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偏方】治口角炎(烂嘴角)小验方

 mxb08 2022-05-24 发布于黑龙江

    口角炎俗称烂嘴角,常发生在口角黏膜的一侧或两侧。表现为口角潮红、起疱、皲裂、糜烂、结痂、脱屑等。患者张口易出血,连吃饭说话都受影响。此病常常发生在冬季。

  古方中医专业人士介绍:口角炎的诱发因素是冷干的气候,会使口唇、口角周围皮肤黏膜干裂,周围的病菌乘虚而入造成感染,引起口角炎;口唇干裂时,人们常会习惯性地用舌头去舔,这更容易使口角干裂;若从膳食中摄取的维生素减少,造成体内B族维生素缺乏,还会导致维生素B缺乏性口角炎的发生。

      中医认为口角炎主要是由于饮食不节,脾胃积热,日久伤阴所致。

  口角炎的中医治疗总的法则是:清胃凉血,滋阴泻火。

病因病机  

  1.脾胃郁热
   
  证侯:口角生细粒小疮,时流黄水,渗出液可结成不坚实的黄色痂,化脓性感染后,见黄褐色痂,启口稍大时痂裂出血疼痛,影响饮食及语言等口唇活动,唇红赤,口苦,口干,口臭,腹胀便秘,舌质红,苔黄,脉数。
   
  病机分析:脾胃积热,蕴结化火,火热伤津,故唇红赤,口苦,口干;火热循经上攻口唇.故见口角生细粒小疮;湿热互结,故时流黄水.渗出液可结成不结实的黄色痂,启口稍大时,牵拉口角皮肤故皲裂的口角出血;腹胀、便秘、口臭、苔黄,脉数为脾胃热盛之象。
 
  2.脾虚湿盛
 
  证候:脾虚湿浊不化者,则口角流涎,绵绵不已,睡时则甚.以致口角肌膜浸淫红赤.糜烂,肿胀有汁,疼痛。糜烂处呈苍白色,如燕口状。全身可见肢体疲倦,嗜睡.胃纳欠佳,腹胀便溏,苔白腻,脉缓或濡。
  
  病机分析:脾虚运化失调,水湿内生.浸淫肌表,上溢于唇,故见口角流涎,绵绵不巳,睡时更甚,  曰久化火导致口角红赤.糜烂,流汁、疼痛,脾虚则运化功能失健,寒从内生,水湿流注肠中,故肠鸣、腹胀,便溏;湿浊困人,全身疲倦而嗜睡;苔白腻,脉缓或濡为水湿内盛之象。
 
  3.燥邪外侵
  
  症候:多见于秋冬季节,面部皮肤腠理干涩,唇肌膜皲裂,裂缝干痂出血鲜红.口角尤为明显,遇水疼痛难受。全身皮肤亦干皱粗糙,口鼻咽喉均见干掀,或咳嗽.或痰带血丝,毛发不荣,舌质干红,脉细数。    ,
   
  病机分析:深秋气候既凉,气寒而燥,燥邪袭于肺卫,损液伤津,故见面部皮肤腠理干涩,唇肌膜皲裂,裂缝干痂出血.口角经常开合运动,故症状特别明显;燥邪迫伤肺系,故口鼻咽喉及全身皮肤均干燥或兼咳嗽.若伤肺络,则痰带血丝;舌质干红.脉细数为肺燥阴虚之象。

中医辨证治疗口角炎

  1、脾胃积热型

  主要症状口角处红斑、水肿、流滋,继而结痂,疼痛,甚至影响张口说话及进食,口气热臭,口舌干燥,舌红苔黄,脉滑大而数。

  治法:清胃凉血

     方药:清胃散加减

  生地12g、当归9g、牡丹皮9g、黄连9g、升麻6g、知母10g、薏苡仁15g、山药15g、生甘草6g

  方解:黄连苦寒泻火,以清胃中积热;生地凉血滋阴;牡丹皮凉血清热;当归养血活血;升麻散火解毒,与黄连相伍,使上炎之火得散,内郁之热得降,并为阳明引经药;加知母清热泻火,滋阴润燥;

  薏苡仁、山药,健脾除湿;生甘草清热解毒,调和诸药。

  2、阴虚内热型

  主要症状口角粘膜皮肤湿润、皲裂、粗糙脱屑甚或出现以口角向外的放射性皱纹,伴心烦,手足心热,舌红少苔,脉细数,反复发作,迁延难愈。

  治法:养阴清热

  方药:玉女煎合六味地黄丸加减。

  石膏20g、熟地15g、麦冬15g、知母9g、牛膝9g、山茱萸12g、山药12g、泽泻9g、茯苓9g、牡丹皮9g、甘草6g

  方解:熟地养血滋阴,补精益髓;麦冬养阴生津,助熟地以滋胃阴;知母苦寒清胃热;牛膝滋补肾水,并可引热下行;山茱萸滋补肝肾;山药滋肾补脾;泽泻泄肾降浊;牡丹皮清热凉血泻肝火;茯苓健

  脾渗湿;甘草调和诸药。

一、中药治疗

  1.凡属脾胃郁热,舌苔黄腻口臭者,治以清脾泻热之法:用药干葛10克、升麻9克、赤芍9克、甘草5克、黄芩9克、麻黄3克、肉桂1.5克、生石膏15克、生姜2克、葱白1茎,水煎服。

  2.若症属脾虚湿浊不化,舌淡苔白者,宜健脾祛湿。用药白术15克、青皮9克、炮姜6克、制半夏10克、木香3克,水煎服。

二、外治法

  口角炎口角干燥结痂而疼痛者,治用清热润燥法,可涂黄连膏或麻油,每日数次;口角湿烂者,应用解毒祛腐之品,用黄柏、野蔷薇根等分为末,调敷局部,每日1~2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