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金瓶梅》中使用了大量的成语,这些成语不仅普遍运用于作者的叙述语言中,也较多出现在小说人物的会话中,体现出独特的语言面貌及表达作用。文章试从该书成语的基本面貌、活用及表达效果三个方面考察分析其成语使用的状况。 成语是指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定型词组或短句。它具有结构紧凑、言简意赅、意蕴丰富的特点,语体风格上一般具备较强的书面语色彩。而《金瓶梅》(下简称《金》)为一部口语性极强的古白话小说,却使用了大量的成语。据统计,书中成语共计367条(重复不计),不仅普遍运用于人物、环境的描写和情节的叙述,也广泛出现在人物的对话之中。本文在对《金》所用成语进行穷尽性考察的基础上,主要从其所用成语的基本面貌、成语的活用及成语在书中的表达效果三个方面分析其使用的状况。 一、成语的基本面貌 下面从成语的结构特征、成语的来源以及成语在小说中的分布这几个角度来看《金》书成语的基本面貌①: (一)成语的结构特征 四字格是《金》所用成语的主要形式,占到了成语总数的95.6%。从句法结构的角度看,这些四字格成语有联合、偏正、主谓、动宾、述补、连谓、重叠七种构型,其中又以联合型居多,例如: 联合型:琼浆玉液(10回) 心猿意马(75回) 伶牙俐齿(19回) 偏正型:千里鹅毛(55回) 鼓盆之叹(66回) 面面相觑(99回) 主谓型:锦上添花(67回) 六根未净(68回) 金蝉脱壳(83回) 动宾型:聊表寸心(66回) 不知深浅(71回) 高抬贵手(76回) 述补型:一望无涯(67回) 兵贵神速(78回) 一贫如洗(93回) 连谓型:打草惊蛇(74回) 报仇雪恨(88回) 成家立业(80回) 重叠型:影影绰绰(8回) 纷纷扬扬(20回) 口口声声(59回) 除了四字格成语外,书中还有少量的三字成语和四字以上成语,例如: 三字成语: 嚼舌根(12回) 三不知(13回) 一溜烟(67回) 蜜调油(72回) 四字以上成语: 死无葬身之地(13回) 吃不了包着走(13回) 雷声大雨点小(20回)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24回) 一不做,二不休(25回) 上梁不正下梁歪(25回) 法不传六耳(51回) 敢怒而不敢言(41回) 人不知鬼不觉(69回) 没事不登三宝殿(93回) 不见棺材不下泪(98回) 四字以上成语的构成更加多样和复杂,有的是“多重结构”,有的相当于“压缩的复句”②,兹不备述。 (二)成语的来源 成语是人们在语言中长期沿用、约定俗成的现成短语,因此具有较强的历史稳定性和继承性。而通过考察成语的继承情况,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探究不同文学作品之间的相互联系及影响。鉴于此,我们对《金》书中的成语追源溯流,发现其受元明两个时期文学作品的影响最大。 1.以《水浒》为代表的明代小说 众所周知,《金》脱胎于《水浒》,二者无论在情节安排、写作手法还是语言词汇上,都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这种联系在成语的使用上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反映。例如: (1)赵员外道:“若是留提辖(鲁智深)在此,诚恐有些山高水低,教提辖怨怅;若不留提辖来,许多面皮都不好看。”(《水浒》4回) (2)(刘唐)便赶上来,这边雷横便指手画脚也赶拢来。(《水浒》14回) (3)李逵不知是计,只顾开怀畅饮,全不记宋江分付的言语;不两个时辰,把李逵灌得酩酊大醉,立脚不住。