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虚尽管有脾气虚与肺气虚之分,但脾为后天之本,脾散精于肺,是细胞生物学之源”,“肺主一身之气”。但肺气赖于胃肠运化水谷之精华以润养,故补气补血以健脾胃为核心。脾气旺,则肺气虚自充。健脾养胃则可以 补气补血,普遍的补气补血的中医药方有健脾益肾丸、补益资生丸、参苓白术丸等。 健脾益肾丸(片)为水丸或糖衣片,重要作用为调补脾胃、生阳益气养血。可用由脾胃气虚导致的心慌气短懒言,身体倦怠感,肌热有汗,头痛怕风,渴喜冬天冬季热饮,食欲减退,以及气陷脱肛,子官垂脱等。主要是健脾补肾之功效,适用于头昏耳鸣、牙齿浮动、腰膝酸软、心悸怔忡、梦遗滑精。 健脾益肾丸可以调理脾虚、肾虚造成的各种症状,可以健脾益气、滋阴补肾、胃口不好、体弱无力、失眠、多梦等都有很好的治疗作用。除此之外,此药对于固气虚凹痕引起的胃下垂、肾下垂等均有非常好预期效果。凡一般特殊病种,症见脾胃虚弱,心慌气短懒言,身体乏力,盗汗,无缘无故胸闷气短,食欲减退等症均可应用。健脾养肾丸主要有山药、远志、菟丝子、杜仲、五味子、川牛膝、山萸肉、小茴香、茯苓、巴戟肉、枸杞子、熟地、菖蒲、大枣组成。 操作方法为水丸每服6克,糖衣片每服6片,均日服2次,温开水送下。 归脾丸和健脾丸,顾名思义都有健脾的功效,但二者也是有区别的。首先组成不同,归脾丸由党参、白术、黄芪、茯苓、远志、酸枣仁、龙眼肉、当归、木香、大枣、甘草;健脾丸由人参、白术、陈皮、麦芽、山楂、枳实组成。其次功效不同,归脾丸有益气健脾、养血安神的作用;健脾丸有健脾开胃的作用。再次归经不同,归脾丸入心脾两经,健脾丸入脾胃两经。最后主治病症不同,归脾丸用于心脾两虚所导致的心悸怔忡、失眠健忘、面色萎黄、头晕眼花、肢倦乏力、崩漏便血等症;健脾丸用于脾虚食积证所导致的食少难消、脘腹痞闷、体倦少气等症。 补益资生丸在临床上是有非常好治疗效果的口服纯中药制剂。药物的组成包括白扁豆,人参,茯苓,六神曲,麦芽,莲子,山药,泽泻,芡实,薏苡仁,豆蔻,广藿香,桔梗,黄连等,这些药物相互配伍能够起到滋阴补气、调养脾胃的功效。 临床上补益资生丸主要是用于治疗患者脾胃虚弱所出现的胸闷作呕,食欲不振,大便溏泄,精神倦怠等。 参苓白术丸 【方源】:《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莲子肉500克,薏苡仁500克,缩砂仁,桔梗500克,白扁豆750克,白茯苓1000克,人参1000克,甘草1000克,白术1000克,山药1000克。 【方解】:方中以四君平补脾胃之气为君药。配以莲子之甘涩,苡仁、扁豆、山药之甘淡,辅助白术、即可健脾,又能渗湿而止泻。加砂仁之辛温芳香醒脾,佐四君更能促中心运化,使上下气机畅通,吐泻可止。桔梗为手太阴肺经引经药,配入本方,如舟楫载药上行,达于上焦以润肺。各药配伍,补其虚,除其湿,行气滞,调其气,两和脾胃,则诸症自解。 【按语】:本方以四肢乏力、脾虚夹湿、饮食不化、苔薄白腻、脉濡缓为辨证要点。现代常用本方治疗慢性肠炎、浅表性胃炎、慢性肾炎、胃肠功能紊乱、消化不良、糖尿病、肝硬化、肺源性心脏病、慢性支气管炎、恶性肿瘤放疗化疗中胃肠道毒副反应、乳糜尿、水肿、阳痿、带下等。如见脾肾阳亏,加补骨脂、熟附片;虚寒滑脱,加赤石脂、诃子、禹余粮;胃纳不香、加神曲、麦芽、谷芽;湿热并重,加黄莲、黄柏;脘腹胀痛严重,加木香、枳壳;痰多者,加法夏、陈皮。