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临床医学综合能力(中医)考试大纲 试卷结构 A型题 第1—36小题,每小题1.5分,共54分 第37—81题,每小题2分,共90分 B型题 第82—105题,每小题1.5分,共36分 X型题 第106—165题,每小题2分,共120分 试卷满分为30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中药学约占13%,方剂学约占13%,共约78分。 本节笔记对照考纲内容: 6.下列临床常用中药的药性、功效、主治病证、常用配伍、用法用量、使用注意及相似功用鉴别要点。
注意:备考笔记中有关中药及药性的相关内容,仅供学术探讨与备考复习,中药并非无毒副作用,合理运用中医处方要遵循“合理的中医学辨证”这个前提,请不要自行验药,一切要遵医嘱。 (一)茯苓 1、药性: 味甘、淡,性平。
2、功效: 利水渗湿,健脾,宁心。
3、主治病证: 用于水肿尿少,痰饮眩悸,脾虚食少,便溏泄泻,心神不安,惊悸失眠。
4、常用配伍: 漏精白浊:雪白盐一两(并筑紧固济, 一日,出火毒),白茯苓、山药各一两。为末,枣肉和蜜丸梧子大。每枣汤下三十丸。盖甘以济咸,脾肾两得也。(《直指方》) 痫后虚肿:小儿痫病瘥后,血气上虚,热在皮肤,身面俱肿。葳蕤、葵子、龙胆、茯苓、前胡等分,为末。每服一钱,水煎服。(《圣济总录》) 肾虚白浊:肉苁蓉、鹿茸、山药、白茯苓等分,为末,米糊丸梧子大,每枣汤下三十丸。(《圣济总录》)
5、用法用量: 用量9~15克,煎服或入丸服。
6、使用注意: 阴虚火旺者忌服。
7、相似功用鉴别要点: 茯苓∶ 渗湿利尿 -- 用于脾虚水肿; 健脾和中 -- 用于脾气虚证(配补气药)。 宁心安神 -- 用于各种失眠证,心悸。 薏苡仁∶ 健脾渗湿 -- 脾虚水肿,泄泻。 清热排脓 -- 肺痈,肠痈。 
茯苓为多孔菌科真菌茯苓的干燥菌核,多寄生于松科植物赤松或马尾松等树根上,野生或栽培,主产于云南、湖北、四川等地。薏苡仁是禾本科植物薏苡的干燥成熟种仁,主产于贵州、山东。 相同点:两者均有甘、淡味,都归脾、肾经。甘能补脾,淡能渗湿,均能利水渗湿健脾。可用于水肿、小便不利、泄泻、痰饮、带下等水湿所致诸证。它们既能补脾,又能扶正,有利而不伤、补而不滞的特点。若脾虚湿盛之水肿腹胀、食少泄泻、脚气浮肿等,两者还常相须为用。 不同点:茯苓其药性偏平,健脾之力虽缓但较薏苡仁稍强,凡水湿停滞及脾虚诸证,无论寒热虚实皆可用之;茯苓还能入心经以宁心安神,可治气血亏虚、心神失养或水气凌心之心悸、多梦、失眠、健忘等证。薏苡仁祛湿作用较茯苓稍强,其生品则偏凉,长于清利湿热,炒后其寒性减而长于健脾止泻;薏苡仁还能入肺经以清热排脓,治肺痈、肠痈,还有除湿、利关节、缓和筋脉挛急的作用,用于治风湿痹证。
(二)薏苡仁 1、药性: 味甘、淡,性凉。
2、功效: 有利水渗透湿,健脾止泻,除痹,排脓,解毒散结的作用。
3、主治病证: 用于水肿,脚气,小便不利,脾虚泄泻,湿痹拘挛,肺痈,肠痈;赘疣,癌肿。
