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走进《民法典》:未成年人卷入“粉丝骂战”或将担责

 九州好人 2022-05-22 发布于辽宁
文章图片1

粉丝之间因为互相看不上,发生辱骂的事情时有发生。近年来,未成年人追星越来越普遍,作为应援场上的生力军,他们执着又坚定。“你的笑容,我来守护”“你的'黑粉’,我来铲除”,粉丝对骂在网上是愈演愈烈,经常会有粉丝之间的相互攻击,他们用侮辱性的语言或者是非常难听的言语来贬低他们不喜欢的明星。那么,对于未成年人追星 ,你怎么看?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多数未成年人心中都会有偶像,而对于偶像的崇拜,他们也都有自己独特的方式。

陈同学是这样追星的:“我比较喜欢王源、王俊凯,我一般在节假日看他们演的电视剧、听他们新出的歌。”

钱同学说:“我比较喜欢易烊千玺,平时主要是听他的新歌和看他的电视剧。”

以上看到的追星方式也还算理智,但是在青少年在追星过程中,同样也存在着一些不理智的行为,为了“爱豆”而展开粉丝互骂。

文章图片2

网络上,一些学生为了维护“爱豆”,参与网上骂战,随意转发涉嫌诽谤他人的消息,让人触目惊心。

文章图片3

未成年人参与“粉丝骂战”,如此奇葩的追星乱象,绝大多数的家长和学生对此并不赞同。

市民张先生说:“我认为那样不好,你喜欢的是你喜欢的,别人喜欢别人的,你不能把你喜欢的加在别人身上。文明社会第一要礼貌待人,别人喜欢的你不喜欢,你可以一笑而过,不要过份去说人家。”

钱同学表示,这种行为是一种浅薄无知的行为,作为学生不应该参与那些网上“骂战”,而是应该做好学生本分,维护偶像要适度。

与此同时,家长和老师们对未成年人追星也提出了一些实质性的建议。

淮北中学政教处主任张雷告诉记者:“对于未成年人来说,首要的任务还是以学业为主,追星也不是不可以,它可以是学习之余放松放松。我们不仅可以追歌唱家,还可以是体育明星,也可以是一些科学家和历史上的一些英雄人物,可以从这些明星身上学到一些优秀的特点,来感染你、吸引你。面对未成年人追星,家长和老师应在尊重和包容的情况下给予正确引导,引导他们在追星问题上适可而止。在平时学习生活中,父母要与孩子多交流,陪伴他们健康成长。

文章图片4

在2021年即将实施的《民法典》中规定,如果转发虚假信息,可能会侵犯他人的名誉权,被侵权人可以要求侵权人承担停止侵害、消除影响、恢复名誉、赔礼道歉等责任,即使现在不满14周岁,是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这些责任最终也会由未成年人的监护人来承担。

根据2021年1月1日即将实施的《民法典》中的相关规定,未成年人参与网络追星骂战或将担责。

文章图片5

界集法庭法官裴昌乐告诉记者:“未成年人参与粉丝骂战可能会侵害到他人的人格权,即将于2021年1月1日起适用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九百九十条规定,人格权是指民事主体享有的生命权、身体权、健康权、姓名权、名称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隐私权等权利。除前款规定的人格权外,自然人享有基于人身自由、人格尊严产生的其他人格权益。第九百九十五条规定,人格权受到侵害的,受害人有权依照本法和其他法律的规定请求行为人承担民事责任。受害人的停止侵害、排除妨碍、消除危险、消除影响、恢复名誉、赔礼道歉请求权不适用诉讼时效的规定。”

文章图片6

以上两条是对人格权的定义以及对侵害人格权应当承担的法律后果的规定。而《民法典》第一千一百八十八条则对未成年人侵害他人的人格权做了具体规定。

界集法庭法官裴昌乐说:“第一千一百八十八条规定,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造成他人损害的,由监护人承担侵权责任,监护人尽到监护职责的,可以减轻其侵权责任;有财产的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性民事行为能力人造成他人损害的,从本人财产中支付赔偿费用,不足部分由监护人赔偿;未成年人参与粉丝骂战,如果侵害到他人的人格权,一般情况下应由其监护人来承担侵权责任。”

文章图片7

《民法典》颁布以后,不仅是学生、家长还是老师,都拍手叫好。

钱同学:“我认为《民法典》是一个非常好的措施,颁布了这个《民法典》以后,网上骂战不仅会慢慢减少,而且对明星的影响也会渐渐变好。

市民朱女士:“对于家长来说还是比较好的,其实如果追星能给孩子带来一些正确的引导,这样是好的。但是如果因为这些产生一些副作用,上升到人身攻击的话,就是一个不好的事情。所以我还是比较赞成《民法典》的。

淮北中学政教处主任张雷说:“随着互联网越来越普及,追星的低龄化,对学生的成长有很大的负面影响,不能忽视。小学生“世纪骂战” 和其他网络暴力一样,渲染了网络暴力和极端的负面情绪。让我们感到高兴的是,将于2021年1月1日实施的《民法典》对未成年人参与网络追星骂战有了明确的规定,我觉得这不仅是从法律层面对未成年人的行为进行约束,同时也为孩子们、为公众营造了一个良好的网络环境。”

文章图片8

同时,裴昌乐表示,未成年人在网络上更应该注意自己的言行,文明上网。

文章图片9

“恰同学少年,意气风发。”网络骂战的快意恩仇,侵犯人格的率性而为,都不是青少年应有的理性,更不是青少年应有的意气。凭一股“意气”狠敲键盘,恰恰是违背公德和法治的任性。到底什么才是青少年的意气风发?不妨在宁静之中,秉烛夜读,多多叩问经典和圣贤。同时,家庭教育及学校教育应多管齐下,这样,才能让孩子们的心灵洒满明媚的阳光。

文章图片10

报道|泗洪县融媒体中心记者罗舒、毕一楠

编辑|钟名震

责编|裴昌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