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尼克松访华:毛主席提前接见,他兴奋得将「核按钮箱」忘记在宾馆

 新用户49686918 2022-05-23 发布于黑龙江

文/老余

自从1968年入主白宫,尼克松就想通过与中国建交来搞所谓的“均势外交”,以此来制衡苏联。

有此想法后,尼克松就一直在示好,比如:

  • 1969年,美国以巴基斯坦和罗马尼亚为媒介,主动建立与中国“互传口信”的渠道;
  • 1970年,向中国表示愿意派特使到北京;
  • 1971年,在日本举办的第31届世界乒乓竞标赛上,美国队员主动示好;
  • 1971年,国会宣布取消对美国公民去中国旅行的一切限制。

与世界最强大的国家建交,对中国也是利大于弊的,于是毛主席也积极回应,比如:

  • 1970年,与中国人民的老朋友斯诺(几十年前,曾在延安深度采访过毛主席,并写成《红星照耀中国》,这是一本如实地将毛主席和中国共产党介绍给西方的著作)的面谈中说,如果尼克松想来,坐上飞机来就可以了;
  • 1971年,美国运动员及国会主动示好后,毛主席最后定夺搞了“乒乓外交”——邀请美国乒乓球队访华。

自此,尼克松访华之行呼之欲出。

文章图片1

周总理与基辛格

虽然双方都有意愿,但第一次来到东方古国的美国人,有的很紧张,有的很兴奋:

紧张的——如基辛格作为总统特使打头阵时,他的助手在下榻房间里的报纸上发现了一句令他非常震惊且恼怒的话,那是摘自《毛主席语录》的一句话:

“全世界人民团结起来,打败美帝国主义及其一切走狗!”

此事汇报给毛主席后,他老人家一句话就给化解了。

兴奋的——如尼克松本人,听说毛主席要提前接见他,兴奋得连形影不离的「核按钮」都忘记在了宾馆里。

文章图片2

本篇不说访华过程和成果,就说两点:

1、看看毛主席说了什么话来化解美国人的紧张的?

2、有些细节很有意思,值得和大伙儿说一说。

我们一起来看看。

(一)毛主席说了什么话,来化解美国人的紧张?

为保证会晤万无一失,尼克松正式访问之前,就派了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打头阵,秘密访华搞一个预备会议。

中央非常重视,周总理亲自部署此次安排,因为自己住4号楼,为了会谈更方便,就选定了钓鱼台国宾馆里的5号楼作为基辛格一行的下榻之所。

此次会晤是严格保密的,宾馆里与此次密谈的无关人员,一律不准进入这两楼区域,所有执行此任务的工作人员,期间不能回家、不准做记录,更不能打电话。

再就是吃,总理为表地主之谊,宴请基辛格一行的菜谱亲自审定,并加了一道名菜——烤鸭。

对于这次会晤,可以看出我们是异常重视的。

文章图片3

基辛格(右)

1971年7月9日,基辛格一行到达北京,在5号楼安顿下来后,他们既兴奋、又多疑。

多疑是可以理解的,毕竟从没有正式和我党打过交道,仅有的一次还是20年前在朝鲜,搞得他们灰头土脸。

他们有事都在院子里说,哪怕是很晚,也一定会走出去聊,这是害怕房间里有窃听器。

周总理对基辛格一行的生活起居十分关心,接待人员也是准备得十分周到,但“意外”还是发生了:

一天下午,基辛格的助手约翰·霍尔德里奇,拿着一叠新华社英文新闻稿,指着封面上的毛主席语录,问这是怎么一回事?

联络人员一看,那段语录摘的是:

“全世界人民团结起来,打败美帝国主义及其一切走狗!”

霍尔德里奇说:“这是从我们个人的住房里搜集到的,我们希望这些新闻稿是被错误地放到了房间里。”

很显然,美方人员误以为这是中方怀有什么用意,特意这样做的。

其实,给下榻的外宾房间送新闻报刊是国宾馆的例行公事(自此以后,为避免不必要的误会,周总理明确交代以后所有报纸、杂志均放在走廊,由外宾自由选择),但这件事最后汇报到了毛主席那里,听毕,主席哈哈一笑,说:

“告诉他们,那是放空炮。他们不是也整天在喊要消灭共产主义吗?这就算是空对空吧。”

这,就是毛主席的智慧。

从此,“报刊事件”和毛主席“空对空”的妙论,就成为参与中美关系解冻过程中,相关人员聚首时反复学说的笑话。

文章图片4

尼克松下飞机

(二)毛主席的魅力,让尼克松忘记了拿「核按钮」箱

经过前期基辛格与周总理的扎实有效的铺垫。

1972年2月21日上午,美国总统专机“空军一号”在东郊机场着陆。按惯例,国家元首来华访问,仪仗队为120人到155人,而此次欢迎的仪仗队员多达360人。

这种少有的高规格,令尼克松非常高兴。欢迎仪式后,周总理与尼克松同乘一部红旗轿车,直驱钓鱼台国宾馆,刚到宾馆一个小时,尼克松得到了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消息:

——毛主席破例,要马上会见尼克松。

得此消息,尼克松一行赶忙起身前往中南海,或许是太匆忙,又或许是太兴奋,尼克松和他的随从没有想起让拧着「核按钮密码箱」的副官一同前行。

——总统远离核按钮,这在二战后的美国历史上是罕见的。

文章图片5

仪仗队

为何尼克松会如此兴奋?

