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方剂习读】大青龙汤(《伤寒论》)

 饶吉星大夫 2022-05-23 发布于河北

  


【组成】麻黄去节,六两(12g) 桂枝二两(6g) 甘草炙,二两(6g) 杏仁去皮尖,四十粒(6g)石膏如鸡子大,碎(18g) 生姜三两(9g) 大枣十二枚,擘(6g)编者注:个人感觉《方剂学》中经方都采用的3g换算法,量有点小,我一般都是用5g换算法,麻黄多是15g起步,但有例外,若是病家有心脏方面的病史建议从6g起步试服,再就是麻黄剂建议饭后服用,最后就是用麻黄,我一般采用黄仕沛前辈在病家没有不适的情况下,逐渐5g加量,那样应用麻黄的效果更好)

【用法】上七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取微似汗。汗出多者,温粉扑之。一服汗者,停后服。若复服,汗多亡阳,遂虚,恶风烦躁,不得眠也(现代用法:水煎温服,取微汗)。

【功用】发汗解表,兼清里热。

【主治】1.外感风寒,内有郁热证。恶寒发热,头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脉浮紧。

2. 溢饮。身体疼重,或四肢浮肿,恶寒身热,无汗,烦躁,脉浮紧。

【证治机理】风寒束表,卫阳被遏,营阴郁滞,毛窍闭塞,故见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脉浮紧之风寒表实证。表寒证又与烦躁、口渴并见,当系阳盛之体,外受风寒,寒邪较甚,表气闭郁较重,致使阳气内郁而化热,热邪伤津则口渴;热无宣泄之径,扰于胸中则烦,烦甚则躁。正如张秉成所谓:“阳盛之人,外为风寒骤加,则阳气内郁而不伸,故见烦躁不宁之象。”(《成方便读》)此证为风寒束表,里有郁热。法当发汗解表为主,兼清郁热。《金匮要略》又以本方治疗外感风寒,水饮内郁化热之溢饮。溢饮乃“饮水流行,归于四肢,当汗出而不汗出,身体疼重”之病证。风寒外束,水饮溢于四肢,则身体疼痛或浮肿,饮邪郁而化热则烦躁。二者病症虽异,但同属风寒束表、里有郁热之证,故皆用本方以异病同治。

【方解】方中麻黄为君,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其量为麻黄汤之倍,则开泄腠理,发汗散寒之力尤峻。桂枝辛温,解肌发汗,助麻黄解表而和营卫;石膏辛甘而寒,清里热并透郁热,二者同为臣药。麻黄石膏,辛温发表而无助热之弊;石膏麻黄,大寒清热而无凉遏之虞。杏仁降利肺气,与麻黄相合,宣降肺气,以适肺性;生姜、大枣合用则和脾胃、调营卫,兼助解表、益汗源,共为佐药。甘草益气和中,既缓辛温峻散之力,又调和诸药,且防石膏寒凉伤中,为佐使药。诸药同用,发汗散寒之中又兼清解里热之效。本方麻黄发汗解表,桂枝温阳化气,生姜温胃散水,皆助麻黄发汗行水。麻黄、杏仁宣降肺气以通调水道;石膏清泄溢饮郁热;姜、枣、草益气和中,和营卫,运化水湿。全方发汗解表,宣通腠理,开鬼门以发越水气;宣降肺气,通调水道以利湿化饮,故亦治溢饮有表证兼里热者。

【配伍特点】寒温并用,表里同治,重在辛温发汗。

【运用】本方为治疗外感风寒,里兼郁热证之常用方。以恶寒发热,无汗,烦躁,脉浮紧为辨证要点。表虚者,不可用,故原书强调:“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本方发汗之功居解表诸方之冠,故“一服得汗者,停后服”,以防过剂;原书要求“取微似汗”,“汗出多者,温粉扑之”。

【鉴别】大青龙汤麻黄汤均可治疗外感风寒表实证,同用麻黄、桂枝辛温解表发汗。然大青龙汤系由麻黄汤倍用麻黄、甘草,减少杏仁用量,再加石膏、生姜、大枣而成。证属风寒重证,兼内有郁热,故方中配以辛甘大寒之石膏以清解内热;且倍用麻黄以确保其发汗之力;减杏仁用量,乃因无喘逆之症。

【方论选录】此即加味麻黄汤也。诸症全是麻黄,而有喘与烦躁之不同。喘者是寒郁其气,升降不得自如,故多杏仁之苦以降气;烦躁是热伤其气,无津不能作汗,故特加石膏之甘以生津。然其质沉,其性寒,恐其内热顿除,而外之表邪不解,变为寒中而协热下利,是引贼破家矣。故必倍麻黄以发汗,又倍甘草以和中,更用姜、枣以调营卫,一汗而表里双解,风热两除。此大青龙清内攘外之功,所以佐麻、桂二方之不及也。(柯琴《伤寒来苏集·伤寒论注》卷二)

