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豆里有雌激素? 吃多了会得乳腺癌? 容易造成乳腺癌复发转移? …… 很多乳腺癌患者家庭有这样的顾虑 于是,无数亲友叮嘱: 记住,别喝豆浆。 不能吃豆腐…… ![]() 豆制品致癌? 目前,没有证据证明豆制品会增加患乳腺癌的风险。相反的,食用豆制品还有可能降低乳腺癌的发生。 有研究者把几十年内横跨几大洲、几十个国家关于豆制品与乳腺癌的研究结论综合了一下,最后,得出了一致的结论:没有证据表明豆制品会导致乳腺癌,也没有证据表明食用豆制品会增加乳腺癌的复发风险。 甚至,日本的一项研究发现,更年期妇女食用大豆制品,乳腺癌的风险能减少30%。 发表在《英国癌症杂志》的一个研究也显示,在儿童期和青春期食用异黄酮(大豆异黄酮是黄酮类化合物,是大豆生长中形成的一类次级代谢产物,是一种生物活性物质)可以预防乳腺癌的发展。 Chia等人的一项研究也发现大豆、黑豆、绿豆的混合物中的BN999具有抗癌活性,可以诱导各种癌细胞的凋亡。 患癌后,豆制品也有保护作用 研究表明,对于已患乳腺癌的人群,豆制品同样具有保护作用。 一项荟萃分析表明,每天摄入25~50mg异黄酮可以预防乳腺癌的复发。 近期的一项研究还发现:食用豆制品,还可降低绝经前乳腺癌患者因骨质疏松骨折的风险。 被质疑的“异黄酮” “大豆里有雌激素, “雌激素太多, 不是会诱发乳腺癌吗?” ![]() 相信,这是绝大部分人的疑问。 是的,大豆中含有一种异黄酮,与人体雌激素结构接近,进入人体后会干跟人体雌激素差不多的事。 而乳腺癌细胞的生长依赖雌激素,也是个没有争议的事实。 但不同的是,异黄酮与人体雌激素的作用机制不一样——大豆中的“雌激素”与人体的雌激素受体结合时,在某种程度上是帮助人体雌激素稳定的“双向调节器”。 当人体雌激素过多时,大豆异黄酮竞争上岗,和雌激素受体结合,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人体雌激素和雌激素受体的正常结合。 同时,由于异黄酮的生物活性很低,仅为人体雌激素的千分之一,也就是异黄酮与雌激素受体结合后不怎么干活。这样一来,就避免了乳腺细胞因雌激素过多造成的过度增殖。 大豆异黄酮这么好, 是否可以替代药物治疗乳腺癌? 答案是否定的! 上文也说了,异黄酮的雌激素效应非常弱,对人体的影响非常小,更别说治疗了。再者,目前关于大豆及异黄酮改善乳腺癌的有效剂量还没有定论。也就是说,不知道要吃多少才能达到治疗的效果,所以仅靠豆制品中的异黄酮治疗乳腺癌并不可靠。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推荐每天食用30~50克大豆(不到1两),换算成大豆制品,约为200克豆腐,大概是半盒的盒装豆腐;或者800毫升(大约4纸杯)的豆浆。 豆浆、豆奶、豆花、豆腐、豆干……你最爱的豆制品是哪款? 参与留言互动 有机会获得小礼物一份哦~ 参考文献: [1]Fermentation product of soybean, black bean, and green bean mixture induces apoptosis in a wide variety of cancer cells. Integr Cancer Ther 12: 248– 56. [2]Soy, red clover, and isoflavones and breast cancer: a systematic review.[J]. PloS one,2013,8(11). [3]The role of early life genistein exposures in modifying breast cancer risk[J]. British Journal of Cancer,2008,98(9). [4]Soy Food Consumption, Exercise, and Body Mass Index and Osteoporotic Fracture Risk Among Breast Cancer Survivors: The Shanghai Breast Cancer Survival Study. JNCI Cancer Spectr. 2019 Jun;3(2):pkz017. [5]Association between soy isoflavone intake and breast cancer risk for pre- and post-menopausal women: a meta-analysis of epidemiological studies. PloS one. 2014;9(2):e89288. doi: 10.1371/journal.pone.0089288. PubMed PMID: 24586662; PMCID: PMC3930722. [6]Soy isoflavone intake and breast cancer risk in Japan: from the Takayama study. Int J Cancer. 2013;133(4):952-60. doi: 10.1002/ijc.28088. PubMed PMID: 23389819.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