因为他又享受到了“高规格”,毛主席接见外宾,通常是安排在外宾临走的前一天。

由于此次是临时性约见,尼克松没有和负责警卫的美方官员打招呼,甚至连国务卿罗杰斯都没通知,就上车去了中南海。

尼克松、基辛格走了以后,美方负责警卫的官员才发现:

——他们的总统不见了。

作为警卫,把国家首脑、头号警卫的对象给丢了,他们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顿时慌成一团。

我方接待人员看到他们像无头苍蝇似地撞来撞去,便告诉他们不必紧张,他们的总统是去见毛主席了,安全上是绝对没有问题的。

虽然作了合理的解释,但看得出,他们对此次出行神经是绷得很紧的,毕竟是来到一个东方古老的,他们认为很神秘的国度。

文章图片6

毛主席接见尼克松

当毛主席见到尼克松时,说:

“今天谈话的范畴是你定的,吹哲学。”

你看毛主席用的字是“吹”,看来这次会见他老人家非常放松。于是,两位领袖开始海阔天空,当尼克松把话题拉到越南问题、海峡两岸的关系等具体问题时,毛主席当即制止:

“这些问题我今天不感兴趣。”

然后指了指周总理说:“那是他跟你谈的事。”

美国人又提起上次基辛格一行“放空炮、空对空”的笑话,毛主席说:

“大概我这种人放空炮的时候多,无非是全世界人民团结起来,打倒帝国主义、修正主义、各国反动,建设社会主义这一套。”

尼克松笑着指指自己:

“打倒的就是像我这样的人。”

毛主席哈哈大笑:

“就个人来说,你可能不在打倒之列,可能他(基辛格)也不在内,都打倒了,我们就没有朋友了嘛。”

同尼克松的会谈原定10分钟,但由于宾主双方谈得尽兴,不知不觉1个小时过去了。

毛主席就是毛主席,此时已经79岁的他精力依旧旺盛、头脑依旧敏锐,和敌对了20多年的美国首脑第一次会面,竟然谈得这样无拘无束,轻松自如。

文章图片7

周总理与尼克松夫人

(三)熊猫香烟与熊猫

这天晚上,人民大会堂举行国宴欢迎尼克松,盛大的场面通过国际通信卫星直接传到了美国千家万户的电视里。

宴会上,周总理为尼克松精心准备了他最喜爱的乐曲《美丽的亚美利加》。这曾是他就职仪式的曲子,你就知道尼克松有多爱它了。

席间,周总理指着熊猫香烟的盒子,对尼克松夫人说:

“我想送给你这个”

“你是说……送我香烟?”第一夫人一时间没明白。

“不,不是香烟,我要送你们两只大熊猫。”周总理解释道。

第一夫人惊喜万分,对尼克松说:“理查德,周恩来总理说送给我们两只熊猫,真正的大熊猫。”

这个现场通过卫星直播美国,周总理通过可爱的熊猫,一下子把美国人的心征服了。

文章图片8

周总理与尼克松

(四)尼克松的筷子

用刀叉吃西餐,用筷子吃中餐都很和谐很协调。

在非正式场合,用刀叉吃中餐、用筷子吃西餐也没啥,唯有在很正式的场合,一群人用刀叉吃中餐,那个画面就相当有“喜剧”效果。

比如这次国宴上,绝大多数美国人不会使用筷子,拿着刀叉笨拙地吃着国宴上的精品美食,就感觉有点“怪怪的”。

但唯独尼克松,不紧不慢地用筷子夹取东方美食。

其实,他也不是天生会用,只是比别人更用心,为了这次访问的成功,也为了表示他对这次访问的重视,在出访前一阵,他埋头苦练了很久用筷子的技巧。

于是,才有这次的优雅。

更让人啼笑皆非的是,在场“心计”最重的人在尼克松起身离席的那一刻立马现身了,他就是加拿大《多伦多环球报》驻北京记者伯恩斯。

当宴会结束,尼克松刚站起来转身,他迅雷不及掩耳盗铃之势地到尼克松的座位旁,一把将尼克松用过的筷子揣入怀中。

据传,后来有人愿出重金买那双筷子。

文章图片9

周总理与尼克松

(五)结语

1972年2月28日,作为中美关系重要里程碑的《中美联合公报》正式签订。尼克松在归国前的告别宴会上,高举斟满茅台的酒杯(茅台贵,是有道理的),踌躇满志地说:

“我们在这里已逗留了一周时间,这是改变世界的一周。”

随着中美关系的改善,“美、中、苏”三角外交的态势开始形成,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成为决定国际形势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这样的态势,不得不逼迫小日本也急切地要求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

决定历史进程的,就是这些大事。

而让我们这些后辈能感受到历史温度的,往往是藏在大事下面的那些“微不足道”的小事。

(完)


相关原创:

毛主席引以为豪的「四渡赤水」到底牛在哪里?这次给你讲清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