【医案举例】何保义从王太尉军中,得伤寒,脉浮涩而紧。许叔微曰:“若头痛,发热,恶风无汗,则麻黄证也;烦躁,则青龙汤证也。”何曰:“今烦躁甚。”投以大青龙汤,三投汗解。(《古方医案选编》)

【方歌】大青龙汤桂麻黄,杏草石膏姜枣藏,太阳无汗兼烦躁,表里双解此方良。

大青龙汤证--表寒里郁热案方药组成

麻黄12g,桂枝5g,炙甘草5g

杏仁12g,生姜6g,大枣15g()

石膏30()

用法

原方,上七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取微似汗。汗出多者,温粉扑之。一服汗者,停后服。

若复服,汗多亡阳遂(一作逆)虚,恶风,烦躁,不得眠也。

现代,水煎,撇沫,温服,得汗则止。

运用要点

证属表寒里热。症见发热恶寒,无汗,烦躁,身疼痛,脉浮紧,或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脉浮缓,无少阴证等。

临证以发热恶寒、无汗、烦躁、脉浮紧为运用眼目。

【六经方证病位】

主治外有表寒,内有里热,并伴烦躁之证,划归太阳阳明合病之方。

【方证辨析】

本方出自 《伤寒杂病论》,可看作麻黄汤变方。方中麻黄用至六两,重在发汗解表,以除表闭;石膏清透里热,以除烦躁;桂枝合麻黄,发汗之力更著;杏仁宣肺;倍甘草,加生姜、大枣以和营调卫,助麻、桂发汗解表。

【临证札记与拾遗】

大青龙汤见于《伤寒论》38:“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润。此为逆也。”39条:“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以及《金匮要略·痰饮咳嗽》23条:“病溢饮者,当发其汗,大青龙汤主之,小青龙汤亦主之。”

一、大青龙汤“十证”

麻黄汤证在临床运用中,主要以“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气喘”八症为眼目。大青龙汤则可归结为“十证”,即在麻黄八证基础上加烦躁,且必须无少阴证,笔者将其归结为大青龙汤运用“十证”。当然,临证使用时,麻黄汤、大青龙汤虽不必八证、十证悉具,亦有运用机会。但麻黄八证加烦躁赅备的情况下无少阴证,则为使用大青龙汤必具的硬性指标。凡阳气不足、表虚有汗、脉微弱者,一律禁用。

大青龙汤证机为风寒束表,郁热失宣入里,其主见的烦躁与发热、不汗出密切关联。在使用大青龙汤后,常可一汗而解,符合“体若燔炭,汗出而散”之意。而且大青龙属发汗峻剂,服后汗出是表邪已解的标志。是以方后注特别强调“当一服汗者,停后服。”

二、大青龙汤过汗救逆法

临床上,当麻黄八证加烦燥具备,但有少阴证者,属伤寒“坏病”范畴之一,则不可妄用大青龙汤,而宜选麻辛附、麻甘附,或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而一旦误用,出现过汗时,《金匮要略》提出“汗多者,温粉粉之”。亡阳救急则宜用四逆汤、茯苓四逆汤、桂枝加附子汤、真武汤或李可老中医的破格救心汤之属。

三、仲景运用大青龙汤证规律

在《伤寒杂病论》中,仲景运用大青龙汤证主要有以下三种情况:

1.用于太阳表寒外束,郁热不宣入里之证,明确标注有烦躁,见《伤寒论》38条。

2.用于风寒外束所致水湿之邪郁闭于体表之证,明确标注无少阴证,见《伤寒论》39条。

3.用于治溢饮,即《金匮要略》云:“病溢饮者,当发其汗,大青龙汤主之,小青龙汤亦主之。”

其中,用于治溢饮的条文,既无明确标注有“烦躁”,又无标注“无少阴证”,对此,传统主要用大青龙汤“发越水气”来解释,并多认为无烦躁。但从溢饮的概念看,《金匮要略》有“饮水流行,归于四肢,当汗出而不汗出,身体疼重,谓之溢饮"的界定。而所谓溢者,《说文解字》里云:“器满也。”实际上,不仅要满,且必须到一定程度才会溢出。仲景所言溢饮也如此,只有当饮邪盛至一定程度,才会见到肌表四肢的水饮。在此过程中,必然会伴随郁而化热入里的概率。以此推测,需要用大青龙汤主之的溢饮,必具烦躁。而反之,若溢饮不见烦躁,欲运用大青龙汤时,当慎之又慎。

