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立足课堂 读写互动

 缘缘草堂 2022-05-24 发布于浙江

陶宏春

立足课堂 <wbr>读写互动

摘 要:在阅读教学中,要在引导学生对文本阅读理解的基础上,巧妙地引导学生写,做到读写互动,才是有效的。把握课前、课中、课后等时机,读写互动;引导学生掌握学习句、段、篇及语言特点等读写互动的方法。

关键词:阅读理解 读写 互动

课标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是阅读教学的追求。但是在如今的小学语文教学中,一味地讲“如何写”,而忽视学生对文本的阅读理解的现象很普遍。我认为是不妥的,在阅读教学中,要在引导学生对文本阅读理解的基础上,巧妙地引导学生写,做到读写互动,才是有效的。那么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将“阅读”与“习作”有机融合呢?我认为应做到以下两点。

一、把握时机,想互动

写作能力的根在阅读,阅读是写作的基础。阅读与习作,不是截然分开的,不是想什么时候练笔,就什么时候练笔,要知道,阅读课堂上的精彩之笔,正是学生情感体验的丰满之处,体验到位时及时进行练笔,既给了体验一个倾诉的机会,也为习作打下了坚实的细节描写基础。也就是说,在充分感受、理解的基础上,习作便是自然而然又非做不可的事情。

1.读前互动。

学生习作需要情景和兴趣,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情境中写作,激发学生写作的冲动,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练习写作。课前练笔可以起到以写促读,又以读促写的作用。如《荷花》一课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千姿百态的荷花图,在教学第二自然段时,我是这样设计教学流程:先让学生在轻音乐中欣赏荷花景色(多媒体),然后问学生,这幅图美吗?学生说很美;想不想把你看到的和想象到的写下来?学生说想。于是我就让学生看图写荷花,然后放下自己的习作,学习课文第二段,自由读第二段,思考作者写了荷花的哪些方面,学生略加思考能够找到是“颜色”“姿态”两个方面,这时重点采用各种形式入情入景诵读,让学生体会三种不同开放姿态的荷花美,用“有的……有的……有的……”练习说话。接着我引导孩子思考:既然写荷花,为什么要写荷叶?再读读描写荷叶和荷花的句子,看看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出它们特点的?学生们从中知道了描写植物可以从它的形状、大小、多少、颜色、姿态等方面来写。最后让学生将课文中第二段与自己的习作比较,交流评价,再修改自己的习作。学生掌握了写作方法,积累了语言,在读与写的互动中,兴趣盎然,跃跃欲试,急切地拿出笔来,完全沉浸在写作的快乐之中。通过读前练笔,读中比较,读后修改,学生会有更深刻的体会。

2.读中互动。

读是吸收,写是倾吐,二者相互作用,相互促进,只有读中写,写中读,才能真正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课中练笔,比较适合句段的练习。如教《莫高窟》第二段时,先请学生自由读第二自然段,画出中心句;学生找出中心句“莫高窟保存着两千多尊彩塑,这些彩塑个性鲜明,神态各异。”接着引导学生品读课文,看看课文中是如何描写这些个性鲜明,神态各异的彩塑的。通过读课文,观看图片,体会有慈眉善目的菩萨,有威风凛凛的天王,强壮勇猛的力士,眼睛微闭,神态安详的卧佛。再看看课文是如何写的。先总说,然后用一个排比句写出三尊彩塑的神态,再有一个特写镜头写卧佛。这叫点面结合的写作方法。这样写条理清晰,重点突出。你能试着写一写校园的花坛吗?有学生这样写:花坛里的花数不胜数。这些花朵五彩缤纷,千姿百态。有香气袭人的郁金香,有冰清玉洁的君子兰,还有黄中透绿的月季花。有一棵大红色的植物吸引了我,她叫鸡冠花,花呈扇形,花间有许许多多的“小珠子”。远远看去,它好似一个红红的鸡冠,难怪人们叫它“鸡冠花”。引导学生按要求“先总写,然后对景物进行整体描写,再抓住独具特色的一种景物来具体描写,突出其特点。”进行评价。经常做这样的读写互动练习,不仅会提高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还有助于学生分析、评价能力的提高。