(《水浒》43回) (4)每日有那一般“打散”,或是戏舞,或是吹弹,或是歌唱,赚得那人山人海价看。(《水浒》51回) 上例中加点的成语都是《水浒》中首见或常用的,它们在《金》书中都得到了袭用: (5)王婆道:“便是因老身十病九痛,怕一时有些山高水低,我儿子又不在家。”(3回) (6)春梅骂道:“怪囚根子,你有甚么话说就是了,指手画脚怎的?”(30回) (7)话说当日西门庆前厅陪亲朋饮酒,吃的酩酊大醉,走入后边孙雪娥房里来。(58回) (8)月娘众人躧着高阜,把眼观看,看见人山人海围着,都看教师走马耍解的。(90回) 2.元代曲词 除了明代小说,元代曲词中也有许多首见或常用的成语,例如: (9)我本是穷乡寡妇,没甚的艳色娇姿,又不会卖风流,弄粉调脂;又不会按宫商,品竹弹丝。(无名氏《货郎旦》第四折) (10)那里有偷瓜盗粟韩元帅?那里有钻穴逾墙闵子骞?小生委实的负屈衔冤。(乔吉《金钱记》第二折) (11)又不曾看生见长,便这般割肚牵肠!(高克礼《越调·黄蔷薇过庆元贞二首(其二)》) (12)呸!你不识羞,每日伴着些狐朋狗党,那个是好的,为这酒有甚么好处!(高文秀《遇上皇》第一折) 上例中加点的成语也在《金》书中得到了继承: (13)他本性机变伶俐,不过十五,就会描鸾刺绣,品竹弹丝,又会一手琵琶。(1回) (14)武松道:“小的本为哥哥报仇,因寻西门庆厮打,误打死此人。”把前情诉告了一遍,“委是小的负屈衔冤,西门庆钱大,禁他不得。”(10回) (15)西门庆听了,两泪交流,放声大哭道:“……宁教我西门庆口眼闭了,倒也没这等割肚牵肠!”(62回) (16)(陈经济)逐日结交朋友陆三郎、杨大郎,狐朋狗党,在铺中弹琵琶,抹骨牌,打双陆,吃半夜酒,看看把本钱弄下去了。(92回) 诸如此类的成语还有很多,不再列举。总而言之,单从成语使用的的角度看,也可以说元明戏曲小说对《金》书的词汇、语言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此外,《金》书中也袭用了一些更早的文献作品中的成语,但相对而言,数量较少且来源分布较为零散。例如: (17)端的馀音绕梁,声清韵美。(70回) (18)李三道:“老爹若讨去,不可迟滞。自古兵贵神速,先下米的先吃饭,诚恐迟了,行到府里,乞别人家干的去了。”(78回) (19)伯爵道:“傻孩儿,人无远见,安身不牢。千山万水,又往南边去做甚?谁人带去?(87回) (20)吴大舅说:“姐姐,说不的那话了!从来忘恩背义,才一个儿也怎的?”(95回) “馀音绕梁”早见于《列子·汤问》:“昔韩娥东之齐,匮粮,过雍门,鬻歌假食。既去,而馀音绕梁,三日不绝,左右以其人弗去。”“兵贵神速”见于《三国志·郭嘉传》:“(嘉言曰)兵贵神速。今千里袭人,辎重多,难以趣利,且彼闻之,必为备;不如留辎重,轻兵兼道以出,掩其不意。”“千山万水”见于唐诗中,如宋之问《至端州驿见杜五审言……题壁,慨然成咏》:“岂意南中歧路多,千山万水分乡县。”“忘恩背义”见于宋·赵善璙《自警编·一·器量·一四》:“凡人语及其所不平,则气必动,色必变,辞必厉。惟韩魏公不然,更说小人忘恩背义,欲倾己处,辞和气平,如道寻常事。” (三)成语的分布情况 《金瓶梅词话》中的语言,可以分为小说作者的描写、叙述及评论性语言、小说人物的会话语言和小说中的诗词曲、文书三个部分,在这三个部分中都有成语的出现,大致情况如下: 1.描写、叙述及评论性语言中的成语共计208条,约占全书成语总数的56.7%。 这一部分的成语主要用于对人物的刻画、对情境的描写以及作者的议论等几个方面,如: (21)却说郑爱香儿头戴着银丝髢髻,梅花钿儿,周围金累丝簪儿,打扮的粉面油头,花容月貌,上着藕丝裳,下着湘纹裙。(59回) (22)香案边立着一个庙祝道士,约四十年纪,生的五短身材,三溜髭须,明眸皓齿;头戴簪冠,身披绛服,足穿云履。