才打下赵地五十多座城,而郦食其动动嘴就拿下齐地七十多座城,以后你还咋混? 韩信一听,火腾地就上来了:对啊,搞不过汉王,还搞不过你一个耍嘴皮子的吗? 打! 早已卸下武装准备投诚的田广被打了个措手不及,一溜烟就跑到项羽那里求援去了,但是在跑之前,顺手把郦食其扔到油锅里烹了,因为他认为郦食其耍了他。 死个郦食其对刘邦没什么影响,但韩信的做法让他很不高兴,芥蒂算是埋下了。 ![]() 郦食其 03假齐王——韩信的趁火打劫很久以后,韩信被降为淮阴侯期间,曾和刘邦有次著名的闲聊。韩信说自己善于带兵而且是多多益善,而刘邦不会带兵,但却善于驾驭和使用将领(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 这个评价非常准确,因为,刘邦的战力确实是“渣”:他在小修武城夺了韩信的兵后,又一次被项羽困在了荥阳。 而此时,韩信则完成了对齐王田广和项羽援兵龙且的绝杀,统一齐地。 看着在荥阳被包了饺子的刘邦,韩信心底一阵畅快,他忽然有了一种搞恶作剧的冲动。 汉王,你抢了我的兵有什么用? 打天下,离了我韩信还是玩不转。 所以,我得申请补偿:封王。 荥阳的刘邦正焦头烂额,韩信的使者到了。 刘邦的心头一阵温暖,他以为韩信要来救他。 使者替韩信汇报说:齐国人“夸诈多变”,反复无常,而且南边和楚国相邻,如果齐王的位置空着,局势很难稳定。我现在职位太低,怕压不住,所以想先自行代理齐王(假齐王)。 话说得已经足够委婉,而且是请示的语气,但刘邦读出的却是赤裸裸的威胁和明目张胆的索要。 刘邦大怒:我这里危如累卵朝不保夕,你韩信不想着来救驾,反而想搞什么“假齐王”。 身后的张良、陈平一看不对,赶紧在桌子下面踩刘邦的脚,并把局势一通分析:我们现在形势不利,你能阻止他自立为王吗(汉方不利,宁能禁信之自王乎)?不如做个顺水人情,给他就是了。否则怕生变故。 刘邦恍然大悟,顺势对使者骂道:要做就做真的,代理算什么! 马上派张良封韩信为齐王,并“征其兵使击楚”。 恶作剧成功,韩信心满意足,行动也正常了,垓下之围,刘邦征召,他拍马即到(汉王之败固陵,用张良计,征信将兵会陔下)。 但他不知道的是,趁火打劫,刘邦心里的那笔账涨利息了。 ![]() 蒯通说韩信 04秋后算账被执云梦的时候,韩信曾感叹“兔死狗烹鸟尽弓藏”,其实,对于刘邦而言,应该是想秋后算账。 刘邦的报复来得很快,因为他是领导,习惯于“制人”而不是“制于人”。 但他知道面对的是一个什么对手,所以他很谨慎,采取温水煮青蛙的方式,分三步将韩信彻底解除武装。 第一步,卸其军权。 枪杆子里面出政权,刘邦深谙此道,所以这一步走地很急很利索,垓下之战结束不久,刘邦迅速劝降鲁地,然后就近“还至定陶,驰入齐王壁,夺其军”。 第二步,迁齐徙楚。 汉五年正月甲午,刘邦即皇帝位氾水之阳。 然后开始分蛋糕。 论功行赏,韩信居功至伟,因为大半个天下都是他打下来的。 但是,他早已经受封齐王,没法再往上升了。 刘邦有办法,“徙为楚王”。 理由很充分,第一,楚怀王没有接班人(义帝无后);第二,“齐王韩信习楚风俗”,老家就是那里的嘛,熟悉情况,而且“都下邳”,让你衣锦还乡、光宗耀祖。 皇恩浩荡! 实际原因呢? 韩信屡屡僭越,不臣之心愈张,绝对不能让他继续在齐地发展。 因为,“夫齐,东有琅邪、即墨之饶,南有泰山之固,西有浊河之限,北有勃海之利。地方二千里,持戟百万,县隔千里之外,齐得十二焉。故此东西秦也。非亲子弟,莫可使王齐矣。” 第三步,图穷匕见。 刘邦一直在等韩信犯错误。 