3.读后互动。

学生在学习了课文的基础上,不但对课文有了较深刻、全面的认识,而且从写作上得到了有益的启迪,产生了写作的强烈愿望,一定能写出文质兼美的好文章。教师必须善于充分挖掘课文的“潜质”,并时时注意提供能激起写作冲动的“棒槌”,使学生准确地捕捉到思想深处的“闪烁火花”,及时地将想写、需写的东西写出来。唤醒学生的生命知觉,帮助他们从容地领悟到写作的真谛。如学习了《滥竽充数》后,让学生以“南郭先生逃走以后”为题,想象续编一个小故事,学生兴趣盎然,让学生有话想写、有话可写,学生对作文没有惧怕心理,真正做到了“我笔写我口,我手写我心”。

还有可以对某一情节进行想象、扩充,学习了《嫦娥奔月》后,让学生以“嫦娥到了广寒宫之后”为话题,就嫦娥在月宫里的生活展开想象;可以就同一材料从另外的角度进行思辨,学习了《最大的麦穗》后,让学生分小组就“最大的麦穗是什么”进行辩论;可以就一组课文梳理归类写出一篇新的文章,学习了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课文《天火之谜》《厄运打不垮的信念》《诺贝尔》这几篇课文后,从富兰克林到谈迁,再到诺贝尔的事迹对你又有怎样的启迪……这样,学生在“写”中读懂了课文,在“读”中又促进了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学习归根结底是学生自己的事情,是学生的内在需求,教师的工作就在于如何让学生意识到这种内在的自我需求,在于唤醒学生自身内在的学习激情。

二、掌握方法,会互动

如何进行读写互动,需要掌握一定的方法。学生学到方法终身受益,能达到以一当十,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境界。阅读教学要从阅读理解中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语言特点等。

1.学习“造句”。在每课的语言文字训练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精美句子、重点句子反复诵读,并结合学生习作中易错的句子类型多加指导,尤其要对课文中常见的连接句、简单的并列句,排比句、拟人句、夸张句……可先让学生先阅读,体会其妙处,再进行练笔。这样,既积累了知识,也让学生知道选词用语须合乎语言规范,应准确使用词语,注意句子与句子之间连贯通顺。

2.学习“构段”。学生开始习作,对一段中句子与句子之间的联系很难把握。因此,我们要通过引导学生对典型的段进行阅读练笔,来帮助学生了解段的构成,逐步形成段的概念,提高构段能力。构段的方式多种多样,有总分方式构段,如《小镇的早晨》《海底世界》;有并列方式构段的,如《黄山奇石》描写“仙桃石”和“仙人指路”这一段;有因果关系构段的,如《惊弓之鸟》最后一段。对于这些构段方式典型的段落,是构段仿写的最好范例。

3.学习“篇章”。篇章练笔就是要利用好的文章框架,去填充新的内容。篇章练习包括写作顺序的仿写和布局谋篇的仿写。如《我爱绿叶》一文,是按“总—分—总”的结构叙述的,先总写,点出我爱绿叶的感情之深。接着用“我爱绿叶,因为……”的句式,分别说明了我爱绿叶的原因。最后与课文的开头照应。教师可在指导学生朗读感悟的基础上进行全方位仿写训练《我爱荷花》《我爱小草》等。这种以仿带写、以仿促写的方式,有利于顺利实现由读到写的互动。

4.学习语言风格。巧向课文借“语言”,提高学生驾驭语言的能力。阅读教学中,教师对课文中规范、经典、生动、丰富的语言,一方面要引导他们通过品读感悟、摘记积累等方式进行内化,一方面又要及时地给学生创设活用语言的情境,让他们在语言运用的实践中逐步提高语言驾驭能力。如学习《我和祖父的园子》一文时,引导学生细细品读句子,体会文章语言的生动。如“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黄瓜愿意开一谎花,就开一谎花,愿意结一个黄瓜,就结一个黄瓜。玉米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它若愿意长上天去,也没有人管……”让学生感受文章语言的新鲜自然、率真稚拙,从这样的语言中体会作者童年的快乐。这些精彩、优美的语言,都可指导学生直接地、尽情地去体会、模仿

来源:语文教学通讯小学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