【功能主治】补脾胃,益肺气。用于脾胃虚弱,食少便溏,气短咳嗽,肢倦乏力。 【功效】:益气健脾,渗湿止泻。 【主治】:脾胃虚弱,食少,便溏,或吐、或泻,四肢乏力,形体消瘦,胸脘闷胀,面色萎黄,舌苔白,质淡红,脉细缓或虚缓。 1、参苓白术丸味甘、微苦,性微温,归脾、肺、心、肾经,气雄体润,升多于降;具有补气固脱,健脾益肺,宁心益智,养血生津的功效。 2、参苓白术丸主治大病、久病、失血、脱液所致元气欲脱,神疲脉微;脾气不足之食少倦怠,呕吐泄泻;肺气虚弱之气短喘促,咳嗽无力;心气虚衰之失眠多梦,惊悸健忘,体虚多汗;津亏之口渴,消渴;血虚之萎黄,眩晕;肾虚阳萎,尿频,气虚外感。 【用法】浓缩丸每次8丸,每天3次温开水送服。 【使用禁忌】实热便秘者忌用。高血压及孕妇忌用。 【现代研究】本品主要有调节胃肠运动、改善代谢和提高免疫力等作用。本品煎剂小剂量对肠管呈现兴奋作用,能解除肾上腺素对肠管的部分抑制。大剂量则抑制肠管的收缩,并能拮抗氯化钡和毛果芸香碱引起的肠管痉挛性收缩。当肠管处于抑制状态时,小剂量可促进肠管活动,而当肠管处于兴奋状态时,大剂量则可抑制其蠕动,表现出双向性调节作用,可作为胃肠活动的调节剂。在应用本品治疗气虚型胃肠病(慢性胃炎、慢性结肠炎、胃或十二指肠溃疡)时,可使患者尿中肌酐、尿酸、尿素氮等指标趋于正常,同时还可改善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 【临床应用】 临床应用于慢性腹泻、慢性结肠炎、慢性肝炎、肝硬化等属脾胃气虚夹湿证候者。 1.用于放疗化疗的毒副反应。癌症病人在接受放疗化疗时,同时用参苓白术丸每次6克,一日2~3次,坚持服药3~6个月,可以减轻其口淡乏味,恶心呕吐,脘腹胀痛,厌恶油腻等肠胃道毒副反应,帮助其顺利地完成放疗化疗的治疗。 2.慢性肝炎、肝硬化。口服参苓白术丸,每次6克,一日2~3次。坚持服用3~6月,可解除肝内毒素,促进肝细胞的再生和恢复,辅助治疗肝炎、肝硬化,使其病情尽早消除和痊愈。 3.用于慢性结肠炎。用参苓白术丸,每次6克,一日2~3次,一个月为1 个疗程。该药能健脾顺气,利湿止泻,使慢性非特异性结肠炎症状逐渐消失,属脾虚引起者,疗效较佳。 4.用于美容保健。用参苓白术丸,每次6克,一日2~3次坚持服用,可使肤色润泽,使黄褐斑、青春痘减少或消失,还可治疗脂溢性脱发,以及分解色斑,减少皱纹,防治皮肤病变,如皮炎、湿疹等。 治疗案例 神经性厌食(中医称厌食症) 患者,男,15岁。于2015年5月12日因茶饭不思1个月余前来就诊。查:患者形体偏瘦,略显疲劳,精神尚可;舌体偏大,边有齿印,质红,苔腻,脉弦细,余未见特殊。问及缘由,乃临近中考,学习紧张,日有所学,夜有所思。四诊合参,诊断为神经性厌食,合中医之脾虚湿停证,治以参苓白术散。处方:党参15g,白术10g,茯苓10g,山药10g,白扁豆10g,莲子肉10g,桔梗10g,薏苡仁15g,砂仁15g,甘草5g,每日1剂,水煎温服3次。5剂后诸症减轻,嘱再服5剂而诸症除。 按语:思为脾之志,思虑过度,所思不遂,导致气滞气结,气结于中,使脾气不行,运化失常,而致不思饮食,故用补气健脾、和胃渗湿之参苓白术散可治之。 慢性结肠炎(中医称久泻) 患者,女,48岁。已绝经,于2015年7月5日就诊于余。诉腹泻年余,伴腹隐痛,曾做结肠镜,诊断为慢性结肠炎,迭进中西医药,效微。查:舌胖有齿印,苔薄白微腻,脉弦细。