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 English, click 'Read more' below. ![]() 在上海外白渡桥以西,苏州河和黄浦江交汇的北苏州路上,一排老旧的美式公寓住宅坐落于此。面朝外滩现代化摩天矩阵,这栋由石绵砖筑成的公寓或许稍显陈旧,而在它刚刚建成的上世纪三十年代,高 8 层,282 套房间,9 部电梯,以及顶楼的露天泳池,让它在当时格外令人瞩目,是那时候上海最大的单体公寓大楼。1978 年,为解决居民住房问题,政府又为河滨大楼加盖 3 层,造就了现在 11 层高的样子。 河滨大楼拥有传奇的过往。光在刚刚建成的三十年代,这里就曾是世界黑暗时期犹太难民来沪避难的第一落脚点、是英美电影公司的办事处、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的中国总部……不平凡的烙印又在之后屡见不鲜,很多人称它为“河畔会客厅”、是全球化背景下近现代上海的一道缩影。后来,其与上海大厦、上海邮政大楼、浦江饭店共同成为老上海北外滩的明信片,又被列入上海市第二批优秀历史建筑,成为当代游客、网红打卡胜地。 近九十年历史与人文的雕刻,河滨大楼(Embankment Building,简称为 E.B.)吸引着海内外文化名人、行业精英的聚集,影视、文学著作的青睐。上世纪五十年代,上海市政府接管该地,大楼居住群体得以洗牌与重建,文艺界人士、南下干部和统战对象,在住房分配中获得照顾,逐渐取代了外侨。而大楼现在的故事,仍被那里的住户延续,年轻的摄影师叶子乐就是其中一员。他说道:“河滨大楼并不只是一栋住宅,在上海近现代发展的每一阶段它都承载着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它的迷人之处就在于它是历史本身。” ![]() 1935 年生于虹口的李伯伯是老住户,57 年毕业于交大的 2 年制班,1965 年迁入河滨大楼也颇具时代特色,从与工厂领导班子的同事那里分出部分空间共享一套,到历尽波折,最终从河滨大楼共享另一套的三家人手中买下整套,两位儿子远在加拿大与香港定居,俨然人生赢家。他娴熟地使用数码产品,微信转账,支付宝购物,手机看新闻,与时俱进。 ![]() 叶子乐是土生土长的上海人,打小住在虹口。但小时候的他却一直对这栋毗邻的、所谓的传奇公寓,提不起什么特别的兴致,他说道:“2010 年那会儿我经常去河滨大楼的朋友家里派对,当时对河滨大楼的印象是陈旧的、破败的,谈不上喜欢。” 十年后,为了还原曾经“远东第一豪宅”的历史风貌,上海政府耗费近一亿元人民币巨资开启了河滨大楼的保护修缮工程,对建筑外立面、窗户、公用厨卫设施、给排水及其设备、电梯间等基础设施进行全面的修复和改造,使大楼重拾昔日的风采。2021 年,从英国留学归来的叶子乐买下了河滨大楼里的一套公寓,卷入了大楼的历史洪潮,而被问道把房子买在这里的原因,他认为一部分是出于其传奇的过往,另外一部分则出自一位海归对老上海的遐恋。 ![]() ![]() 和旧时居民相比,显然已没有昔日的阵仗。那些功名事迹仿佛化作大楼里斑驳的纹理,成为现在居民的咀嚼生活的滋味。沿着旋转楼梯一路向上,在锈迹斑驳的信箱与厚重的铁质楼梯脚踢板之间、在镶着方正形玻璃的木质双开门和硬木细条拼花地板上,都散发着浓厚的海派烟火之气,是老上海特别的味道。叶子乐说道:“不像以前,现在河滨大楼住的居民非常有意思的,这里就像一个浓缩的小社会,住着各种各样的人。有最早的保姆二代,南下干部,文化学者,工人阶级,来自各国的老外和年轻的务工人员。你可以看到不同文化,不同肤色和生活背景的人在同一个电梯里出现。” 