(84回) “油头粉面”、“花容月貌”、“明眸皓齿”都是对人物相貌的描写。 (23)不比先前在王婆茶坊里,只是偷鸡盗狗之欢。如今武大已死,家中无人,两个恣情肆意,停眠整宿。(6回) (24)由着二人在房内颠鸾倒凤,似水如鱼,取乐欢娱。(6回) “偷鸡盗狗”、“恣情肆意”、“颠鸾倒凤”、“似水如鱼”是描写西门庆与潘金莲偷情纵欲的情境。 (25)杯盘狼藉,如水洗之光滑;箸子纵横,似打磨之干净。(12回) (26)觥筹交错,歌舞吹弹,花攒锦簇饮酒。(58回) “杯盘狼藉”、“觥筹交错”是形容宴饮时或宴饮后筵席上的杂乱场景。 除了描写、叙事性的语言,作者还经常在评论性的语言中使用成语。评论语言是作者对人物、事件给予的评价、发表议论的一种特殊的叙述语言。③《金》中的评论除了引用较多的谚语外,还使用了许多成语。我们知道,评论性的语言一般都带有较强的倾向性以及劝诫意味,要求语言具有较强的气势以及凝练简洁的表达效果,而成语恰恰能够满足这样的需要。例如: (27)看官听说:自古上梁不正则下梁歪,此理之自然也。(78回) (28)看官听说:次第明月圆,容易彩云散,乐极生悲,否极泰来,自然之理。西门庆但知争名夺利,纵意奢淫,殊不知天道恶盈,鬼录来追,死限临头。(78回) (29)此八句诗,单说着这世态炎凉,人心冷暖,可叹之甚也!(80回) (30)看官听说:但凡世上帮闲子弟,极是势利小人。……或肯撒漫使用,说是疏财仗义,慷慨丈夫。胁肩谄笑,献子出妻,无所不至。一见那门庭冷落,便唇讥腹谤,说他外务,不肯成家立业,祖宗不幸,有此败儿!就是平日深恩,视如陌路。当初西门庆待应伯爵,如胶似漆,赛过同胞弟兄,那一日不吃他的,穿他的,受用他的?身死未几,骨肉尚热,便做出许多不义之事!(80回) 2.小说人物会话中的成语共计156条,约占全书成语总数的42.5%。 成语多在书面语文献中出现,“在阶级社会的长时期中多为士大夫阶层所创造和习用,它们多出自权威性的著作或名人之口,而很少出现在下层普通百姓的嘴里或他们所写就的文字中。”④但《金》书中却并非如此,其成语的使用并未局限于某个社会群体,而是具有明显的普遍性。书中无论是黄主事、何太监、周统制、李通判、徐知府这样的达官显贵,还是西门庆、温秀才、殷天锡这样的富豪乡绅,或是潘金莲、李瓶儿、孟玉楼、吴月娘、林太太之类的大户妻妾,亦或是诸如王婆、薛嫂、文嫂、王六儿一类的媒婆贱妇,陈经济、应伯爵、张胜一类浪子或帮闲、帮凶,春梅、桂姐、玉簪、玳安、李铭一类的丫鬟小厮、构栏妓女,其言语会话中都或多或少地使用了成语,并且多有出彩之处。从这一点我们至少可以看出,在《金》的成书时期,成语已经融入到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用语之中,其口语性、实用性也大大加强。 3.诗词曲及文书中的成语共计60条,约占全书成语总数的16.3%。 虽然这一部分成语的书面语色彩较强,语言也相对文雅,但在书中占比率却较小。其原因主要是这一部分所占的篇幅有限,而且成语以四字格为主,格式较为固定,有时并不符合诗词曲的格律要求。 二、成语的活用 大量而巧妙地活用成语是《金》书成语运用的一大语言特色。成语活用是指为了收到鲜明生动的表达效果,把原来惯用的成语变换一下构成成分而套用在特定的语言环境里的现象。⑤在《金》书中,成语的活用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一)扩展 根据行文的需要,在原成语的语素间插入别的语素或语词,从而改变原成语的结构。这又有以下几种情况: 1.对某个词进行同义扩展。一般将原成语中的单音节词扩展为意义相同的双音节词,扩展后,语义不发生改变。例如: (1)言丈夫心肠如铁石,气概贯虹霓,不免屈志于女人。(1回) (2)王婆贪贿无他技,一味花言巧舌头。