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郑板桥书法欣赏:竹外画沙迷鹤迹 花间引水泛鹅群

 长乐宫主人 2022-05-24 发布于广东

郑板桥题联:竹外画沙迷鹤迹 花间引水泛鹅群

出自明诗人危进的《谢许炼师惠图书》

茅山许史旧诸孙,还向仙台卧白云。

竹外画沙迷鹤迹,花间引水泛鹅群。

苍崖翠刻金书字,丹井银床玉篆文。

科斗早收东观上,几人相倚播清芬。

危进[明]字伯明,金溪(今江西金溪)人。素(1303至1372)子。书法有父风。工诗,列光岳英华三体诗中。危进代表作品:《题饶孟持所藏赵希远画渚宫图》、《送人之七闽宪副》、《谢许炼师惠图书》
























































































































































--------------------------------

郑板桥十首好诗:
1、《竹石》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2、《题半盆兰蕊图》
盆画半藏,兰画半含。不求发泄,不畏凋残。
3、《江晴》
雾裹山疑失,雷鸣雨未休。夕阳开一半,吐出望江楼。
4、《峭壁兰》
峭壁一千尺,兰花在空碧。下有采樵人,伸手折不得。
5、《题画兰》
兰草已成行,山中意味长。坚贞还自抱,何事斗群芳。
6、《竹》
一节复一节,千枝攒万叶。我自不开花,免撩蜂与蝶。
7、《盆兰》
春兰未了夏兰开,万事催人莫要呆。阅尽荣枯是盆盎,几回拔去几回栽。
8、《山中雪后》
晨起开门雪满山,雪晴云淡日光寒。檐流未滴梅花冻,一种清孤不等闲。
9、《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史,一枝一叶总关情。
10、《咏雪》
一片两片三四片,五六七八九十片。千片万片无数片,飞入梅花都不见。

--------------------------------

“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最著名的十首诗,道尽铮铮铁骨

郑板桥:铮铮铁骨,难得糊涂

      郑板桥(1693-1765),原名郑燮,江苏兴化人,一生只画兰、竹、石,自称“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青之竹,万古不败之石,千秋不变之人”,是“扬州八怪”的主要代表。

      同代人李啸村赞誉他为“三绝诗书画,一官归去来”。上句是说郑板桥的诗书画,堪比唐玄宗时的著名画家和诗人郑虔;下句是说郑板桥辞官归隐,有如陶渊明。这幅对联是郑板桥一生际遇的精妙总结。

      他生于一个寒儒之家,父亲郑立庵是一位私塾先生,3岁生母病故,父亲续娶的赫夫人,也在他14岁时病故。既不能骑马射箭,又不能务农经商,郑板桥摆脱贫困的途径,就只有读圣贤书,走学而优则仕的道路了。

      17岁时,郑板桥向同乡先辈陆震学习写词,22岁时,开始涉猎绘画创作。23岁时,娶妻徐氏。24岁时,他终于考取了秀才。

      秀才对于郑板桥来说,就是一张教师资格证书。他到仪征县的江村教书,“得句喜拈花叶写,看书倦当枕头眠。”听起来是很写意,但微薄的收入并不能改善生活条件。

      30岁时,父亲一病不起,郑燮卖书葬父,锅中无米,灶间无柴,门前还不断有人敲门逼债。饥寒交迫的日子里,儿子也死了:“天荒食粥竟为长,惭对吾儿泪数行。今日一匙浇汝饭,可能呼起更重尝!”(《哭犉儿》)为了躲债,郑板桥先是逃到海陵、焦山,后又辗转来到扬州,开始了十年卖画生涯。

      当时的扬州,是东方艺术家的巴黎。“千家养女先教曲,十里栽花算种田”,盛产富可敌国又附庸风雅的盐商,他们纷纷高价购买名人作品来装饰自己的厅堂。扬州民谚说:“堂前无字画,不是旧人家。”

