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浅谈哲学‖文/李查拉

 522小窝 2022-05-24 发布于河北

浅谈哲学

学哲学的人、教哲学的人、哲学家,不是一类人,而且相差甚远。但大部分人都以为学哲学的人,就是可以当哲学老师的人,又推演开来,觉得哲学教授出几本书,就可以称为哲学家了。
但这完全是谬论,是不正确的,也是不懂哲学的胡言乱语。
任何学说,都是从无到有的过程,不可能先有学校、有教授、才会培养出哲学家的。
真实情况的顺序是反过来的,是某个喜欢思考的智者,经过长时间的静思默想后,觉醒顿悟,把自己所思、所想、所悟,传授给他人,才形成一种教材和教学模式,延续到当代,成为一种学科的。
我想说的是:思考是关键!
并不是说,学习哲学,能够背诵很多哲学理论、概念,就能称为哲学家,他们顶多算是记忆力较强的哲学老师而已。
这些学生和老师们,必须依附那些拿出颠覆性、批判性理论和概念的大哲学家,学习和利用他们的理论,去完成和巩固自己的认知和学识。
但这些学生和老师们根本不知道,也无法真正体会到,通过各种人生阅历或沉思默想的哲学家,在追求真理时的心路历程;更不可能体会到哲学家顿悟时的巅峰感受。
所以,柏拉图说:“最高级的快乐是智慧所赋予的!”
哲学的概念,有无数人进行过解释、定义、解读。
我在这用一个比喻,来形容我对哲学的理解。
哲学就是“老花镜”、“助听器”,它能让你“看清楚”、“听明白”。
所以越是走“远路”,行“险峻山路”时,越能够体现哲学的大用。反之,只在自己“一亩三分地”里生活的人,是无法认知自己的“看不清”和“听不明”的。
我曾看过一篇报道:
有个欧洲的女空乘,在近二十年的工作生涯中,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我个人觉得这个现象,就是我们人类世界的现实写照。
这位女空乘发现,坐头等舱的顾客,几乎都手捧一本自带的哲学书;坐商务舱的旅客,一般是看经管类的书籍;经济舱的客人,大部分都看娱乐杂志。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在一个层次的人们,行为举止总是雷同,甚至是一致的。
我们绝大多数人,在现实生活中,很少会主动去找哲学书阅读,因为它们太难了。
不仅如此,我们对学习和喜欢哲学的人,也会有一些偏见,总觉得这些人不大正常,有些格格不入,甚至还有点古怪。
其实这种现象,恰恰说明了一个普遍的现象:绝大多数人是不愿意思考的!
人的认知力一般是由自己的过往经历所建立的,也即价值观。
但我们的生命是有限的,人这一辈子所能经历的事情非常匮乏。
所以能够提高一个人的认知力,建立一个相对完整的价值观的最好方式,就是学习。
这里说的“学习”,特指阅读、学习哲学大家的专著。
因为能够历经数百数千年,还能被人们称颂为哲学家的人,都是终其一生追求真理的人。
他们的观点、著作,就是我们需要深入研究、学习的目标。
我们只有通过阅读哲学书,与哲人们进行“交流”,方能有可能让自己觉醒顿悟,进而看清这个世界和自己,让自己活得更加通透。
但我还想不厌其烦地重申一遍,光是阅读哲学专著是没用的。
我们不仅要通过阅读和学习,来理解哲学家的理论,更重要的是在看懂哲学理论的前提下,要学会思考,并要养成持续深入思考的习惯。
因为,我们人类之所以能够屹立于所有生命体,成为这个星球的主宰,其根本原因就是我们人类会思考,而且是深入高效地思考。
“思考”和“想法”,完全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概念。
“想法”可以是轻松的、杂乱的、无序的,甚至可以是天马行空的。但“思考”却是有规律的、专注的,甚至是痛苦的。
真正会思考的人,都是刨根问底,想要一探事物本质的人,也即想要撕开事物表层、揭去它的假象,去了解真相的人。
所以那些成大事者,一定是喜欢思考、会思考的人。
他们的成功来自对事物本质的了解,也即弄明白了事物的底层逻辑。
有位智者曾说过:“最接近于神的存在,就是哲学家。”
反过来讲,如果这个世界上没有神,哲学家就是这个世界的“神”!洛克和马克思是创造近现代世界的“神”,此二人有一个共同
身份,他们都是哲学家。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