鉴于大便溏薄不干爽,故辨证属脾虚湿停,投参苓白术散加减。处方:太子参10g,白术10g,茯苓10g,山药10g,白扁豆10g,莲子肉10g,桔梗10g,薏苡仁10g,砂仁10g,黄连3g,黄柏10g,甘草5g,每日1剂,水煎温服3次。7剂后诸症减轻。原方加减,调治3月余而痊愈。 按语:泄泻有多种病因,外感风寒、暑热湿等邪气,内伤情志,脏腑失调,皆可致泻。外邪之中湿邪最为重要,湿为阴邪,易困脾土,运化不利,升降失职,水湿清浊不分,混杂而下,而成泄泻。内伤中脾虚最为关键,脾主运化升清,脾气虚弱,清气不升,化生内湿,清气在下,则成泄泻,故用补气健脾、和胃渗湿之参苓白术散可治之。 慢性湿疹(中医称慢性湿疡) 患者,男,52岁。因双下肢外踝周围瘙痒,渗液1年余,于2015年8月18日前来就诊。诉1年前于田间打农药,偶有药液沾于双下肢,时值炎夏,之后双下肢外踝周围剧烈瘙痒,起米粒样小水疱,搔抓后破烂、渗出、结痂,多处求医,略有好转,终不能治愈,求诊于余。查:皮损处皮肤粗糙,抓痕,结痂,浸润肥厚,色素沉着,外周有丘疹、小水疱,少量渗液,皮损成对称性;舌体略胖有齿印,质红,苔薄白,脉弦细。诊断为慢性湿疹,证属脾虚湿停,投以参苓白术散合消风散加减。处方:党参10g,白术10g,茯苓10g,山药10g,白扁豆10g,莲子肉10g,桔梗10g,薏苡仁15g,砂仁10g,荆芥10g,防风10g,蝉蜕6g,苍术10g,土茯苓10g,黄柏10g,甘草5g。每日1剂,水煎温服3次,第四道煎水,待温后浸洗患处。10剂后症状减轻。嘱上方加减,调治半年而愈。 按语:脾主运化,主运化水湿而恶湿。该患者外受潮湿,又感受风热,外风湿热引动内蕴湿热,外发于肌肤。故该患者服用补气健脾、和胃渗湿之参苓白术散合消风散加减可见显效。 脂溢性皮炎(中医称面游风) 患者,男,22岁。因颜面部及头顶油脂多,伴轻微瘙痒半年,于2015年2月20日前来就诊。查:鼻翼、鼻唇沟和眉弓处有淡红色斑,覆以油腻性黄色鳞屑,头顶发内有轻度潮红斑片,米粒样丘疹,上覆有油腻性鳞屑;舌质红,苔薄白略腻,脉弦细。询问病史,患者近半年来喜食辛辣油炸、大鱼大肉、虾蟹海味,聚众豪饮。诊断为脂溢性皮炎,证属脾虚湿停。嘱忌口,饮食清淡,内服参苓白术散合保合丸加减。处方:党参10g,白术10g,茯苓10g,白扁豆10g,山药10g,莲子肉10g,桔梗10g,薏苡仁15g,砂仁10g,神曲10g,生山楂15g,炒麦芽15g,炒莱菔子10g,连翘10g,甘草5g。每日1剂,水煎温服3次。7剂后症状减轻,嘱上方加减,调治2月余而愈。 按语:恣食辛辣油炸、大鱼大肉、虾蟹海味,聚众豪饮,致使脾运失调,生湿化热,湿热内蕴,熏蒸于上而为脂溢性皮炎。故可用补气健脾、和胃渗湿之参苓白术散合保合丸以治之。 慢性病毒性乙型肝炎(中医称肝著) 患者,男,63岁。因反复右胁肋疼痛、腹胀7年多,伴乏力3年多,于2015年1月18日前来就诊。患者为老年男性,缓慢起病,以右胁肋疼痛、腹胀伴乏力为主要表现,偶伴鼻衄,舌淡红、边有齿痕,苔薄白,脉弦细。乙肝标志物长期阳性。诊断为慢性病毒性乙型肝炎,证属脾虚湿停,肝郁血瘀。治以补气健脾,和胃渗湿,疏肝解郁化瘀,投以参苓白术散合四逆散加减。处方:太子参15g,白术10g,茯苓10g,白扁豆10g,山药10g,莲子肉10g,桔梗10g,薏苡仁15g,砂仁10g,柴胡10g,枳实10g,白芍30g,丹参15g,郁金10g,白花蛇舌草15g,甘草5g。