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太极旋运动 第一节 太极旋运动原理 旋转运动是自然界普遍存在的自然现象,月亮自旋的同时,也围绕地球旋转,地球自旋的同时也围绕太阳旋转,太阳系也是旋转的。所有天体除自旋外,同时也在公转,整个宇宙系统都在旋转。“旋”是自然界的主要运动形式。 太极旋运动是根据自然界旋转的客观规律,并运用人体劲力旋转运动方式和太极阴阳运动原理,融合而成。 机械快速运动,用“旋转”运动方式产生离心力和向心力,可以达到消耗较少的能量,提高运动率。如子弹快速飞行,运用“旋转”的来福线使子弹旋转,大大增强子弹飞行中的稳定性与速度。 地球必须不断的“旋转”;人的生命、健康必需血液的循环流转;武术中柔化劲力的有效方法也运用“旋转”化发。由此可见,没有“旋转”,运动不能持续;没有“旋转”就没有“生命和健康”;没有“旋转”何谈“武术”! 《太极旋》中的“旋”是顺应球体360度弧线自然“旋转”的运动方式,让身体达到最佳健康状态,以致健康、长寿。 “旋转”是健康之源、劲力之母、运动之本。运用“旋转”方式可以提高物体运动的稳定性和运动速度;运用《太极旋》理论可以快速提高武术、健身、养生运动水平。 《太极旋》以旋为核心,太极阴阳为原理,丹田为中心,周身自然旋转,阴阳相济,内外相称,养气用功;以旋转、气功、易筋、太极、太空为主要运动原理。演练起来,犹如蛟龙,周身旋转,旋转折叠、皆达极限,旋中运功、功中运旋、旋中蕴拳。 一、旋理内含:精神贯于有形无形之中,运气灵通旋转,缓慢深长,内以养气,外以健身,蕴含击技因素,浑身是旋。 二、自然旋转:内气、外式,旋转自如、沿体缠绵、静运四方、气贯手指、犹如绞龙。 三、阴阳相济:柔中寓刚,刚中寓柔。 四、内外相称:内外动静平衡。 1、内三称:意与气称,气与劲称。即:意—气—劲,相称。相称:指平衡、相应、对称。 2、外三称:手与身称,身与足称。即:手—身—足,相称、协调一致。 第二节 运动基本内容和方式 《太极旋》是讲述人体意气劲力的阴阳虚实变化及人体旋转运动的著作。为便于理解学习,我们从理论上把它分解成“旋道”,“太极道”,“理论”三个基本内容来讲,各基本内容中包含几个部分。三个基本内容融入一体才为《太极旋》,否则为“体操”。 1、旋道内容:旋法、功法、套路、旋韵、旋劲。从运动学的外在角度讲,“旋道”主形,属宏观动态。 2、太极道内容:意气、阴阳、松柔、懂劲、化发;从运动学的内在角度讲,“太极道”主意,属微观动态。其实旋道与太极道,两者是内外融为一体同时进行的。 3、旋经理论:旋经、旋经论、阴阳学。主理,包含太极旋的基本运动原理。 一、旋道内容 旋道是人体劲力的旋转运动之道,即意气、阴阳、劲力旋纳运动。其中包含四个主要基本部分。以“十三种旋转方式”为旋法;以“十三基本功法”为主要运动基础,单练为功法(身划);套路为旋(基础旋套路与功夫旋套路);运用九劲(旋、吸、揽、堵、绞、断、甩、沉、弹),十三旋。 (一)旋法:十三种旋法(十三种旋转方式)。1、顺旋;2、逆旋;3、倒旋;4、内旋;5、外旋;6、前旋;7、后旋;8、左旋;9、右旋;10、上旋;11、下旋;12、折叠旋;13、交叉旋。 (二)功法:“十三基本功法”为“基础身划”,是整个太极旋运动的基础和灵魂,功中蕴含着十三种旋转运动方式和深厚的武术功底。特别是腰、腿、背、桩功及“九劲”得到锻炼。 “十三基本功法”即“十三字身划”(八、俯、带、擎、揽、倒、攀、飘、轮、盘、独、勒、浪)。 1、八(八字缠门);2、俯(俯仰乾坤);3、带(玉带缠腰);4、擎(擎天霹雳);5、揽(绞龙揽月);6、倒(倒天观光);7、攀(猿臂攀枝);8、飘(仙女飘纱);9、轮(风轮采水);10、盘(盘龙卧虎);11、独(独立寒秋);12、勒(悬崖勒马);13、浪(白浪推舟)。 (三)套路:十八式套路为“13基础旋套路”,九十九式套路为“99功夫旋套路”又名“长寿功套路”。套路主要是练气息,导引,旋纳,身法,协调。把“十三基本旋功法”连成套路,称为“十八式套路”。 把“四十一旋功法”全部连成套路,称为“99式套路”。其身型、身法、手型、手法、步型、步法,非常全面,旋中运功、功中运旋。 (四)旋劲:“九劲”中都蕴含着旋劲【旋劲(旋转);吸劲(吸引);揽劲(拿握);堵劲(堵塞);绞劲(绞割);断劲(斩断);甩劲(鞭捆);沉劲(沉压);弹劲(弹射)】旋劲乃太极旋“九劲”之本,其中蕴含着太极掤劲。 二、太极道内容 太极道是人体劲力的阴阳运动之道,即意气、阴阳、吐纳运动。其中包含五个基本部分。1、以“意气”导引、吐纳为运动先导;2、“阴阳”学为运动原理;3、“松柔”运动为服务基础;4、“懂劲”为劲感技术;5、“化发”为击技方法,即对立统一的太极武术健身养生之道。 (一)意气:为运动先导 太极旋运动采用腹式呼吸:在运动过程中,以意引气,即意导气,气导体。要求意、气、体,动作协调一致,导引、吐纳。气功和体育锻炼都是人类自我心身锻炼方法,具有健身作用。气功,尤其是动功,是一种特殊的体育锻炼。