(3回) (3)把二捣鬼仰八叉推了一跤,半日爬起来,恼羞变成怒,口里喃喃呐呐骂道:“贼淫妇,我好意带将菜儿来,……”(37回) 例(1)中将成语“心如铁石”中的单音节词“心”扩展为双音节词“心肠”,“气贯虹霓”中的单音节词扩展为双音节的“气概”;例(2)将 “花言巧舌”中的 “舌”扩展为双音节词“舌头”;例(3)将成语“恼羞成怒”中的“成”扩展为双音节的“变成”。 2.直接插入某些词语成分。插入后不影响原语义,多以插入虚词为主。例如: (4)霸王欲向江东取救,因舍虞姬不得,又闻四面皆楚歌。(1回) (6)看官听说:自古上梁不正则下梁歪,此理之自然也。(78回) (7)月娘道:“……金莲,你休呆里撒奸,两头白面,说长并道短,我手里使不的你巧语花言,帮闲钻懒!……”(86回) (8)常言道:隔墙须有耳,窗外岂无人。(99回) 类似的用例还有“死别共生离(59回)、隔靴空揉痒(70回)、推聋儿装哑(72回)、女貌与郎才(91回)”等。 3.添加羡余成分。词语的羡余形式只是改变了原词语的形式,意义并不发生改变。例如: (9)忽一日,大户得患阴寒病症,呜呼哀哉死了。(1回) (10)一朝祸起萧墙内,亏杀王婆先做牙。(6回) “呜呼哀哉死了”实际上是成语“呜呼哀哉”加上羡余成分“死”,起到了强调作用,意义上并无不同;“祸起萧墙”指祸害起于内部,后再缀以“内”,为的是诗句前后字数一致。 (二)变序 根据一定的语法规范、格律要求,或风格习惯,对某一成语中的语素或词进行重新组合,改变其原有顺序,调整其内部结构,是成语活用最常见的一种方法,这一点在《金》书中表现得尤为突出。例如: (11)山盟海誓,依稀耳中;蝶恋蜂恣,未肯即罢。(13回) (12)誓海盟山,搏弄得千般旖旎;羞云怯雨,揉搓的万种妖娆。(4回) (13)顿忘了盟山誓海,顿忘了音书不寄来,顿忘了枕边许多恩和爱,顿忘了素体相挨,顿忘了神前两下千千拜,顿忘了表记香罗红绣鞋。(43回) (14)人都道他志诚,却原来厮勾引,眼睁睁,心口不相应。山誓海盟,说假道真,险些儿不为他错害了相思病!(52回) 例(11)中“山盟海誓”与后文“蝶恋蜂恣”的结构相同,这样使整个诗句显得整齐对称;例(12)中“誓海盟山”对“海誓山盟”的词序进行变更,使之与后文“羞云怯雨”的结构对应,以求和谐;例(13)又将“誓海盟山”变为“盟山誓海”,主要是为了与下文的“来”、“爱”等字押韵,否则就破坏了整个韵律。同样,例(14)中又变作“山誓海盟”,也是为了和前文的“诚”字押韵。 一般情况下,该书成语变序只改变原来的结构特征而不对其语义产生影响,但也有例外,如: (15)虽然有成有败,终须否极泰来。(57回) (16)常言道:乐极悲生,泰极否来。(8回) 成语“否极泰来”意指坏的到了尽头,就会好起来。“泰极否来”,是反其意而用之,通过词序的变换很好的说明了事物之间会相互转化的道理。 (三)替换 替换指根据表达的需要,将成语中的某个构成成分替换成别的词语或语素。这种形式的活用在《金》中十分常见。例如: (17)春梅坐在穿廊下一张凉椅上纳鞋,只见琴童儿在角门首探头舒脑的观看。(30回) (18)看看红日西沉,东邻西舍,一个个烧汤煮饭,一个个上榻关门。那婆婆探头探脑,那两只眼珠儿一直向外,恨不的赶将上去。(57回) 以上两例中,同义词“探”和“舒”的互换,使得同一个成语产生了“探头舒脑”和“探头探脑”两种形式。再如: (19)(应伯爵)说道:“老先儿,你也尝尝。吃了牙老重生,抽胎换骨,眼见稀奇物,胜活十年人!”(67回) (20)月娘道:“恁不合理的行货子,生生把个丫头惯的恁没大没小、上头上脸的,还嗔人说哩!……”(75回) “抽胎换骨”原作“脱胎换骨”,“没大没小”原作“无大无小”,同义替换后增强了原成语的口语性。书中类似的例子很多,不赘举。 除此之外,书中还有许多综合运用了扩展、变序、替换等方式的用例,如: (21)西门庆道:“杯茗相邀,得蒙光降,顿使蓬荜增辉。”