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人高考前做什么:拜考神,状元糕、及第粥,状元笔记,一样不少

 茂林之家 2022-05-23 发布于湖南

十年苦读无人知,一朝成名天下知。

虽然古代人没有高考,但那时候的“科举”考试,那时候,世家子弟要凭科考进入仕途,百姓家的孩子要借科考改变命运,他们还把科考胜利与“洞房花烛夜”一起列入“人生四大喜”。

当时考生们之间的竞争激烈程度,一点也不比如今的高考逊色。所以,那时候学子们的考前准备也是做得足足的。

1·拜考神

古代人的最大特点,就是凡事爱求神,他们深信“一命二运三风水,四积阴德五读书”,所以在科考之前,几乎所有的学子都会去拜考神,其中以“文昌帝君”为主。

传说文昌帝君是“文昌星”的化身,是主管考试、文人命运,以及助佑学子们读书撰文的神仙。他是天下读书人、文书,求科举胜利者所必尊奉的“神”。

对文昌的祭拜,大概从周朝开始就有了。不但民间学子们拜,连渴求人才的帝王们也会去拜,并且在很多朝代里,当局还都制订了礼法,把拜文昌列入祀典之中。

宋代有史料记载“每当科举岁,士人祈祷,赴之如织。”虽然在明、清一些时期,政府曾下令不准再禁文昌,但依然是“海内崇奉不衰”根本就禁不了。

到了清嘉庆年间,天下州县几乎处处都有文昌宫、庙,每到科考季,到处的学子都拜文昌:“今文昌之祀遍天下,隆重几与文庙等。”

清代,二月初三文昌帝君的诞辰,还曾一度成为了一个节日,文人、士子们纷纷举办活动祭拜、供奉、祈求。

有专家研究后指出,当时的书生们普遍相信,拜神仙可以帮他们祛除坏运,阻止妨碍他们取得功名的不利因素。

除拜文昌帝君外,还有地方的书生们会去关帝庙或者孔庙祭拜。

那时候人们认为,考前拜关公意味着可得“文武双全”;拜孔庙则通常由官方,以及当地官绅组织祭拜,开考前当局也会请当地高僧在贡院设坛做法,以祈求神灵庇护。

2·吃彩头,求上签

现在很多人会在考试前,给孩子煎两个鸡蛋一根香肠,寓意是“考100分”。

其实这种讲究古代也有,那时候的书生在考试前,会买些名字吉利的食物来吃,比如“状元糕”“及弟粥”等,还有些考生会买“定胜糕”吃(古代将士出征前吃的糕点)。

他们把这叫做“吃彩头”,意思是吃些吉利的饮食讨个好彩头,祝愿自己一举高中,从此飞黄腾达。

据说当时每到科考季,京城大小糕点铺子的“状元糕”都堆积如山,又很快就被抢购一空。

除了吃彩头,学子们还会找地方求签,占卜,据说那时候几乎没有考生是不算命、不求签的。

他们通常会找一些当地香火比较旺的寺庙,先是烧香祈祷礼拜,完毕后便向庙中主持求签,求完签还要捐钱求解签。如果哪位书生求得了“上上签”,便是要开心得跳起来。

据说,康熙年间有位姓裴的书生,和几位学友一起进京赶考,临行前他们找了个占卜师傅问前程。

师傅不语,只在纸上写了个繁体的“贵(貴)”字,最终这位姓裴的高中,大家大呼大师真是太准了!因为这位姓裴的书生一只眼睛有些问题,而大师的“贵”字,竟刚好就是“中一目人”的意思,也就是“高中的是一目之人”。

虽然也有聪明人知道这不过是唬人骗钱的小把戏,但书生们依旧愿意相信。所以,古代的科举制度也间接养出了不少算命、测字的“先生”。

3·复习

无论是古代还是如今,考试前的复习当然是必不可少的。

那时候的科考地都在京城,各地的书生需要早早地从家乡出发,赶往京城备考。到了京城之后,他们当然要先租房子住下来。

在这里,他们做得最多的事,就是复习“功课”。

据说,大诗人白居易参加科考时也在京城租房住。考试前夕,他把前几年科举考试的题目,从头到尾“刷”了好几遍,还把其中的重点列出来反复研究。

他不但找来了当年中榜的文章拜读学习,还从不同的角度,列出不同的观点,一遍又一遍地练习和复习。

白居易不但细细琢磨出题者的心思、用意,把考题的难易配置,应答的重点和技巧等一一总结出来,熟记于心,还把这些想法、技巧等装订成册。

一起备考的书生们很快就发现了他的“学霸笔记”,纷纷前来求取。白居易只得找人刻印售卖给别的考生,在考前成功小赚了一把。

中举之后,白居易回想起自己读书时的穷困潦倒,不由感慨万分,他应该也很感谢自己整理的那份“学霸笔记”。

结语:

古代的考生们在考试前,当然也会提前准备好考场所用之物,比如“文房四宝”,应急药物,舒适衣物等等。

并且还会在进场前吃好睡好,保持良好的状态,饱满的精神,轻松参加考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