而就在他搬进河滨大楼的同一年,叶子乐受邀参加一年一度的影像上海艺术博览会(PHOTOFAIRS Shanghai),并由Branding Shanghai 呈现其个展《家·园》城市影像展。他随即产生了拍摄《河滨肖像:一代人就是一个时代》系列的想法。 ![]() ![]() ![]() 在镜头对这栋大楼的记录中,叶子乐选择让人成为主角。他解释道:“为一栋历史保护建筑拍摄'肖像’的摄影师很多,但其实对我来说,人才是最有趣、最迷人的。所以,我想换个角度,不去拍摄大楼本身,而是通过每一位活生生的住户,将大楼的历史和故事圈连起来,让观者更有代入感,让大楼的故事更鲜活。” 作品所要讲述的故事是直白且丰富的,每个人摆出不同的姿势,结合最具个人代表的精确场景布置,尽力讲好自己的故事。姜奶奶打得一手好牌,她五岁时就住进大楼,见证了日军投降、上海解放,是战争与革命的亲历者,也是最资深的住户。照片中,姜奶奶身上老式衬衫与砖红色背景相得益彰,她手持扑克,脸上露出得意的微笑;Lucy 与男友 Yam 是一对音乐情侣,来自英国的她与来自菲律宾的他在上海邂逅,他们给国际学校学生们教音乐,为上海音乐活动奏曲,如今已在河滨大楼居住六年。只见散落满屋的乐谱和乐器,在暖阳色房间内演奏了起来,墙上挂着他们相爱的画框;香港设计师 Julius 是个工作狂,疫情以来他不能回到香港,只能呆在上海,每天与爱猫 Milou 一道昼伏夜出。画面中,一位涂了黑色眼圈的中年男子伏案在黑夜的烛光旁,与暹罗猫共度时光…….在叶子乐的作品中,观众能通过各种细节,轻松地推断出不同面孔的经历与生活,每一张照片都令人着迷,忍不住驻足端详。 为了认识不同文化背景、年龄的住户,叶子乐在拍摄前向居委会和居民区干部求助,在短短三周内完成了十五幅肖像作品。他接着说道:“拍摄对象从 30 后到 80 后,我会先去和他们聊天,并尽我所能的去挖掘拍摄者的故事,然后一一细数他们家里物件的来历和意义去挖掘更深层次的内容。大多数拍摄者都会被要求来一个'搬家式’布景,我会根据他们的故事重新布景,然后通过人与物件的关系尽量在一张照片里去呈现他们的人生。” 和叶子乐一同完成作品的还有他的邻居陈仲伟,两人也是因为《河滨肖像》相识。陈仲伟曾在美国攻读历史专业,回国后便一直研究河滨大楼历史,曾在澎湃新闻上发布了一篇名为《河滨大楼的房客,一块上海近代史拼图》的文章。他的加入,为系列深挖出每个人独具特色的经历,再通过人物采访明确场景布置,协助叶子乐完成拍摄。叶子乐接着说道:“采访中,你会发现没有一个普通人的故事不会让你着迷,肉眼所见的并非真实,只要认真去听,每个人的故事都会很精彩。” ![]() ![]() 从某种角度来看,河滨大楼映射整座城市的时代脉搏,像是一种纽带,将世界各地、不同身份、年龄的人维系在一起,共同创建一座家园,这样的纽带在历经数年的雕磨后,拉扯出生动的姿彩;而当我们把镜头聚焦在每一位住户身上时,他们又各有各的不凡。叶子乐说道:“上海是一座特别包容和海纳百川的城市,就像河滨大楼的住户一样,这里住着来自不同阶层,文化,背景和肤色的人,但这里和上海一样,都是我们的家。”2021 年末,“上海世纪:上海精神” 作为影像上海艺术博览会(PHOTOFAIRS Shanghai)主题之一,领衔多场展览。对于上海精神的理解,叶子乐说道:“上海精神一直是乐观的,裹挟着遐思和愿望。我的作品就是那一丝遐想 —— 一切来源于生活,但是高于生活。”作为新一代上海人,叶子乐认为自己有责任去讲好上海的故事,在时间的缝隙里,呈现河滨大楼璀璨的戳面。 供稿人: Pete Zhang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