(31回) (22)慌的西门庆倒身下拜,说道:“仆乃一介武官,属于按临之下,今日幸蒙清顾,蓬荜生光。”(49回) (23)何千户忙顶头还礼,说:“小弟叨受微职,忝与长官同列,早晚得领教益,为三生有幸。适间进拜不遇,又承垂爱,蓬荜光生。”(70回) “蓬荜增辉”、“蓬荜生光”、“蓬荜光生”原作“蓬荜生辉”,这里例(21)用近义词“增”替换原成语中的“生”;例(22)用近义词“光”替换原成语中的“辉”;例(23)则不仅对原成语进行了替换,而且进行了变序,使原来的动宾结构“生光”变为主谓结构“光生”。这样的处理无疑大大增加了词语形式的多样性。 总的来说,正是大量的活用现象成就了《金》书成语使用的鲜明特色:成语的扩展、变序使其在具体的语境中能够达到使上下文音节匀称、节奏和谐、结构对称的效果;同一成语的同义替换,则使之能够适应更多的语言环境,极大地丰富了语言的词汇,有些则增强了口语色彩。这种灵活多样的形式一定程度上突破了成语的整体性和凝固性,说明成语“尽管历史稳定性强,但也仍旧以运动的形态存在”于实际语言之中。⑥ 三、成语在作品中的表达效果 成语一般具有古朴典雅的特点,从语体上看,其书面语色彩较强。在口语性较强的古白话小说中巧妙的安排、使用成语,使之与口语成分有融合又有反差,对人物形象的刻画、小说情节的推动能够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小说中,西门庆调风弄月,淫人妻女,争名好利,欺行霸市,是一个恶劣、粗俗的市侩典型,但也不乏附庸风雅的时候,这从西门庆对成语的使用上也可以看出来。书中西门庆言谈主要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个部分是和妻妾、姘头或臭味相投者的对话,这部分言谈大多粗俗率性且充斥着污言秽语,基本上少有成语出现,这部分语言可以看作对其本色的一种体现;而另一部分是和上司同僚或要向人显示身份地位时的对话,这部分言谈就往往显得谦和有礼,一扫粗俗的市井之气,与其原有形象形成鲜明反差。也正是在这部分语言里出现了许多成语,现列举数例: (1)西门庆道:“说不得。小人先妻陈氏,虽是微末出身,却到百伶百俐,是件都替的小人。如今不幸他没了,已过三年来也。继娶这个贱累又常有疾病,不管事。家里的勾当,都七颠八倒。为何小人只是走了出来?在家里时,便要呕气。”(3回) (2)西门庆道:“杯茗相邀,得蒙光降,顿使蓬荜增辉。幸再宽坐片时,以毕余兴。”(31回) (3)西门庆开言道:“孩儿没恁孝顺爷爷,今日华诞,家里备的几件菲仪,聊表千里鹅毛之意。”(55回) (4)(西门庆)请起苗秀、苗实,说道:“我与你员外千里相逢,……不意一诺千金,远蒙员外记忆。”(55回) 例(1)中西门庆初见潘金莲时,借向王婆介绍自己内室情况之机,表达自己对家中妻妾的不满,以此向潘金莲示好;例(2)是喜宴上西门庆与薛内相、周守备、刘太监等官场同僚之间的客套话;例(3)是西门庆向蔡太师献礼时为表真诚、谦卑而讲的献媚之语;例(4)为西门庆在苗员外家小厮面前称赞其主子的话。西门庆在各种场合不同用语可谓“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作者这样的巧妙安排不仅没有造成西门庆言语风格上的前后矛盾,反而体现出他复杂的性格和鲜明的个性。 人物语言中的成语运用,尤其是多个四字格成语的连用,不仅能使语言简洁凝练,更能够增强话语的气势,显示说话者的口才。例如: (5)看看说的西门庆怒气消下些来了。又问道:“淫妇你过来,我问你:我比蒋太医那厮谁强?”妇人道:“他拿甚么来比你?你是个天,他是块砖。你在三十三天之上,他在九十九地之下。休说你仗义疏财,敲金击玉,伶牙俐齿,穿罗着锦,行三坐五,这等为人上之人。