4、常用配伍: 《温病条辨》):苡仁、白豆蔻、杏仁、竹叶、通草、滑石、半夏、厚朴。治温病出起,头痛恶寒,身重疼痛,舌白不渴,胸闷不饥,午后身热。 《和剂局方》:与人参、茯苓、白术等合用,如参苓白术散能渗除脾湿,健脾止泻。 《千金方》:与苇茎、冬瓜仁,桃仁等同用,如苇茎汤可治疗肺痈胸痛,咳吐脓痰。
5、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0.3~1两;或入散剂。
6、使用注意: 孕妇慎用。
(三)泽泻 1、药性: 味甘、淡,性寒。
2、功效: 利水渗湿,泄热,化浊降脂。
3、主治病证: 用于小便不利,水肿胀满,泄泻尿少,痰饮眩晕,热淋涩痛,高脂血症。
4、常用配伍: 《金匮要略》:泽泻、白术。治心下有支饮,其人苦眩冒者;亦治水泻小便短少者。 《伤寒论》:与茯苓、猪苓、桂枝等配用,如五苓散可治疗水湿停蓄之小便不利,水肿。 《丹溪心法》:与厚朴、苍术、陈皮等配伍,如胃苓汤可治脾胃伤冷,水谷不分,泄泻不止。
5、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6-12g;或入丸、散。
6、使用注意: 肾虚滑精、无湿热者禁服。
7、相似功用鉴别要点: 车前子与泽泻都可以用于水肿和湿热淋证,泽泻的功效为利水渗湿,可以广泛用于各种水湿证,包括水肿、小便不利、痰饮、淋证、黄疸、湿疹、湿痹等。泽泻的利水作用优于茯苓和薏苡仁,和猪苓相当。泽泻药性偏微寒,所以更适合湿热证。还能泻相火,类似于黄柏。 车前子的功效比较多,主要为利尿通淋,利尿作用比较明显,清热效果也比较好,除了用于湿热淋证,也常常用于水肿。另外还可以渗湿止泻,治疗水湿泻,小便少,而且黄赤,大便清稀。还有清肝明目,清热化痰的功效。
(四)猪苓 1、药性: 味甘、淡,平。
2、功效: 利水渗湿
3、主治病证: 用于小便不利,水肿,泄泻,淋浊,带下。
4、常用配伍: 茯苓甘淡性平,功能利水渗湿、健脾;猪苓甘淡性平,功能利水渗湿。两药合用,利水渗湿力强,治疗水湿内停或兼脾虚者,如猪苓汤。
5、用法用量: 6~12克,水煎服或入丸散。
6、使用注意: 有湿症而肾虚者忌。无水湿者禁用,以免伤阴。
7、相似功用鉴别要点: 茯苓与猪苓的异同 
皆为甘淡而平,均有利水渗湿之功。但茯苓的利水作用较弱,还有健脾补中,除湿化痰,宁心安神的功效,属于能泻能补之品;而猪苓的利水渗湿之力胜于茯苓,但它只能泻,而无补脾、宁心安神及化痰的功效。
(五)车前子 1、药性: 味甘,性寒。
2、功效: 清热利尿通淋,渗湿止泻,明目,祛痰。
3、主治病证: 用于热淋涩痛,水肿胀满,暑湿泄泻,目赤肿痛,痰热咳嗽。
4、常用配伍: 与木通、滑石、瞿麦等同用,可用于湿热下注于膀胱而致小便淋沥涩痛者。 与香薷、茯苓、猪苓等同用,可用于暑湿泄泻。 与菊花、决明子等同用,可用于目赤涩痛。
5、用法用量: 煎服,9~15g,宜包煎。
6、使用注意: 肾虚精滑者及孕妇慎用。
7、相似功用鉴别要点: 车前子:药用车前子为车前科植物车前或平车前的干燥成熟种子。本品性味甘寒,入肾、膀胱、肝、肺经,功能利水通淋、渗湿止泻、清肝明目、清热化痰,为常用药材。 车前草:利水渗湿中药,主治:主小便不利、淋浊带下、水肿胀满、暑湿泻痢、目赤障翳、痰热咳喘。 此二药的作用大体相同,临床用药时可以相互代替,但注意用量上的差别。
(六)滑石 1、药性: 性寒,味甘、淡。归膀胱经、肺经、胃经。