每日1剂,水煎温服3次。10剂后症状有所缓解。嘱上方加减,调治1年余而病情基本稳定。 按语:湿为阴邪,易伤阳气,脾阳受湿困阻而致脾虚。土不荣木,木郁失达而致肝气郁滞。故在病程迁延形成慢性肝炎阶段最易出现脾虚肝郁等证候。脾为气血生化之源,脾虚日久可致气血两虚,气虚不能行血,加之肝郁气滞,则血行郁滞引起血瘀,而致胁肋疼痛、腹胀、乏力等症。故可用补气健脾、和胃渗湿之参苓白术散合四逆散可治之。 【注意事项】 1、泄泻兼有大便不通畅,肛门有下坠感者忌服。 2、服本药时不宜同时服用藜芦、五灵脂、皂荚或其制剂。 3、不宜喝茶和吃萝卜以免影响药效。 4、不宜和感冒类药同时服用。 5、高血压、心脏病、肾脏病、糖尿病严重患者及孕妇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 6、本品宜饭前服用或进食同时服。 7、按照用法用量服用,小儿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 【方歌】参苓白术散砂仁,扁豆甘草薏苡仁,桔梗上浮兼保肺,莲子山药益脾神。 参苓白术丸与参苓白术散、参苓白术颗粒的区别有哪些? 1、从功效来看: 参苓白术丸与参苓白术散、参苓白术颗粒三者的组方成分和功效完全相同。成分中均含有人参、茯苓、白术(麸炒)、山药、白扁豆(炒)、莲子、薏苡仁(炒)、砂仁、桔梗、甘草。具有补脾胃,益肺气之功效,主要用于脾胃虚弱所致的食少便溏,气短咳嗽,疲倦乏力等症。 2、从适用人群来看: 参苓白术丸与参苓白术散、参苓白术颗粒的适应人群相同,均可用于脾胃虚弱及体内湿气比较重的人群,比如常常表现有头身困重,肢倦乏力,老想睡觉,大便容易粘马桶,不想吃东西,吃饭没有胃口,老感觉肚子饱胀,嘴里容易发粘,舌体比较胖大,有时候还有齿痕,舌苔发腻等症状。 3、从药物性状来看: 参苓白术丸为黄色至黄棕色的水丸,参苓白术散则为黄色至灰黄色的粉末,参苓白术颗粒为淡黄棕色至棕褐色的颗粒。 4、从服用方法来看: 参苓白术丸服用方法为吞服后用温开水送下,参苓白术散服用方法为温开水冲开(或用蜂蜜水调和)搅拌后服用,参苓白术颗粒服用方法为开水冲服。 5、从用药剂量来看: 参苓白术丸和参苓白术颗粒的用量为一次6g,一日3次,参苓白术散的用量为一次6-9g,一日2-3次。 健脾疏肝丸的主要成分为党参、山药、赤芍、茯苓、白术、柴胡、丹参、鸡内金、延胡索、郁金等,具有健脾和胃、疏肝理气等功效。对于由于肝胃不和、肝气犯胃引起的胃脘胀痛、嗳腐吞酸、两肋隐痛、不思饮食、便溏乏力等症状具有明显的缓解作用。服用健脾舒肝丸可以调节肝脾,纠正人体失衡的状态,对于肝旺脾虚的病症具有十分明显的治疗效果。 附子理中丸为理中丸(人参、干姜、甘草、白术)加附子,由于加有附子,在温中散寒,健脾益胃的基础上,温补肾阳的功能得以加强,更适用于脾肾阳虚之证,脾肾阳虚之证。脾肾阳虚多由肾阳虚衰不能温养脾阳,或者是脾阳久虚不能充养肾阳,或久病伤脾肾之阳所致。临床上可见畏寒肢冷、要膝或下腹冷痛、大便溏泄、小便不利、水肿、舌淡胖而苔白滑,脉细而弱。虚寒胃脘疼痛可配合足三里、中脘、内关、关元针灸。附子理中丸是由人参、甘草、干姜、白术和附子等中药组成的,这些中药具有温中散寒补气健脾之功效,对脾胃虚寒、寒气郁腹、胸腹胀气、呕吐泄泻的患者,具有很好的改善功效,因此,当患者因腹部受凉或年老体弱,肢冷体寒出现腹痛时,可以选择附子理中丸治疗,一般都可以取得较好的疗效,对胃肠实热,便燥结、小便黄赤、腹痛的患者建议不要用附子理中丸治疗,否则不但治不好疾病,而且还会加重病情,给治疗带来更大的困难。 