      秀才郑燮初到时籍籍无名,最初生活艰难,只有卖画度日。他后来回忆说:“十载扬州作画师,长将赭墨代胭脂。写来竹柏无颜色,卖与东风不合时。”经过一段时间的磨炼和交际,他遇到了经济上的贵人。两淮盐运使卢见曾多次对他慷慨解囊;著名的盐商“扬州二马”马曰琯、马曰璐兄弟,得知他家贫避债来此,即赠给纹银200两,以解燃眉之急,并资助他去京城活动。

      33岁的郑燮揣着银子到了北京,开始自称板桥道人。郑板桥这个名号的由来,是兴化城外护城河上有桥,郑姓世代聚居于此,与刘禹锡《柳枝词》的“清江一曲柳千条,二十年前旧板桥。曾与美人桥上别,恨无消息到今朝”并无关系。

      在京期间,郑板桥虽然到处奔走,最后还是竹篮打水一场空,悻悻而返。一腔悲愤,只有从笔下宣泄而出:

      花亦无知,月亦无聊,酒亦无灵。把夭桃斫断,煞他风景;鹦哥煮熟,佐我杯羹。焚砚烧书,椎琴裂画,毁尽文章抹尽名。荥阳郑,有慕歌家世,乞食风情。

       单寒骨相难更,笑席帽青衫太瘦生。看蓬门秋草,年年破巷,疏窗细雨,夜夜孤灯。难道天公,还箝恨口,不许长吁一两声?癫狂甚,取乌丝百幅,细写凄清!

      这首《沁园春.恨》与古典诗词含蓄雅致的传统大相径庭,正是郑板桥的典型风格。喜欢的人,赞其直抒胸臆、可浇块垒;讨厌的人,则斥其轻浮浅露、尖酸卑格。

      在盐商巨贾“红楼夜宴,千条绛蜡;彩船春泛,四座名姝”(《沁园春.西湖夜月有怀扬州旧游》)的欢乐时光里,郑板桥仰人鼻息,逐渐步入油腻中年。39岁时,妻子徐氏撒手人寰,孩子没人照料,饭也吃不上,这辈子还能有什么盼头呢?

      就在千家万户张灯结彩的除夕前一天,他写了一首诗给兴化县令汪芳藻,请求帮助:“琐事贫家日万端,破裘虽补不禁寒。瓶中白水供先祀,窗外梅花当早餐。结网纵勤河又冱(音:hu,意为:结冰),读书无主岁偏阑。明年又值抡才会,原向秋风借羽翰。”这种缺衣少食的惨状,让汪县令动了恻隐之心,资助他去南京参加乡试。

      绝望锻炼了郑板桥,不惑之年,他终于中举。不知道是不是和范进一样高兴过度,他因病错过进京赶考。闲来无事,他去郊外散心,打听景点道路,结果走了桃花运。

      在一户饶姓农家喝茶时,他看到茅亭里挂着自己的一副墨竹图,自鸣得意,主动向当家的老太太表明了身份,没想到这家还有一个17岁的饶五姑娘,一直都是他的迷妹,两人一见钟情,一拍即合,当即定下盟约,等中进士之后前来迎娶。

      熬死了康熙、雍正两位皇帝的郑板桥,终于在乾隆元年(1736年)考中进士,他在《秋葵石笋图》上作诗:“牡丹富贵号花王,芍药调和宰相祥,我亦终葵称进士,相随丹桂状元郎。”这样的郑板桥,俗吗?真俗!但我们多数人都恨不得一直那么俗下去,俗到今夜做梦也会笑!

      金榜题名之后,又得到盐商程羽宸的资助,郑板桥如愿以偿,娶了饶五姑娘。虽然求官不成,但他画墨竹兰花现在是名利兼收。对比昔日的潦倒落魄,他自制了一方“二十年前旧板桥”的印章,既是自嘲,更是嘲讽那些狗眼看人低的市侩。

      板桥在写给友人的信里描述了一个怪象:“二十年前画的是兰竹,无人问起,无人谈论。二十年后画的仍是兰竹,不曾改样,却有人说好,有人出钱要买,甚至有人专喜板桥画的兰竹,肯出大钱收买。”

       这是什么道理?板桥自己当然明白,一个人只要成功了,你所有的缺点都会变成优点,这就是名人效应!