这一点很重要,因为韩信是建汉的第一大功臣,如果没有一个拿得出手的罪名,很难处理他。稍有不慎,就会让刘邦背上卸磨杀驴的恶名。 但刘邦有信心,他了解韩信:一个军事天才,同时也是一个政治白痴。 果不其然,韩信很快就被抓住了小辫子——他窝藏了项羽的主要将领钟离眛。 这下师出有名了。 汉六年十二月,“人有上变事告楚王信谋反(可能是刘邦安排的),上问左右,左右争欲击之。用陈平计,乃伪游云梦,会诸侯于陈,楚王信迎,即因执之”。 但思前想后,刘邦仍然选择了从轻处理。十多天后,他把韩信降为淮阴侯,封地一分为二,并安排了两个自家兄弟进行监视(后十余日,封韩信为淮阴侯,分其地为二国。高祖曰将军刘贾数有功,以为荆王,王淮东。弟交为楚王,王淮西)。 这并非刘邦心肠软,而是他感觉杀韩信的时机仍然不成熟。 他在等着韩信犯更大的错误,或者出现其他更好的机会。 一切都在刘邦的预料之中。 汉十一年,韩信真的想谋反了,而且是勾结边将。 ![]() 淮阴侯韩信 05韩信的抱负韩信是一个有志向有追求的人,但是,他的志向和追求是有限度的。 确切说,他只想做点事,但是没有野心! 这是因为: 第一,他除了打仗,别无所长。 第二,他只渴望出人头地。 从小家里穷,连母亲去世都没法正常下葬,而且“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 同时,他表现在世人面前的人生也是矛盾的:自命清高却又不求上进—— 整天佩着长剑去蹭吃蹭喝,就像孔乙己穿着长袍去咸亨酒店赊账。 因此,他一直被亭长老婆甚至洗衣服的老太太所看不起。不仅如此,同县不良少年的“胯下之辱”更让他声名扫地(一市皆笑信,以为怯)。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他只缺少一个施展抱负的舞台。 不久,秦末乱世来临了。 先从项梁,后从项羽,却因遇人不淑而无以施展(信数以策干项羽,羽弗用)。 直到他遇见了萧何和刘邦。 “明修栈道、暗度陈仓”让他一鸣惊人,背水一战让他成为灭国功臣,灭赵亡齐甚至让他有了三分天下的筹码。 然而,就像前面所说,他的抱负是有限度的,比如齐王就是他人生追求的极限。 他一生最大的志向有两个。 首先,他想一展胸中所学。 当击败龙且、尽得齐地的时候,他对项羽使者武陟的一番话,颇能说明问题:“臣得事项王数年,官不过郎中,位不过执戟,言不听,画策不用,故背楚归汉。汉王授我上将军印、数万之众,解衣衣我,推食食我,言听计用,吾得至于此。夫人深亲信我,背之不祥。幸为信谢项王。” “吾得至于此”,非常满足的口气。 刘邦给了他一展身手的机会和平台,让他一步登天。 所以,在他的内心里,对萧何和刘邦是感激涕零的,这一点注定了他不会叛汉。 其次,他想一吐胸中恶气。 项羽死后,韩信被封楚王,都下邳。 衣锦还乡,韩信盼望已久的扬眉吐气的时刻终于到了。 他来到封国,先找到那位经常供他吃饭的漂母,赠以千金;又找到亭长,只赏他百钱,并挖苦道:你很差劲,做好事都不做到底(公,小人,为德不竟)。最后找来了那个给过他“胯下之辱”的不良少年,直接把他提拔为中尉,并告诉诸将说:这是个壮士,当年他侮辱我时,我为什么没有杀他?因为杀这种人不值得,所以才隐忍下来,达到了今天这般成就(此壮士也。方辱我时,宁不能死?死之无名,故忍而就此。)。 ![]() 一饭千金 睚眦必报。 这和当年范雎在秦国功成名就后报复老主人须贾一个德行。 这种胸襟和气度,哪里有半点胸怀天下、志在九五的模样! ![]() 胯下之辱 06韩信的政治低能三件事证明韩信的政治低能。 