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文学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所以中、小学课本中,这部分内容是一个重点,每年语文高考中它也占了相当大的比例。但是,近几年,很多人却觉得古典文学中的很多内容不适合孩子们读。 北大教授秦春华先生公开发表观点,认为《西游记》、《红楼梦》等不适合孩子们读,建议家长们和老师们不要再逼他们。易中天教授则在多年前,就把矛头对准了《三字经》和《弟子规》,他认为小朋友宁可读《安徒生》,也不要读《三字经》,他称这本书“有毒”。 除此以外,古典诗文入选课本也备受质疑。诗人席慕容建议课本删除《愚公移山》,原因是此文宣扬了不环保的想法。胡觉照教授认为《出师表》也不应该留在课本里,原因是它写的是诸葛亮的愚忠。 当然,这些专家教授并不是说这些作品不好,只是说他们不适合孩子们读而已。因为他们的影响,越来越多的家长也加入了讨论的行列,大家都在想:古典文化里到底哪些是精华部分,哪些是不得不去除的糟粕? 作为一名一线老师,家长们也时常把自己的想法说给我听,告诉我他们认为哪一篇课文应该从课本中删除。他们认为虽然自己左右不了教材的编定,但可以选择性地让孩子在平时的阅读中少读不太好的课文。近日,就有一位家长跟我说,他觉得《题临安邸》不适合孩子们读。这是为何?我们且来看看这首诗: 《题临安邸》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相信这首七言绝句,大家应该都很熟悉,毕竟是年年入选课本的诗作。关于它,有两点大家必须知道: 首先,这首诗的作者名叫林升,没有这首诗前,他就是南宋一位不知名的小文人,甚至至今文史典籍都很少有关于他的记载。其次,这首诗本身是一首题壁诗,当时林升羁旅杭州,住在一家旅舍里,在墙壁上写了这首诗。一个没名气的文人,在墙壁上写了首诗,流传了800多年,确实是太难得了。笔者经常会想,如果那个旅舍老板不识货,觉得墙上有字不好看,直接给它刷白了,那该多可惜。 千百年来,有无数咏叹西湖美景文学作品,这些作品也让这个美丽的地方变成了很多人心之向往。白居易爱西湖,他的“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美得令人心醉。杨万里爱西湖,他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太经典了!苏轼爱西湖,他的“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何等精妙!这些诗作,就像是西湖的一张张文化“履历”,吸引着大家前往。 偏偏这个林升,似乎要和大伙儿对着干似的,在他眼里西湖美景、西湖歌舞,都成了一种罪。家长认为这首诗该被删除,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其中7个字:西湖歌舞几时休。 他的理由有两点:首先,这位家长是杭州人,他觉得这首诗有损杭州,特别是西湖的名声。西湖现在早就成了杭州城的金字招牌之一,可是现在很多游客,每次都会不自觉地念了一句“西湖歌舞几时休”,这让他心里堵得慌。 其次,他认为这首《题临安邸》到现在已经失去了现实意义。林升之所以会写这样一首诗,是因为当时金人入侵,占了汴梁,赵构率众逃到江南。在江南期间,他们没有想着收复失去,而是纵情享乐。所以林升就是要用这样一首诗,发泄内心的不满,也对他们进行无情地讽刺。在南宋时,这首诗代表了很多有志之士的想法。而现在早就不是这种情况了,那为何还要让孩子学这些? 对于这位家长的顾虑,笔者不敢苟同。首先,个人觉得西湖的美景,并不会因为这样一首诗而受到损害。这本书入选课本这么多年,没听说过谁因为它不想去西湖游玩的。 其次,这首诗之所以年年入选课本,根本原因就在于它写得确实很牛!从遣词上来看,它字字珠玑,不用一个贬义词,就将讽刺意义写得入木三分,孩子们要学的就是它的文字表现手法。其次,“知史以明鉴,查古以至今”,南宋是怎么败的,这是任何时候我们都该铭记的,孩子们自然也该知道这一段历史。 800多年前,小人物林升提笔在墙上写下了这篇名作,流传至今。800年后的今天,我们难道连让孩子们读它的勇气都没有了吗? 对于古典文化的争议,还在持续。《三字经》、《西游记》、《出师表》、《愚公移山》是否真的就不适合们读,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但笔者只想强调,不要低估孩子们的接受力,也不要死板地看待文学作品。这么多经典传到我们手上不容易,万不可以因为咱们一点点莫名的顾虑,就让它们消失在我们的文化教育中。 |
|
来自: 王生不易 > 《中国文教资料荟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