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易经》咸卦智慧1|传道在传心,悟道却需要无心

 其德文化 2022-05-23 发布于上海

  其德文化,与您一起,传播中国传统文化


上经明天道?下经序人伦?

《易经》上经从纯阳、纯阴的《乾》《坤》两卦开始,到《习坎》、《离》两卦以水、火之质结束。紧接着上经最后一卦《离卦》的,是以少男少女感情为喻的《咸卦》,和以长男长女婚姻为喻的《恒卦》。

《乾》《坤》,天地万物之本,《咸》、《恒》由两卦由少男少女发展到夫妇婚姻之际,则为夫妇人伦之始。《序卦传》从这个角度,人为的把《易经》划分为上经、下经,并发展出上经明天道,下经序人伦的说法。

《易经》上经明天道,下经序人伦的说法有它的道理,但是,如果为上经明天道,下经序人伦的认识所限,认为上经的30卦仅仅明天道,下经的34卦只序人伦,那么在读卦时就容易有失偏颇,有失《易》之为道,立天道、地道、人道,兼三才而两之的本意。

因此,在读《易经》时,对上经明天道,下经序人伦的说法,应当批判性的扬弃继承。这一点认识,也非今时今日才有,这一点认识,东晋时期的韩康伯,在作《周易注解》时,早有明言。

有了对上经明天道,下经序人伦的说法,应该进行批判性扬弃继承的认识以后,就不会对《易经》进行人为的割裂,才能注意到《易经》上经、下经,一以贯之的完整性、连续性。

  其德文化,与您一起,传播中国传统文化



《离卦》与《咸卦》的连续性探讨

那么问题就来了,《易经》上经之终卦《离卦》与下经之始卦《咸卦》,这两卦之间的关联性、连续性在哪里呢?《离卦》与《咸卦》的连接点在哪里呢?

《离卦》与《咸卦》的连接点在“道”。在这里搬出一个任谁也说不清楚、道不明白的“道”来,是不是有点故弄玄虚?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试以论之,以供大家探讨;

《坎》者陷也,陷必有所丽,故受之以《离》,《离》者,丽也。陷于险难之中,则必有所附丽,《离》者,丽也,附丽也。天地万物莫不有所附丽,天地万物莫不附丽于道,天地万物皆然、人亦然。

人人皆附丽于道,却只有极少数人能明道、悟道、证道、得道,大多数人只是庸庸碌碌,身在道中,浑浑噩噩而不知有道。因此,老子《道德经》才有: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正因为“道”只有极少数人能明、能悟、能证、能得,而作为能得“道”的极少数人,此身臭皮囊亦不能免于灭亡,此身终将归去,化为乌有,所以作为能得“道”的极少数人有传“道”的责任;

《离卦》之象辞,明两作,离,大人以继明照于四方,正为此意。《离卦》之九三爻辞,日昃之离,不鼓缶而歌,则大耋之嗟,凶。日薄西山,不能超越生死,不能以平常心对待生死,以大耋之年而有将尽之悲叹,不知传道,圣人以凶字为断语,亦为之诫。

得“道”者亦不免于死,亦不免于灰飞烟灭,自然之理,当以平常心对待,不必悲叹。更重要的是,在自己灰飞烟灭之前,传“道”于人,传“道”于天下,明两作,离,大人以继明照于四方。如儒家之孔子,删诗书、订礼乐,作春秋;如老子之归去,作五千言;如佛祖释迦牟尼之升天,传以佛法。

然而,“道”之果能传乎?“道”之传,非能以衣钵而传,更非能以言语文字而传。“道”之传,必以心传,从来传道传心不传法。传“道”传“心”,却不能把得道的物理之心传给后来继道者,那怎么传呢?传之以“无心”而已,传之以《咸》而已。

  其德文化,与您一起,传播中国传统文化



传“道”传“心”,道之在心。

心者未发,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心之已发,发而皆中节谓之和。无论心之未发、已发皆能合道,方为《中庸》之道。此为儒家之道,道之在心。

儒家之道,道之在心。儒家《大学》经一章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有所得,其中的知止、静、安、虑、得,无不在心,后世王阳明更是以心学明之。

道之在心,在道家为致虚极、守静笃,吾以观其复。复者,动之端也。一元来复,道之来复,复其见天地之心乎。道家的致虚极、守静笃,亦为道之在心。

佛家之道,何其自性,本自具足,迷者口说,智者心行。悟佛家之道,无需外求,求诸自心则可,人人皆能成佛,人人皆可以自心求之。佛家之道,不离于心。

中华民族的道统所在,十六字真言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更是直言此心。大舜传给大禹之道,无非一心。传“道”传“心”,道之在心。

  其德文化,与您一起,传播中国传统文化



传“道”传“心”,却只能传之以“无心”

既然从来传道传心不传法,为什么又传之以无心呢?因为“道”无处不在,却又看不见,摸不着。虽常无,却能观其妙;常有;却又只能观其徼。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告诉你道之存在,却又说不清楚,只能靠自己用心去感悟。

悟则有心,感亦有心,《咸》则无心。道之存在,只能用心去感悟,感悟之时却需无心,无心方能感、方能悟,是为《咸》。

《咸》之为卦,虽以少男少女之感为喻,实则所言之意甚大。以少男少女之感为喻,近取诸身,大多数人皆会经历,大多数人皆有感受,以此载道,以此《咸卦》之意让人去感、去悟道,道之易传,圣人实在高明。

从传“道”传“心”,却只能传之以“无心”的角度来理解上经的《离卦》和下经《咸卦》,在《易经》中的连续性,你觉得上经、下经是分离的吗?个人私意,欢迎探讨!!!!感谢阅读!!!

无心之感,《咸卦》六爻,何为无心,且待来日,感谢阅读!!!

  其德文化,与您一起,传播中国传统文化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