北京中医药大学裴永清教授在归纳大青龙汤的方药证治特点时认为:

1.在麻黄汤证情基础上,兼有里热烦躁证,故取麻黄汤之义以解表寒,加生石膏以清里热而除烦。

2.用于治疗溢饮兼有里热者。应该也是支持大青龙汤所治的溢饮,当见里热烦躁证。

另外,大青龙汤总属发汗峻剂,方中麻黄用至六两,走表发汗、开泄力较强,不是一见溢饮就能随便用的。且汤药之峻势,根本不会因传统的“发越水气”的说法而百无禁忌。

同样,“大青龙汤主之”条文后面,紧接有“小青龙汤亦主之”,于无字处也间接提示需辨证而为。也即如用大青龙汤,则必须具备大青龙汤证的“十证”主要特征时才能使用,特别是烦躁和无少阴证必须满足。在这点上,不仅大青龙汤,所有经方的运用都必须遵循辨证机、析方证、合药证、明常变和参体质等原则

四、大青龙汤发汗浅说

大青龙汤是《伤寒论》中公认排名第一的发汗峻剂。方中麻黄用量六两,桂枝二两,石膏如鸡子大,麻黄又是其中起主要发汗作用的药物。而制约或增损麻黄发汗的药很多,如桂枝、杏仁、石膏、芍药、五味子等。按照仲圣制方规律,当大青龙汤中麻黄用量不变的前提下,如果将桂枝增量、石膏减量,那么大青龙汤发汗的排名恐怕得后延。

类似的越婢汤,麻黄虽也用六两,但无桂枝、杏仁相助,石膏用至半斤,远超大青龙汤中的鸡子大,故发汗力度减,为发越水气之剂。

通常情况下,经方发汗,很多是要有助力的,比如用桂枝汤发汗,需热粥加温覆,麻黄汤也要温覆等。同时,方中各药配比、监制、佐使。

以及患者体质等,都会影响出汗与否。当然,临床也有使用大青龙汤不发汗的,一是麻黄用量过小;二是监制之药用量比例过大;三是素体肌腠紧密,不易出汗者;四是用大青龙汤治溢饮时,邪从小便而走。非从肌表而透,当具体分析。

曾治一位27岁男性荨麻疹患者,平素几乎很少出汗,汗出则舒。

历经中西医各种治疗,但疗效不显,瘙痒和烦躁难耐。2年前初诊时曾经一汗得解,病情暂安半年。之后再发时,任用风类药或小剂量麻黄,均难取汗。今年5月再次复诊,处以大青龙汤7剂,麻黄用至15g,选择另包,一是利先前撇沫,一是方便根据汗出情况增损麻黄用量,以免过汗。近期该患者带其母来诊,述服药至第3剂后方始汗出畅快,现尚剩2剂,诸症若失,饮食亦无所忌宜,皮肤疾患也未再发。大青龙汤连开7剂,为笔者生平第一次。但特殊体质的患者或方药剂量配比失调,用了大青龙汤后,达不到预期出汗效果的,临床亦屡见不鲜。

【验案解构】

李某,男,40岁,20111126日初诊。

夜间感寒后出现头痛、身痛,自服克感敏1粒。

晨起稍轻,午间忽然寒热交作,自测体温最高达39℃而求诊。

刻诊:头痛欲裂,身痛,无汗,恶寒,口干,微咳,

时感烦躁不宁,纳差,大便稍硬,腹不胀,小便可,

舌红苔白,脉浮紧。

外观形体壮实。(形体壮实是用麻黄的药证。)

六经辨证思维及诊治

发热,头痛欲裂,身痛,无汗,恶寒,微咳,纳差,苔白,脉浮紧,为太阳病,太阳表实。

口于,时感烦躁不宁,大便稍硬,腹不胀,舌红,为阳明病,阳明里热。

四诊合参,

共为太阳阳明合病。证属表寒里热。治宜解表清里。

据证处以大青龙汤加味:

麻黄15g(先煎撇沫),桂枝10g

杏仁12g

生石膏45g,炙甘草6g,生姜6g

大枣30g,浮萍15g

2剂。一剂微汗出,继服一剂,汗出畅快,热退,诸症悉解。

:大青龙汤在临床上应用的概率相对较少,但一旦方证相应,既能治热病,又能治杂病。其建功重在得汗,汗出畅快,常能使诸多顽疾重症一剂而解。但汗不得法,特别是过汗或辨证失误时,又常置人于危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