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是我国古代论述人生修养境界的一部道德哲学专著,是儒家经典之一,原属《礼记》第三十一篇,相传为战国时期子思所作。宋代学者将《中庸》从《礼记》中抽出,与《大学》《论语》《孟子》合称为“四书”。 《中庸》肯定“中庸”是道德行为的最高标准,认为“至诚”则达到人生的最高境界,并提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学习过程和认识方法。 《中庸》第二十一章: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 【注释】 自:从,由。明:明白。 则:即,就。 以上译成现代汉语,其意思是,由真诚而自然明白道理,这叫做天性;由明白道理后做到真诚,这叫做人为的教育。真诚也就会自然明白道理,明白道理后也就会做到真诚。 无论是天性还是后天人为的教育,只要做到了真诚,二者也就合一了。 革命不分先后,明道向善不问先天后天。从另一个角度看,这里也表达了天人合一的思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