      从前他进京拜访过的慎郡王、乾隆叔父允禧,写信请他到家做客,并亲自撸起袖子割肉给他吃,把板桥感动得泪眼婆娑。经慎郡王允禧推荐,50岁的郑板桥上任范县县令。

      郑板桥乐颠颠的跑到范县,先命人把县衙官署的墙壁凿出百多个孔,这种行为艺术,一般人当然看不懂,有人就去问,郑板桥傲然回答:“出前官恶习俗气耳!

      54岁时,郑板桥自范县调到潍县。这一年山东大饥,人相食。郑板桥自作主张,要开仓放粮,下属劝他按程序办事,老头不干:“现在是什么时候?等着层层报上去,老百姓都饿死了,有什么问题我担着!”同时,他招募流民务工,大搞基础设施建设,饥荒终于得到了控制。这段时间,他很忙,过得很充实,常常是“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郑板桥自写“难得糊涂”挂在堂前,断案经常袒护穷人,骂富商是“驮钱驴”。曾经有一个盐商扭送私自贩盐的穷汉到县衙,要求惩办。郑县令就画兰竹在芦席编成的大枷上,让穷汉站在盐商的店门前示众,弄得盐店水泄不通,根本做不了生意,富商不得不请求郑县令收回成命。

      只是,口碑在民间,官帽在组织。基层历练多年,郑板桥不但没有升迁,还被记大过。词作《青玉案.宦况》,概括了板桥对官场生涯的无奈与厌倦:

十年盖破黄绸被,尽历遍,官滋味。雨过槐厅天似水,正宜泼茗,正宜开酿,又是文书累。坐曹一片吆呼碎,衙子催人妆傀儡,束吏平情然也未?酒阑烛跋,漏寒风起,多少雄心退!”

      61岁这年,郑板桥终于下定决心走人。他在《罢官作》中写道:“老困乌纱十二年,游鱼此日纵深渊。春风荡荡春城阔,闲逐儿童放纸鸢。”情怀的磊落,解脱的欣喜,和作《归去来辞》的陶渊明何其相似!

      咸丰《重修兴化县志》记载:板桥“官山东先后十二载,无留牍,亦无冤民”,“去官日,百姓痛哭遮留,家家画像以祀”。

      在外地任职期间,郑板桥曾写信给堂弟郑墨,委托他把俸钱都分给家乡的贫苦亲友,并在家书里谈论人生理想、做人操守,其中一封家书里说:“不知盗贼亦穷民耳,开门延入,商量分惠,有甚么便拿甚么去!”别说守财奴,即便在正人君子听来,也是怪话、糊涂话,不过也从中衍生了一个让人津津乐道的民间传说:

      郑板桥辞官回家后,只是随身带着一条黄狗,一盆兰花。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有小偷光顾。郑板桥正好没有睡着,他就翻身吟了一句诗:“细雨蒙蒙夜沉沉,梁上君子进我门。”

      小偷已靠近床边,听到这声音暗自吃惊。接着又听到“腹内诗书存千卷,床头金银无半文。”这下小偷心想都穷成这样了,不偷也罢。于是转身出门,又听到里面说“出门休惊黄尾犬。”小偷心里寻思着既然有恶犬,那就爬墙吧,正准备上墙,又听到“越墙莫损兰花盆。”小偷仔细一看,墙头果然有兰花一盆,于是他细心避开,脚刚落地,又听到尾联说“天寒不及披衣送,趁着月黑赶豪门。

      这首诗乍看对仗,其实平仄押韵多处不正确,绝不是谙熟格律的板桥原创,但也由此可见底层百姓对他的喜爱。

      回到扬州,郑板桥已经是名满天下,六分半体独具一格,兰竹更是“冗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求字求画的人络绎不绝。

      板桥烦不胜烦,自己订了一个价目表:“大幅六两,中幅四两,小幅二两,条幅对联一两。扇子斗方五钱。凡送礼物食物,总不如白银为妙……”撕掉虚伪的面纱,赤裸裸的谈交易,郑板桥是艺术家中的第一人。