……”(19回) 结合小说该回情境,此时西门庆怒火中烧鞭打李瓶儿,李瓶儿急中生智,对西门庆极力夸赞,试图通过言语打动他。一番话语简洁而有力度。一方面,工整对仗的句式增强了语言的气势,而另一方面便是成语的使用。我们知道,成语本身具有言简意赅又含义丰富的特点,这里四个成语连用,不仅韵律和谐、节奏明快,更增强了语言表现力。这样的言辞实际上也收到了很好的效果,这从下文“自这一句话,把西门庆欢喜无尽,即丢了鞭子,用手把妇人拉将起来,穿上衣裳,搂在怀里”便可以看出来。 《金》中还塑造了一批精明能干,能说会道的媒婆形象,王婆、文嫂、薛嫂等等,她们“凭嘴吃饭”,专一替人说媒、传话,口才了得。如: (6)这文嫂方说道:“县门前西门大老爹,……。家中田连阡陌,米兰陈仓,赤的是金,白的是银,圆的是珠,光的是宝。……今老爹不上三十四、五年纪,正是当年汉子,大身材,一表人物;也曾吃药养龟,惯调风情;双陆象棋,无所不通;蹴鞠打球,无所不晓;诸子百家,拆白道字,眼见就会。端的击玉敲金,百伶百俐。……昨日闻知太太贵旦在迩,又四海纳贤,也一心要来与太太拜寿。”(69回) 虔婆文嫂受人钱财,前来说念林太太,为西门庆做牵头。这里当着林太太的面极力将西门庆吹捧了一番,可谓天花乱坠。一则言语中大量的四字格式说出来时音节两两相对,语言形式整齐匀称,富有韵律感;二则成语结构紧凑,表情达义凝练完整。无论从形式上还是从意义上,都极大的增强了语言的表达效果和说服力,下文“当日林氏被文嫂这篇话,说的心中迷留摸乱,情窦已开”便是明证。 (7)一席话,说的婆子屁滚尿流。陪的坐一回,吃了两道茶。(7回) “屁滚尿流”本来形容因惊恐慌乱而穷于应付的紧张情状,这里用来描写杨姑娘受薛嫂吹捧而心花怒放的激动情景,但作者此处不用含褒义的成语,故意使用粗俗的成语,带有强烈的贬义色彩,从中流露出作者对杨姑娘的鄙夷之情。于此,我们不得不赞赏作者高超的语言艺术。 以上我们通过一些具体的例子,从成语的结构、源流、分布、活用、表达效果等方面,对《金》书中的成语作了考察分析。总的来说,成语的灵活使用大大增强了小说语言的表现力,使之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其成语的使用情况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金》成书时代的语言风貌。 注释: ① 本文所举例词、例句皆出自台北里仁书局2009年版《金瓶梅词话》。 ② 详见武占坤、王勤《现代汉语词汇概要》,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3年。 ③ 参见曹炜《<金瓶梅>文学语言研究》,暨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 ④ 见周荐《论成语的经典性》,南开学报,1997年第2期。 ⑤ 王珊《浅谈成语的活用及其规范》,西安社会科学,2012年第1期。 ⑥ 同② 参考文献: [1]刘洁修.汉语成语源流大辞典[Z].北京:开明出版社,2009. [2]商务印书馆辞书研究中心.新华成语词典[Z].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3]周荐.论成语的经典性[J].南开学报,1997,(2). [4]王珊.浅谈成语的活用及其规范[J].西安社会科学,2012,(1). [5]米文佐.简论《三国演义》中成语的运用[J].中国古代小说戏剧研究丛刊,2005(3). [6]王建军.中古成语的历史地位和发展动因[J].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10(1). [7]刘洁修.成语[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