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应协调性的气化活动,牵一发而动全身,协调平衡则健康,气机逆乱则疾病,受多维联系的影响。疾病原因是多样的,自然因素、人文环境因素、自身体质、生活情感经历等,病机性质是多样的,邪正虚实、阴阳盛衰、营卫气血。在多种可能性的情况下,辨证论治的临床理性,不是标准规范的本质化逻辑,而是“无失气宜”、“谨守病机,各司其属”的求证思维,是“随证治之”的个体可靠。 多维联系的活生生的人的生命,是临床实践的客观对象,自然完整性的本质化和细胞分子的本质化是完全不同的。人生活在自然之中,疾病会因寒热气候而变化,外感疾病的临床病机是不确定的;人生活在文化环境之中,疾病会因文化情感而变化,内伤杂病的临床病机是不确定的,临床疾病的本质化思维,只有以活生生的人为客观,结合多维联系的环境,才能进行“辨症求机”的思维,获得证候病机。 “观其脉证”的四诊,是获得临床症状的诊察方法,临床症状内含病机性质的确定,依赖“辨症求机”的逻辑思维。临床症状经过“辨症求机”思维的逻辑处理,才能明白其内含的病机性质,完成临床疾病的本质化。中医把依附于病人的,包括指标、影像和病理等在内的所有直观性内容,都当成临床症状,其病机性质是是不确定的。王忆勤等通过对慢性胃炎实证的临床症状、体征及舌脉象的流行病学研究,指出:“⑴中医不同证型的症状、体征交叉性很大,即某症状体征在不同证型上和疾病上都可能存在,即单独表现的症状体征或有特异的指标较少。……⑵……不同患者如处在病程不同阶段,症状和体征病性的典型程度不同,不同医生可能产生同证异诊现象。……⑶症状体征的表现不能准确地量化,其中表现为患者不能准确地表达症状和医生不能准确地确定症状体征的严重程度”。(王忆勤,郎庆波,孟红等.慢性胃炎湿证临床症状、体征及舌脉象客观指标的相关性研究[J].中医杂志,2003,44(6):449~452.)又如24小时17羟类固醇不仅与肾阳虚有关,而且与脾阳虚、肺气虚、胃阳虚有关。(赵晓山,罗仁,雷作熹等.基因组学对中医证候现代化的影响[J].医学与哲学,2003,24(7):57~58.) 临床任何疾病的病机本质化,要服从阴阳应象思维的原则,在循证、求证的病机逻辑规范中,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不能把指标、影像、病理结论等直接和病机划等号。有个高血压、糖尿病的患者,长期服药,2011年春天,在服药不变的情况下,血压很不稳定,每到下午血压升高、头昏脑胀,住院二十余天血压稳定,出院一天就复发如初。中医结合春天阳气生发,肝为主应的多维时空动态关联性,判断为肝气生发太过,反成肝阳上亢之势,用天麻钩藤饮治疗,当天下午血压稳定,头昏脑胀没有出现,续服三剂,2012年春天没有复发。 “辨症求机”的本质化,有一个需要注意的问题,就是不能将症状的增减多少的变化,和病情的轻重直接对应起来,如果因应协调性的能力增强祛邪外出,有的症状可能加重,出现呕吐、腹泻、咳痰、发疹,甚至恶寒发热、咽喉疼痛等;如果正气虚衰不能胜邪,感应性降低,也许症状会减少。 生命是复杂的,因应协调性在疾病的激发作用下,五藏气血等会主动地消除疾病,修复对健康的危害。有时临床症状加重,不一定就是病情加重,也许是正气来复,是疾病好转的表现,相反,有时临床症状减少,不一定就是病情减轻,也许是正虚邪陷无力抗邪,是深重传变的反应。 明·胡慎柔《慎柔五书》:“凡久病服寒凉克伐过多,以致三阳气衰,致痰凝气滞,以调元之剂治之。阳气一动,则少阳先升,少阳欲先出,前有太阳,后有阳明,遏截不能伸,少阳之气至太阳,太阳与之并则寒,与阳明并则热,遂成寒热疟状,非真疟也。其太阳气达,遂有伤风之状,鼻塞、恶风寒之症见矣。阳明气达,则有作泻之症。此时正当调脾补元,分头施治,则旧病脱也。” 清·周学海《读医随笔》:“外邪内陷,治之能使渐透于表,表证日增,而内证日减,此即正气之充而渐复也。先见恶寒、发热,治之但使寒热稍轻,而增见胸满、呕吐、不食,是风寒内陷矣;先见胸腹膨胀,治之但使膨胀不见,而转见大便滑泄不禁,是正气下脱。故有外证见增,而实为医之功;外证见减,而实为医之过者。医家、病家于此,皆须有定识定力,不为摇惑,方能临变不改,亦能临变知改矣。”“每于伤风头痛,即曰肝阳上升,即以清凉浇灌,及至真火下陷,阴霾弥漫,头重颅胀,仍曰肝阳太亢。明者用宣阳逐阴之剂挽之,稍见阳气上升,口干微渴,即斥为药误,助动肝阳,必求灭阳而死,可慨也。” 朱丹溪治一虚人患现在大多没有“阴阳应象”的理性客观,缺乏“辨症求机”思维,只知其症而不知其“证”,“对症治疗”比比皆是。咽痛含片,腹泻止泻,咳嗽止咳,压制正气,内闭邪气,慢性咽炎、慢性腹泻、顽固性咳嗽等越来越多。病人没有生命常识,缺乏正确的疾病观和医疗观,只要症状变化,就要立即更医,朝三暮四,本来可以痊愈的不能痊愈,本来可以带病延年的很快死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