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证监会公布了2021年资本市场20起典型违法案例,其中胜通集团信息披露违法违规案,是一起债券市场财务造假的典型案例。证监会调查发现,胜通集团连续5年财务造假,累计虚增利润119亿元。目前证监会已对其进行行政处罚。  公开资料显示,胜通集团主营业务是钢帘线和化工业务,曾经被誉为山东的“钢帘线大王”。2011年以来,胜通集团在证券交易所债券市场和银行间债券市场累计发行债券136.5亿元。但就在2018年,胜通集团及其子公司多笔到期债务违约,偿债能力恶化,向法院申请破产,引发市场广泛关注。 证监会稽查人员:证监会稽查总队收到线索,对胜通集团展开了调查,经过走访胜通集团上下游几十家企业、数十名涉案人员,并且调取了大量的产销、纳税、财务资料之后,胜通集团的财务造假事实浮出水面。 证监会调查发现,2013年至2017年期间,胜通集团通过编制虚假财务报表、直接修改经审计的财务报表等方式,连续5年将亏损披露为盈利,累计虚增收入615亿元,虚增利润119亿元。胜通集团是通过什么手段造出了如此天价收入的呢?央视财经记者了解到,胜通集团的主要造假手段有两点:2021年8月,证监会依法对胜通集团作出行政处罚及市场禁入决定。该案也是证监会横跨交易所和银行间两个债券市场开展执法的一起典型案例。2018年12月,中国人民银行、证监会、国家发改委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债券市场执法工作的意见》明确规定,证监会依法对银行间、交易所债券市场违法行为统一开展执法,有助于实现两个市场监管执法尺度的统一,也有利于形成监管合力,带来了债市监管力度的升级。
胜通集团恶性财务造假案件的背后,也暴露出相关中介机构的“看门人”职责失守问题。继粤开证券、国海证券、中天运等机构为胜通集团提供相关服务被罚后,评级机构大公国际近期也受到了证监会处罚。 近日,证监会向评级机构大公国际下发行政处罚决定书,大公国际在为胜通集团2016年至2018年发行的公司债券,以及2016年至2017年发行的银行间债务融资工具出具的评级报告存在虚假记载,证监会责令整改,没收业务收入165.09万元,并处以330.1万元罚款。

调查发现,相关中介机构对于胜通集团财务造假中多处明显舞弊现象均没有予以充分关注并进行核查。 证监会稽查人员:比如胜通化工的停产问题,这些中介机构其实有实地走访企业的职责,他们都没有发现胜通化工早在2013年就已经停产了。当时企业以可能有一些有害气体的释放等各种原因,没让他们进去参观,中介机构的工作人员就没有去。 根据胜通集团披露的虚假财务数据,测算出的钢帘线产品数量,是胜通集团设备总产能的3倍以上,远超胜通集团的实际生产能力。如此异常的情况,中介机构并未对此怀疑。 目前,证监会已对为胜通集团提供中介服务的四家中介机构作出行政处罚。中天运会计师事务所被没收业务收入575万元,并处以1150万元罚款;主承销商粤开证券被没收违法所得660万元,被罚款60万元;承销商国海证券被没收违法所得1798万元,并被处以60万元罚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