胃寒胃痛,用良附丸和附子理中丸有什么区别?(转)很多人在胃寒、胃痛的时候,医生或药师会推荐两种药,良附丸和附子理中丸,那它们有什么区别呢?该选哪一种呢? 良附丸良附丸的组成是高良姜加香附两味药,功效以行气疏肝,祛寒止痛为主。 ![]() 高良姜 ![]() 香附 主要治疗的是肝胃气滞寒凝证。 主要症状就是胃脘疼痛(胃痛),胸胁胀闷(胸部和肋下有闷和胀的感觉),畏寒喜温(用暖和的东西或手捂一下疼的地方就舒服一些,在较冷的环境或者吃冷的食物就不舒服),以及女性有时会痛经。这样的人舌苔较白,脉是弦脉。 附子理中丸附子理中丸主要由附子、人参(或党参)、白术、干姜、甘草五味药,主要作用是温阳祛寒,补气健脾。 ![]() 附子理中丸的组成 主要治疗的是脾胃虚寒证,或脾肾阳虚证。 主症状是脘腹疼痛(胃痛及腹痛),下利清谷(大便偏清稀),恶心呕吐,畏寒肢冷(怕冷,四肢凉)等。这样的人一般舌苔白润,脉一般沉细或沉迟无力。 良附丸和附子理中丸的区别由此可以看出,良附丸和附子理中丸最大的区别在于,良附丸所治的胃痛,以实证为主,而附子理中丸所致的胃痛,以虚证为主。 在症状上怎么区别呢? 良附丸所治的胃痛,一般会有胀、满、闷的感觉,这是因为这种胃痛是由于肝郁气滞证导致的胃痛,属于气滞胃痛,属于实证,所以有时候会伴有肋下的疼痛和胀满。有时吃饭后,或者生气后,胃痛会加重,这里可作为一个区别点。 而附子理中丸所治的胃痛,一般没有那么明显的胀满的感觉,没有明显的吃完饭和没吃饭痛感变化的区别,没有明显的因为生气、着急导致胃痛加剧的感觉。适合附子理中丸的人,通常整体人都比较怕冷,平时喜欢穿的比较多,手脚凉,有时容易腹泻。 ![]() 胃寒疼痛,喜欢抱一个暖和的东西 所以,虽然同样的都是脾胃的寒证,但是良附丸和附子理中丸所治的胃痛等症状的类型是不同的,有相似症状的患者应加以区别,对症用药,或者在医生、药师指导下用药。 《附子理中丸》与《桂附理中丸》有区别!别再瞎用了!(转)区别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事物间的不同,一般是在存在共同点的情况下说有'区别',世间万物,不可能任何东西都是一样的,世上没有两片一样的叶子。当两种相似的事物作比较时,它们的不同点便是区别。那么,《附子理中丸》与《桂附理中丸》有什么区别吗? 《附子理中丸》方中附子温阳祛寒,配以炮姜温运中阳,白术健脾燥湿,人参益气健脾,炙甘草补中扶正,调和诸药。五药配伍,有温阳祛寒,益气健牌之效。 《附子理中丸》的药理作用是: 1.调节胃肠道运动: 据报道《附子理中丸》可明显增强胃张力及胃蠕动,加快胃排空;该药还可抵抗乙酰胆碱引起的回肠痉挛及肾上腺素引起的回肠运动抑制。 2.增强体力和抗寒能力: 动物实验发现,脾虚动物经附子理中丸治疗后,在4℃冷水中游泳时间明显延长,表明该药能显著增强脾虚动物的体力和抗寒能力。 3.《附子理中丸》对醋酸引起的小鼠腹痛有明显的镇痛作用,还能显著提高脾虚动物的免疫功能。 而《桂附理中丸》的主要成分是肉桂、附片、党参、白术(炒)、炮姜、炙甘草。 它有补肾助阳,温中健脾的功效,用于肾阳衰弱,脾胃虚寒,脘腹冷痛,呕吐泄泻,四肢厥冷。 