      郑板桥的画最高曾经卖过一千两,就是现在三十万元左右,但还是缺钱用。66岁时,他二女儿出嫁,他只画了一幅兰竹图作为嫁妆:“官罢囊空两袖寒,聊凭卖画佐朝餐,最惭无隐奁钱薄,赠尔春风几笔兰。

    按理说,他的兰竹都有人大价钱收购,为什么女儿出嫁会没有钱呢?这个经济问题,其实是作风问题。

      板桥公开出柜,养过很多男宠,自承“尤多余桃口齿,及椒风弄儿之戏。然自知老且丑,此辈利吾金币来耳。”《墨林今话》的作者蒋宝龄也说他“不废声色,所得润笔钱随手辄尽”。也正是这个问题,多多少少影响到历史对他的评价。话说回来,都在红尘里打滚,有几个人能一身洁白、毫无瑕疵的去见上帝?

       73岁时,郑板桥在家乡病故。他的诗书画印融为一体,删繁就简,标新立异,为后人留下了大量的“掀天揭地之文、震电惊雷之字、呵神骂鬼之谈、无古无今之画”。

       著名画家徐悲鸿评价郑板桥说:“中国近三百年来最卓越的人物之一,其思想奇,文奇,书画尤奇。观其诗文及书画,不但想见高致,而其寓仁慈于奇妙,尤为古今天才之难得者。”

      注:郑板桥生平事迹主要参考党明放先生的《郑板桥年谱》。

郑板桥 诗作欣赏

赠袁枚

晨星断雁几文人,错落江河湖海滨。

抹去春秋自花实,逼来霜雪更枯筠。

女称绝色邻夸艳,君有奇才我不贫。

不买明珠买明镜,爱他光怪是先秦。

一节复一节,千枝攒万叶。

我自不开花,免撩蜂与蝶。

此是幽贞一种花,不求闻达只烟霞。

采樵或恐通来径,更写高山一片遮。

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题画竹

两枝修竹出重霄,几叶新篁倒挂梢。

本是同根复同气,有何卑下有何高!

题竹石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西南北风。

予告归里,画竹别潍县绅士民

乌纱掷去不为官,囊橐萧萧两袖寒。

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钓竿。

竹枝词

水流曲曲树重重,树里春山一两峰。

茅屋深藏人不见,数声鸡犬夕阳中。

六十自寿联

常如作客,何问康宁,但使囊有余钱,瓮有余酿,釜有余粮,取数叶赏心旧纸,放浪吟哦,兴要阔,皮要顽,五官灵动胜千官,过到六旬犹少;

定欲成仙,空生烦恼,只令耳无俗声,眼无俗物,胸无俗事,将几枝随意新花,纵横穿插,睡得迟,起得早,一日清闲似两日,算来百岁已多。

扬州八怪郑板桥书法欣赏 字体工整秀劲但略显拘谨

2017-03-09 11:27:35 中国国家书画院

  清代康熙年间,我国出了个怪才,文坛把他列入“扬州八怪”之一,茶人称他为茶怪。这个怪才就是“难得糊涂”的郑板桥。

  郑板桥早年学书从欧阳询人手。其字体工整秀劲,但略显拘谨:这与当时书坛盛行匀整秀媚的馆阁体,并以此作为科举取士的标准字体有关。

  对此,郑板桥曾说:“蝇头小楷太匀停,长恐工书损性灵。”

