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部分患者可能都不知道,癌症患者第一位死因是癌症本身,第二位就是静脉血栓栓塞(VTE)。 VTE是肿瘤患者常见并发症之一,发生率为4%-20%,而肿瘤患者发生VTE的风险是非肿瘤患者的4-7倍。 因此,肿瘤患者加强对VTE的重视十分必要! 静脉血栓栓塞指血液在静脉内不正常地凝结,使血管完全或不完全阻塞,包括深静脉血栓和肺栓塞,是一种疾病在不同部位的表现。 深静脉血栓多发于下肢,血栓脱落则会随着血液流动到肺,导致肺栓塞。 - 深静脉血栓多表现为肢体疼痛、肿胀、沉重感、体温升高等。
- 当进一步发展为肺栓塞时,可能表现为呼吸急促、胸痛、心慌、意识丧失、晕厥等,发病多迅速,若不及时发现并处理,预后多较差。
据统计,在所有首次发生静脉血栓栓塞的病例中,20-30%和肿瘤相关。恶性肿瘤本身即为静脉血栓栓塞的重要高危因素,肿瘤细胞及其代谢产物与人体相互作用,导致凝血机制异常,使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即血液易凝固而形成血栓)。血栓在不同肿瘤中发生率不同,原发脑部肿瘤(47%)、胰腺癌(19.2%)、胃癌(15.8%)、肺癌(13.9%)等;许多内科合并症如感染、肾病、心力衰竭、贫血等,亦是高危因素。治疗过程中如化疗及各种抗血管生成药物易损血管内皮,导致血液易于凝聚。化疗患者静脉血栓栓塞风险较非化疗者高6.5倍;抗血管治疗、手术、留置中心静脉导管等亦会增加血栓风险。肿瘤患者活动度小,长期卧床,血液流动缓慢,容易造成血液淤积,更加剧血栓的形成。肿瘤患者一旦发生了静脉血栓栓塞,无抗凝禁忌的情况下,均应立即启动抗凝治疗。抗凝是静脉血栓栓塞治疗的核心,贯穿治疗全过程。可用药物包括肝素、低分子肝素、华法林、利伐沙班等。深静脉血栓者应接受3-6个月以上抗凝治疗;肺栓塞者应接受6-12个月以上抗凝治疗,选择性植入滤网可有效预防致死性肺栓塞。
- 慢性期介入治疗、压力治疗、抗凝药物等亦可很好控制血栓。
- 治疗结束后是否需要继续抗凝治疗,则需要根据病情评估,若具备肿瘤进展、转移、仍需全身化疗等风险因素,说明血栓复发风险较高,可以继续采用抗凝处理。
针对肿瘤术后的患者,除非存在出血等风险,所有患者均应考虑采用肝素或低分子肝素进行药物性血栓预防,通常术后预防时间一般为7-10天。 对于接受大型腹部或盆腔肿瘤手术的患者,若具有高危因素,如活动受限、肥胖、既往有静脉血栓病史等,血栓药物预防时间可持续4周。 除了药物预防外,还可在医生指导下采用机械性血栓预防,如抗血栓压力梯度弹力袜、气压治疗等。卧床病人应进行主动或被动(依靠外力帮助来完成的运动)床上肢体活动,并将腿抬高到心脏以上水平,亦可在家属帮助下进行踝关节活动:做法:一手固定于踝部,另一手握住前足部做踝关节屈伸运动、足内外翻运动和足还转运动,双下肢交替,各做20次。也可以给予双腿按摩,加强保暖,促进腿部静脉血液回流,以免血液瘀滞发生血栓,若病情允许应尽早下床活动。- 预防的同时还应善于观察,及时发现有无肢体疼痛、肿胀,下肢周径和皮肤颜色、温度等变化。有异常应及时告知主管医生,可行相关检查如血管彩超、凝血分析、胸部CT、血常规、心电图等明确病情。
因为肿瘤是静脉血栓栓塞发生的重要高危因素,因此所有的肿瘤患者均应采取有效的静脉血栓栓塞预防措施。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是降低发病率的关键,避免久坐久站,在体力范围内适当加强运动;戒烟少酒、低脂饮食,控制体重、血糖和血压等。此外,一些物理措施也可减少发生率,如弹力袜、间歇充气加压装置等。如因化疗、抗血管治疗等原因需要住院的肿瘤患者,建议在院期间使用低分子肝素进行血栓预防,出院后一般来说则无需进行血栓预防治疗。根据病情综合运用上述多种治疗手段,才能实现对血栓栓塞疾病的全程科学化管理,切勿小视而耽误了病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