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夫说我有「结节」,不割掉行不行?

 zhb学习阅览室 2022-05-24 发布于上海

审稿专家:曲波

长江航运总医院普外科主任医师

每每拿到体检报告,不少人会被报告中的“结节”二字困扰。甲状腺结节、乳腺结节、肺结节、肝脏结节、皮肤结节等名词如同标红加粗的关键词引入眼帘。一些人谈结节色变,对此忧心忡忡;也有人觉得常见现象,不值一提。“亚健康”成为常态,结节也不罕见,我们又该以何种态度去面对呢?

体检报告中出现的甲状腺结节

结节是什么?

在医学上,结节是一个较笼统的概念。我们机体当中不同于正常组织的、体积比较小的肿物就是“结节”。结节会出现在皮下、肺部、乳腺、甲状腺、前列腺等各部位,其形状或不规则,或为圆形、椭圆形;大小不一,包括小结节(直径小于1厘米)和微小结节(直径小于0.5厘米),一般的结节直径不超过3cm。

从结节的类型来看,有些是疾病痊愈后留下的瘢痕,有些是感染产生的炎症反应,还有部分良性肿瘤。令我们最担心的恶性肿瘤所占比例很小。从大众的体检报告中获得的数据来看,甲状腺结节、乳腺结节和肺结节较为常见。

甲状腺结节:多长在“喉结”下方、气管两旁的甲状腺内,其成因与遗传、电离辐射、慢性炎症、高碘或缺碘、甲状腺囊肿等有关。

 乳腺结节:是乳腺增生、乳腺纤维腺瘤、乳腺癌等疾病的表现。或是因为乳房发生感染或损伤,也有可能是因为内分泌紊乱、基因突变等刺激细胞增殖而形成。

肺部结节:肺细胞过度增殖而成,一般在长期处于灰尘重的环境下多发或由肺部炎症诱发。

为什么结节越来越常见

近年来,我们会感到周围有结节困扰的人越来越多了。事实也确实如此,相比以往,目前各类结节检出率明显提高。2011年,曾有一次甲状腺疾病流行病学调查的数据显示,普通人群中甲状腺结节发病率是18.6%,直白一点解释就是:平均5个人中有1人有结节。

有专家解释结节检出率高的原因主要有三个。一是结节发病率确实在增长;二来则是大众对体检的重视,主动筛查后发现比率自然提高了;三则是医学检测仪器精度的提高和检查手段的丰富,让原有的微小结节无所遁形,如用彩超、钼靶、核磁等检查来查乳腺结节,用彩超、CT、造影检查甲状腺结节,用胸片、CT及核磁检查来发现肺结节。

这些结节的谣言,别信

1. 结节会癌变?

很多人之所以谈“结节”色变,很多就是受了“结节会变癌”的谣言影响。其实良性结节恶变几率很小。具体来说,甲状腺结节90%以上是良性结节,在亚洲多发的肺结节也只有10%—20%是恶性的。发现恶性结节也是好事,因为在恶性结节→癌之间有一段发展时间,也就是说越早发现、越早治疗,越能远离癌症。

体检查出结节无需过度焦虑

2. 结节必须切除?

还有人一旦体检出结节,就想要一“切”永逸,这也是不对的哦,在查出良性结节后随诊3—6个月,关注其变化。假如在1—2年的观察期内没有变化,就不需要时时忧心了。手术切除结节,可能伤及血管和神经。只有在检查结果和医生评估下才可以考虑手术。

3. 结节不要紧,不用管?

面对结节完全忽略的态度也是不行的。始终要记着动态观察,并不是短暂担心后就结束。尤其结节高发人群一定要观测,如有家族病史和相关疾病史的,长期在辐射、放射线环境中或快节奏、高强度工作的人群。医生还提醒部分皮肤结节要引起重视,这类结节病因复杂,可能是系统性疾病的表现,需要系统观察治疗。

如何面对结节

既然结节多发已经成为事实,那么我们要如何面对这些可发于身体各个部位的“肿物”。目前对结节的研究,尚且未对其病因给出明确答案,结节更多是影像学上的一个描述性名词。

要想真正确定结节的性质,还需要进一步检查或者定期复查才能确定。影像检查结合触诊是判断结节的性质的必要手段。

结节的良性和恶性的判断标准综合多项指标,大小、形状、质地、边缘是否有毛刺、有无破溃浸润、有无压痛、倍增时间快慢等特征都是考量要素。

肺结节的CT影像恶性特征,A-分叶;B-棘突、毛刺;C-空泡

有以下特征的结节必须引起重视:直径较大的、有钙化倾向的、短期内迅速增殖的、摸上去触感较硬、形状不规则的。这类结节一旦发现就不能听之任之,及时穿刺活检或通过切除结节后进行病理诊断。

肺部结节X光片

健康的身体是每一个人的期待。结节的成因复杂,但是良好的生活习惯可以预防结节生成,如保证规律的作息、饮食兼顾美味与营养、保持合理的运动量。另外定期的体检也很重要,及时发现结节,避免更严重的疾病。

内容来自:北京科学中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