  在他40岁中进士以后就很少再写了。郑板桥书法最被称道的是“六分半书”,即以“汉八分”(隶书的一种)杂人楷、行、草而独创一格的“板桥体”。

  扬州八怪之郑板桥书法欣赏 字体工整秀劲但略显拘谨

  扬州八怪之郑板桥书法欣赏 字体工整秀劲但略显拘谨

  扬州八怪之郑板桥书法欣赏 字体工整秀劲但略显拘谨

  扬州八怪之郑板桥书法欣赏 字体工整秀劲但略显拘谨

--------------------------------

  郑燮(1693~1765)中国清代画家,书法家,文学家。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生于1693年,卒于1765年,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为“扬州八怪”之一,其诗、书、画世称“三绝”,画擅兰竹。
  板桥先世,三代都是读书人,曾祖新万,庠(xiang)生;祖父清之,儒官,父立本,字立庵,廪(lin)生。
  1693年癸酉,康熙三十二年十月二十五日生于兴化城东门古板桥。4岁,母汪夫人去世;5岁父继聚郝夫人。14岁继母郝夫人卒。少时读书真州毛家桥约于是年前后,20岁从兴化前辈陆种园先生写词。23岁与周邑人徐氏成婚,24岁中秀才,26岁开始教馆。30岁父郑立庵卒,31岁约于本年卖画扬州,陆续约十年时间。其子亦约于本年夭折。39岁1731年辛亥雍正九年,妻徐氏卒。40岁,1732年,壬子雍正十年,秋赴南京参加乡试,中举人,作《得南闱捷音》,43岁二月,扬州北郊与饶五姑娘定情,题《西江月》一阙。
  44岁,1736丙辰,乾隆元年,二月至三月,在京应考,中二甲第八十八名进士。45岁,乳母费氏卒,复得程羽宸资助,纳饶氏。50岁,1742壬戌,乾隆七年,春为范县县令,兼暑朝城县。52岁妾饶氏生子。54岁由范县改任潍县,连任七年。60岁年底,卸去县官职务。
  63岁与李禅、李方膺合作《三友图》。
  73岁4月作《竹石图》,5月3日作《修竹新篁图》。1765年乙酉之年(乾隆三十年)的十二月十二日,病逝于兴化城内升仙荡畔拥绿园中,身后无子,以郑墨之子郑田过继,葬子城东之管阮庄(今大垛镇管阮村)。
  板桥《闲居》云:“荆妻拭砚磨新墨,弱女持笺学楷书”。传说板桥学书,夜间误以指在徐氏体肤上毕恭毕敬练习,徐氏云:“人各有体”。这句话触动了板桥,于是从古人的书体中学一半,撇一半,创立了“六分半书”。  
  曾任山东范县知县,又调知潍县。为官同情平民,抑制富豪,初到潍县,遇大饥荒,即开仓赈贷;乾隆十八年,因请赈触忤大吏而辞官。去官之日,百姓遮道挽留,并立生祠。
  郑燮有多方面的文学、艺术才能,擅画竹、兰、石。又工书法,用隶体参入行楷。他的诗、书、画,人称为"三绝".生平狂放不羁,多愤世嫉俗的言论与行动,被称为" 扬州八怪" 之一。终老扬州。郑燮所作诗,如《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悍吏》、《私刑恶》、《逃荒行》、《还家行》、《孤儿行》、《姑恶》等篇反映社会黑暗,同情人民疾苦,富有现实意义。《悍吏》、《私刑恶》、《逃荒行》、《姑恶》尤其写得深刻生动,令人触目惊心。《悍吏》中写道:" 豺狼到处无虚过,不断人喉抉人目。" 《私刑恶》写道:" 一丝一粒尽搜索,但凭皮骨当严威。" 其他如《扬州》、《绍兴》、《燕京杂诗》(其一)、《自遣》、《游焦山》、《野老》等,也能自抒所见。表现真率性情,大量题画诗都有寄托。他诗歌的特点是,不傍古人,多用白描,明白流畅,通俗易懂。
  郑燮的词多写景状物以及酬赠之作,也有一些佳篇,如〔满江红〕《田家四时苦乐歌》、〔瑞鹤仙〕《渔家》、〔瑞鹤仙〕《田家》等,多写及百姓疾苦,语言风格接近于他的诗。其散文风格,真率自然,富有风趣,《家书》传诵尤广。
  清代的郑板桥,是历史上的杰出名人," 扬州八怪" 的主要代表,以" 三绝诗书画" 闻名于世的书画家、文学家。他的一生可以分为" 读书、教书" 、" 卖画扬州" 、" 中举人、进士及宦游" 、" 作吏山东" 和" 再次卖画扬州" 五个阶段。
◇ 艺术特色 ◇    
   擅画兰、竹、石、松、菊等,而画兰竹五十余年,成就最为突出。取法于徐渭、石涛、八大诸人,而自成家法,体貌疏朗,风格劲峭。工书法,用汉八分杂入楷行草,自称〖六分半书〗。并将书法用笔融于绘画之中。主张继承传统“十分学七要抛三”,“不泥古法”,重视艺术的独创性和风格的多样化,所谓“未画之先,不立一格,既画之后,不留一格”,对今天仍有借鉴意义。诗文真挚风趣,为人民大众所喜诵。亦能治印,“接近文何”。有《郑板桥全集》、《板桥先生印册》等。