《附子理中丸》与《桂附理中丸》的区别是:二者的治疗范围是不同的,《附子理中丸》以补脾气虚弱,补气中佐以补阳之附子,使阳气得生,即以补脾虚,祛湿困,补气中佐以阴,以阴中求(补)阳,进而实现气血双生,重在补气与温中。那么《桂附理中丸》比前者多一样药物,桂枝,更大补元阳,健脾之中重在温肾(因为肉桂是引附子入下焦温肾的药引子)。对于脾胃虚弱,且脾阳不足、甚至脾胃虚寒者,可以选用《桂附理中丸》,对于脾胃气虚为主的可用附子理中丸。 总之《桂附理中丸》温热之性较大,需根据情况选择。桂附理中丸有温补脾肾之阳、散寒止痛之效。凡脾肾阳虚见腹痛泄泻、四肢厥冷、畏寒绻卧者,为首选之品。 肉桂粉能引火归元,有助肾阳而医治命门火衰之功。因此桂附理中丸能补肾壮阳温补肾阳,温中健脾。更合适有肾阳虚症状显著者。因此综合性而言附子理中丸更偏温中(中就是指温脾阳),桂附理中丸偏温肾(温补肾阳)。针对脾胃虚寒,且脾阳不够、乃至脾胃虚弱者,能够 采用桂附理中丸,针对脾胃气虚主导的能用附子理中丸。相对性来讲,桂附理中丸湿热之性很大,需依据状况挑选。 在文章最后在向大家阐述一下我的五行同调观点:五行相生相克,一脏失衡,则其余五脏皆失守,身体诸多表症皆发于五脏,五脏不安就会导致五行失守,继而导致:失眠,多梦,易惊醒,耳鸣,心慌气短,胃胀,便溏,盗汗,湿热郁结,痰湿不化,肝气郁结,月经不调,乳腺增生,更年期综合征等五脏相关症状,调理首要也不在于病急乱投医一股脑的出现什么就改善什么的单一调理,需追根朔源五行同调,方可事半功倍。 桂附理中丸与桂附地黄丸区别桂附理中丸:为补益剂,具有补肾助阳,温中健脾之功效。主治肾阳衰弱,脾胃虚寒,脘腹冷痛,呕吐泄泻,四肢厥冷。 桂附地黄丸:温补肾阳,用于肾阳不足,腰膝酸冷,肢体浮肿,小便不利或反多,痰饮喘咳,消渴。 桂附理中丸的成分为肉桂、附片、党参、白术(炒)、炮姜、炙甘草。成分炮姜温中止痛;党参、白术益气健脾燥湿,以助脾运;肉桂补火助阳,散寒止痛;附子温肾散寒,回阳救逆;炙甘草益气和中。诸药共奏补肾助阳,温中健脾之功。 桂附地黄丸的成分是肉桂、附子(制)、熟地黄、山茱萸(制)、牡丹皮、山药、茯苓、泽泻。桂附地黄丸以六味地黄丸为基础滋补肝肾之阴,又配以肉桂、附子温补肾中阳气,以达到“益火之源,以消阴翳”的目的。诸药配合,既补肾阴,又补肾阳,阴阳互生,阴中求阳,对于肾阳亏虚所致之疾患极为适宜。 温阳利水中医温法之一。运用温热药,治疗阳气不足,水湿内停病证的方法。本法适用于脾肾阳虚,阳不化水,水湿内停所致的水肿、痰饮等。常用附子、干姜、桂枝等药物组成方剂,代表方剂有真武汤、实脾散、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等。临床运用温阳利水法时,需根据不同的病证选用不同的方剂。如肾阳衰微,水湿内停,宜温肾利水,方用真武汤;脾阳虚甚,宜温阳健脾利水,方用实脾散;脾阳虚弱,水气凌心,宜健脾渗湿、温化水饮,方用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本法常同行气、健脾益气、利水渗湿等治法配合使用,如水湿内停,阻碍气机、胸满腹胀,可与行气配合使用,脾气虚弱,气短乏力,纳少便溏,可与健脾益气法配合使用;水肿甚,小便不利,与利水渗湿配合使用。临床上具体使用温阳利水法时,应注意湿热壅盛,无阳虚见证者,不宜使用本法。 还少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