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庄子·外篇·天道第十三》选段,“轮扁斫轮” “中华典藏”网站有录,复制以下网址贴入浏览器地址栏可见: https://www./xuanxuewushu/zhuangzi/6547.html ![]() ![]() ![]() ![]() 《庄子·外篇·天道第十三》结尾, 庄子版的“实践出真知” 话说我国春秋时代的一日,齐桓公(?-公元前643年, 姜姓 ,吕氏 ,名小白。姜姓齐国第十六位国君[公元前685~公元前643年在位], “春秋五霸”之首, 姜太公吕尚的第十二代孙)正在厅堂上读书,一位叫“阿扁”的车轮工匠则在厅堂的台阶下砍削木材制作车轮。 只见,这位阿扁师傅放下锥凿工具、走上厅堂,问桓公说: (桓公读书于堂上,轮扁斫轮于堂下,释椎凿而上,问桓公曰:) 敢问主公所读的书,是讲什么的?(“敢问公之所读者,何言邪?”) 讲的是圣人的话。(公曰:“圣人之言也。”) ![]() 圣人还在世吗?(曰:“圣人在乎?”) 已经作古了!(公曰:“已死矣!”) ![]() 那么您所读到的,就只是古人的糟粕了!(曰:“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魄已夫!”) 本王读书,你一个车轮工匠怎能随便议论!你可要有合理的说辞才行,若没有合理的说辞,就判你死罪!(桓公曰:“寡人读书,轮人安得议乎!有说则可,无说则死!”) ![]() 臣也只是以我的工作经验来看这件事。
臣不能把这个技艺关键直接跟我的孩子说清楚,臣的孩子也不能直接从我这儿下载技艺,所以我都要70岁了还总在制作车轮。 类似的,古人和他不可言传的分寸感也都一起逝去了,那么您所阅读的,不就是古人的糟粕了嘛!(轮扁曰:“臣也以臣之事观之,斫轮,徐则甘而不固,疾则苦而不入,不徐不疾,得之于手而应于心,口不能言,有数存焉于其间。臣不能以喻臣之子,臣之子亦不能受之于臣,是以行年七十而老斫轮。古之人与其不可传也死矣,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魄已夫!”) ……[怎么办,他说得好有道理] ![]() 学任何内容,都需要实践出真知, 因为能记录下来的都不可能是全部, 比如工匠手上的功夫 (或说干活儿时的分寸感), 就只能先在实践中做到、 才会在心中明白。 ![]() 我觉得特别有意思的是: 齐桓公作为手握身边人的生杀大权的诸侯领袖,房子居然这么小、工匠就在他厅堂门口的台阶下做车轮?或者,这不是他自己的厅堂,那已经自称“寡人”的齐王,又为何要到工匠的作坊里去看书? 所以,就会有研究者认为,庄子书里的故事,有许多是借事托言,也就是说,齐桓公未必真的有这么高明的一个“阿扁师傅”,但庄子是真心认同这个人物发言中说的那些话。而且,与庄子其他一些文字类似,这段文字也成语迭出,又为我们贡献了“不急不徐”、“得心应手”这些成语。 这段故事讲完,《庄子·外篇·天道第十三》整个篇目就结束了。 我理解,它作为该文的结尾内容,无疑是在向我们论证“了解天道之后,可以如何应用”——通过实践练习;也是在强调,若要“真正懂得天道”,也不能只读死书——必须要结合实践,才会有所心得。 所以我认为,这段故事所讲,就是庄子版的“实践出真知”。 参考这位“阿扁师傅”的主张,我们要想坚持自我提高、应对新挑战,那就一定要“动起来”:实践、实践、再实践,无论学什么,只要有机会练手就去做了再说,一定要去追求“得之于手,而应于心” 以上就是我现在对《庄子》里这段小故事的理解啦,不知跟你的理解有什么异同?欢迎给我们发消息或直接敲门留言探讨~我都会逐条收集的 无论理解是否相同,就我的体验而言,作为道家经典的《庄子》处处体现着看重事实、推崇实践的价值取向,而且文采飞扬、气韵贯通,在这些方面它助我良多,让我深深感谢两千多年前的庄周 我想,读经解经也是适合用以“解忧”的活动,若大家感兴趣,我们以后也会不定期在解忧室里继续这方面的推文,欢迎大家留意,也欢迎跟看门人提议你想要探讨解释的经典文章~ ![]() 对于有益心理成长与健康的经典,您若有独到的理解,欢迎直接在本公众号的对话界面发消息或联系解忧室看门人告诉我们(参考下图所示),让我们一起研究研究 01 在公众号对话界面发消息-> Leave a message 我们会在后台收集消息,用推文的方式反馈相关的研究结果。 ![]() ![]() 02 <-敲门找解忧室看门人 Leave a message 看门人是接待来访者的客服,您也可以跟看门人直接沟通。 ![]() END
![]() 有忧解忧,无忧言欢 多一个点在看 ![]() 多一条小鱼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