2、功效: 清热,渗湿,利窍。
3、主治病证: 治暑热烦渴,小便不利,水泻,热痢,淋病,黄疸,水肿,衄血,脚气,皮肤湿烂,外用祛湿敛疮。属利水渗湿药下属分类的利尿通淋药。
4、常用配伍: 治小便不利,茎中疼痛,少腹急痛:滑石、蒲黄等分,上二味,治下筛。酒服2克,日三服。(《千金要方》) 治膏淋如油:甘草9克,滑石60克,海金沙24克。为末,每服6克,麦冬汤调下。(《鲜溪单方选》) 治小便不利:滑石30克,甜葶苈(隔纸炒令紫色)30克。上件药,捣细罗为散,每服不计时候,以温水调下6克,频服,以通为度。(《圣惠方》滑石散) 治伏暑,烦渴引饮,小便不利,心神恍惚:辰砂9克,滑石180克,甘草30克。上为细末,每服9克,不拘时,白沸汤调下。(《奇效良方》辰砂益原散)
治小儿体热痱疮:滑石末90克,白矾灰30克,枣叶120克。上药捣罗为末。先以温浆水洗疮。后取药敷之。(《圣惠方》滑石散)
治妇人面上粉刺:滑石15克,黄蜡3克,巴豆五个。上各为细末,每用少许,如常法洗面。(《普济方》)
治口疮:滑石、胆矾各30克。上二味捣研为散,每用3克,以绵裹含,吐津。(《圣济总录》滑石散)
5、用法用量: 用量10~30克,煎服,或入丸、散;外用适量。
6、使用注意: 脾胃虚弱,或热病津伤,或肾虚滑精者均禁服。孕妇慎服。
7、相似功用鉴别要点: 车前子与滑石功效异同? 共同点: 均善清热利尿通淋,同治湿热淋痛、小便不利、水肿兼热及暑湿泄泻。 不同点:
车前子长于渗湿止泻,又善清肝明目、清肺化痰,又治肝热目赤涩痛、肺热咳嗽;滑石长于清解暑热,又能祛湿敛疮,又治暑热烦渴、湿温胸闷、湿疹及痱子。
(七)木通 1、药性: 味苦,性寒。
2、功效: 有利尿通淋,清心除烦,通经下乳的功效。
3、主治病证: 用于淋证,水肿,心烦尿赤,口舌生疮,经闭乳少,湿热痹痛。
4、常用配伍: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与车前子、滑石等配伍,如八正散治疗膀胱湿热,小便短赤,淋沥涩痛。 《小儿药证直诀》:与生地黄、甘草、竹叶等配伍,如导赤散用治疗心火上炎,口舌生疮,或心火下移于小肠而致的心烦尿赤。 《杨氏家藏方》:桃胶(炒)、木通、石膏各一钱,水一盏,煎七分,食后服。用于血淋作痛。
5、用法用量: 内服:3~6克,水煎服;或入丸、散。
6、使用注意: 孕妇慎用。
7、相似功用鉴别要点: 关木通是一种质地坚硬,不易折断的植物的根茎,四周布满细小的孔洞,外表呈棕黄色,没有气味,但是味道非常苦,关木通可以治疗白带和女性问荆题,而木通的外表比较长,有时候能达到170厘米,表面是灰棕色或黑褐色,具有突起的皮孔。
关木通在春秋二季采收,去皮晒干之后可以治疗女性问荆题,一些痛经期的妇女吃了关木通可以加快血液流通减轻痛经的症状,但是木没通有这种疗效,木通主要是用来治疗腹泻问荆题,而且木通味道极苦。 关木通属马兜铃科,其所含马兜铃酸,经研究证明可能引起人体肾脏损害,属“有毒”类中药(《中国药典》将有毒性的中药分为小毒、有毒和大毒三种)。 关木通富含损害人体肾脏的马兜铃酸,毒性较大,而木通不含马兜铃酸,九郡败毒丸入药的是木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