◇ 作品赏析 ◇

  
     《幽兰图》         郑燮 《甘谷菊泉图》

  
《兰竹图》               《墨竹图》


幽壑兰泉图

郑板桥《满江红赠王正子》

作者:郑板桥 书体:行草

郑板桥《满江红赠王正子》

款识:

蓦地逢君,且携手,垆边细语说蜀栈。十年烽火,万山鼙鼓。枫叶满林愁客思,黄花遍地迷归路。歎他乡,好景最无多。难长聚,同是客,君尤苦,两人恨,凭谁诉。看囊中罄矣,酒钱何处,吾辈无端寒至此,富儿何物肥如许。脱敝裘,付与酒家娘,摇头去。陆种园夫子满江红一阙,汉孙六兄正字,板桥郑燮偶然书以奉之。

钤印:

飞黎阁,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六分半书

鉴藏印:

白云堂,则生,郭彝民珍藏

此幅是他晚年的作品,书写的是他的老师陆震(号种园)所作的《满江红赠王正子》词一阙。全幅以行、草为主,兼参以篆、隶、楷的用笔、结体、行笔或拙实,或秀润,或凝厚,或飘逸,奔放阔达,堪称佳作。

郑板桥十六岁始随家乡陆震(字种园)学填词。陆震是康熙年间秀才,才气横溢而性情狂放,澹于名利,贫而好饮,精于古文辞,长于行草。郑板桥跟随陆震多年,师生感情甚笃,在人品、个性、学识等方面受其影响颇深。

郑板桥《满江红赠王正子》

郑板桥《满江红赠王正子》

他的书法,楷书学《瘗鹤铭》、黄山谷、二王,写得清新亮丽;后来参以隶书的波磔、篆书的结构、行草的用笔,创造了一种称“六分半书”的新书体,以楷、隶为主,把楷、草、隶、篆四体融为一体,并且用作画的方法去写,这是他在书法艺术上大胆独创。他的字用笔方法多样,线条类似他所画的竹子;在结体上进行夸张,使长窄的字更加长窄,宽的更宽,斜的更斜;章法佈局上,大小错落,上下左右互相响应,疏密相间,所谓“乱石铺街”,富有节奏韵律感。郑板桥的书法出现在推崇帖学的清代书坛,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郑板桥《满江红赠王正子》

郑板桥《满江红赠王正子》

此幅行书轴是其行草代表作。整体作品“结体精严,笔力凝重,而运用出之自然,点画不取矫饰”,处处像是信手拈来的,而笔力流畅中处处有法墉的“疲惫矣蹇”和翁方纲的“浑头浑脑”。启功在《论书绝句》中写道:“坦白胸襟品最高,神寒骨重墨萧寥。朱文印小人千古,二百年前旧板桥。”二百多年前的“板桥体”,至今仍能引起书家们见仁见智的激情和争论,仅此一点,足见郑板桥书法的价值。

郑板桥《满江红赠王正子》

郑板桥《满江红赠王正子》

作品笔法取黄庭坚之长笔划入八分,夸张其摆宕,“摇波驻节”,单字略扁,左低右高,姿致如画。又以画兰竹之笔入书,求书法的画意。清入蒋士铨说他“写字如作兰,波磔奇古形翩翩”,生动地道出了“板桥体”的特质。

书中真隶行书相参、佈局上字形大小不一,书体有架势,有笔力,金石味浓,扑茂劲拔、奇秀雅逸、方方圆圆、正正斜斜、疏疏密密,排列穿插得十分灵巧和别致。这种创格和变体,一改当时书法界“滑熟”、“媚俗”的风气,对当时书法艺术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