第一件,存报恩之心。 正常情况下,报恩、心存感激是一种极其优秀的品质。但是,这种品质和政治斗争不兼容,具体到韩信来说,则是一种严重的“政治幼稚病”。 武陟来替项羽做“说客”时,说刘邦习惯出尔反尔,“不可亲信”,而且“足下所以得须臾至今者,以项王在。项王即亡,次取足下。” 蒯通劝韩信自立时则更为直接:“楚人(项羽)起彭城,转斗逐北,至於荥阳,乘利席卷,威震天下。然兵困於京、索之间,迫西山而不能进者,三年於此矣”。而“汉王将数十万之众,距巩、雒,阻山河之险,一日数战,无尺寸之功,折北不救,败荥阳,伤成皋,遂走宛、叶之间,此所谓智勇俱困者也”。也就是说,刘、项二人目前正两败俱伤,正是韩信渔翁得利的大好时机。 韩信却没有了战场上的果断,“犹豫不忍倍汉,又自以为功多,汉终不夺我齐”。 很遗憾,现实马上打了脸,因为刘邦的过河拆桥来地很快,“汉王之困固陵,用张良计,召齐王信,遂将兵会垓下。项羽已破,高祖袭夺齐王军。汉五年正月,徙齐王信为楚王”。从此,鲸搁浅滩,虎落平阳,任人宰割。 第二件,对项羽旧将钟离昧眛的态度。 战争结束,项羽的一切痕迹都被抹去,天下姓了刘。 韩信这时却做了一件非常脑残的事情:窝藏了他原来的好朋友、项羽的大将钟离眛,而且被发现了。 这时,韩信其实有很多种处理方式,比如及时向组织坦白并上交,或者偷偷处理掉,再或者让钟离眛体面地死去,给两人关系作一个最体面的交待。 可韩信偏偏选择了最低级的一种:先包庇,后出卖。 国家已经一统,钟离眛无处可逃,包庇没有任何用处,反而招来了刘邦的更大猜疑。 出卖则让韩信威信尽失。因为,出卖是一种极其恶劣的品质,背信弃义,世人所不齿,况且钟离眛还是他曾经的朋友(素与信善)。 此举让韩信众叛亲离,虽然最后刘邦只把他降为淮阴侯,但此时他已经对韩信动了杀心。 第三件,与陈豨相约谋反。 这一件事最为莫名其妙,我一度认为是史家的摸黑之词,因为这个想法太弱智。但是,太史公和班固是出了名的秉笔直书,又由不得你不信。 这件事情的蹊跷之处甚多。 首先,韩信在最辉煌的时候没反,比如灭赵的时候,而且那一时期刘邦已经拼成了孤家寡人,他想自立为王易如反掌; 其次,他在当齐王的时候没反,那时刘邦正被困荥阳,不仅蒯通劝他自立,而且项羽也曾派武陟约他一起三分天下。 再次,他在当楚王的时候也没反,那时候虽然天下已经初定,他的实力也不如战争时期,但仍然算是一方诸侯,至少比后来的淮阴侯要强的多——毕竟淮阴侯只是一个虚爵而没有任何实权。 这很难理解。 或者只有一个解释:他看透了一切,也厌倦了一切,想自寻死路。 他是一个天生的“战神”,金戈铁马是他唯一的舞台,和平年代的权力场和名利场不适合他! 《史记·淮阴侯列传》中的一段话写出了他的清高和孤独:信知汉王畏恶其能,称疾不朝从。由此日怨望,居常鞅鞅,羞与绛、灌等列。尝过樊将军哙。哙趋拜送迎,言称臣,曰:“大王乃肯临臣。”信出门,笑曰:“生乃与哙等为伍!” ![]() 战神韩信 07尾声据说,李斯在被赵高构陷、于咸阳闹市处斩的时候,曾无限眷恋地和小儿子说:我想和你像小时候那样,再牵着黄狗去东门外追逐狡兔,还能实现吗?说完,父子二人相对大哭。 我想,韩信在长乐宫钟室刀刃加颈的那一瞬间,眼前闪过的也应该不仅是暗度陈仓、背水一战和十面埋伏,应该还有亭长妻的嫌弃、漂母的训斥,以及淮阴不良少年们那一张张揶揄的脸。 因为,韩信是一个有志向有抱负但却没有野心的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