如果去掉对意念、呼吸的特殊要求,则与体育锻炼中的体操无异,只是动作柔和缓慢而已。 (二)阴阳:为运动原理 1、世界是物质性的整体,自然界的任何事物都包含阴阳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对立双方又相互统一。阴阳的对立统一运动,是自然界一切事物发生、发展、变化及消亡的根本原因。 2、内外相称,意—气—劲,相称;手—身—足,互为相称。他们之间相互对立制约、相互依存和相互转化,从而达到阴阳和谐、身体内外相称平衡。 (三)松柔:为运动服务基础 1、松是为了协调和服务太极旋运动体系。不是越松越好,松得太多了就变成懈,叫丢。松开不懈才能旋转自然。松得太多了懈了,就跟内气不相称,影响到运动核心,变换动作就不自然。松得不够,紧了不行,要恰到好处,从攻防到健身都是一致的。松下来才能够有力量,才能够蓄劲。松是周身内外之松,无丝毫死硬僵固之意,松而不散,松而不乱,松中有神,松中有联,松之击达,放长击远,松乃太极旋与太极拳运动的技术之魂。 2、柔是松的结果,先要放松才能达到柔,柔才能达到爆发力。爆发力之前要松柔,他们是一致性的。柔是在内力充盈下的柔,柔的目的是为了把肢体放松,为了使动作在旋转划弧的过程中,产生一个直接的瞬间可以变化的力点,或者是发力的动作称为发。要求先练松,由松入柔,才有刚。 (四)懂劲:为劲感技术。 1、懂劲由听劲渐悟而来,听劲即要准确地感觉判断对方来势,以作出自发的肢体反应。抬手起脚一般都有预兆,听劲是自发的肢体语言的微妙感觉,不只是用耳朵听。 2、懂劲是比听劲水平更高的功夫。是在实践中反复摹仿和琢磨体会而来,太极拳推手遵循此法。不是只听就能懂,要经过苦练实践才能得来。只有经过长时间琢磨、体悟,才能逐渐明白其中的道理。能不丢不顶,随人之动而伸缩进退,刚柔相济是懂劲功夫。 (五)化发:为运动攻防即化法和发法。 1、化法是按两人搭手及身体接触互相缠绕伸缩,作弧形运动,沾、粘、连、随,不丢不顶,无过不及,随屈就伸的原则,全身皮肤触觉和内体感觉的灵敏度,揣摩对方劲力的虚实、长短、速度和方向。选择沾粘点为支点,运用摩擦力的牵引作用,发挥引进落空、乘势借力、避实就虚,四两拨千斤的技巧牵动对方重心,使成我顺人背之势。 2、发法是发力方法(松、活、弹、抖),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脚而腰,须意气完整,全身整体肌肉群同时发力及运用整劲。要求发力时动作由极柔软,然后极坚刚。 掌握上述“意气”先导;“阴阳”原理;“松柔”基础;“懂劲”技术;“化发”攻防。把太极道与旋道融入一体就能更好地运用太极拳及其他武术运动。《太极拳论》所说:“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无过不及,随曲就伸。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虚灵顶劲,气沉丹田,不偏不倚,忽隐忽现。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人不知我,我独知人。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四两拨千斤。立如秤准,活似车轮,偏沉则随,双重则滞。运化自然,粘即是走,走即是粘,阳不离阴,阴不离阳;阴阳相济,舍己从人,从心所欲。”… 三、太极旋主要运动方式 《太极旋》中的“旋”主要运动方式是:顺、逆、倒、内、外、前、后、左、右、上、下、折叠、交叉,十三种旋转方式。 (一)顺旋:手的旋转,由大拇指向小指方向旋转。 (二)逆旋:手的旋转,由小指向大拇指方向旋转。 (三)倒旋:头顶朝地身体转动。 (四)内旋:手、脚、腿向身体的内侧转动。 (五)外旋:手、脚、腿向身体的外侧转动。 (六)前旋:上体俯身向前。 (七)后旋:上体仰身向后。 (八)左旋:身体向左转动。 (九)右旋:身体向右转动。 (十)上旋:头、上体、手、腿、向上摆动。 (十一)下旋:头、上体、手、腿、向下摆动。 (十二)折叠旋:两腿、两臂叠合扭动。 (十三)交叉旋:两腿、两手交叉扭动。 第三节 太极旋主要运动方法 《太极旋》的主要运动方法是:“十三基本旋功”,“十八式套路”;“四十一旋功”,“九十九式套路”和“九劲”。单练为功(旋功)、套路为旋(太极旋),竞技为用(旋太极)。 一、运动套路 (一)十八式套路:为“18基础旋套路”是“十三基本旋功法”的组合套路,是“太极旋”及健身武术运动的基础套路。如:写字行文先练“笔划”,太极旋运动健身先练“身划”。其身型、身法、步型、步法、手形、手法和腰功、腿功、背功、桩功、气功都得到规范锻炼。适合于全民健身、练功、习武,坚持锻炼必然内外兼修、常练一身功! (二)九十九式套路:为“99功夫旋套路” 是“41旋功法”的综合套路,分“小旋”和“大旋”套路。 1、“小旋”套路:为“养生旋套路”。身架较高,开合度适中,运动量比较小,松柔、圆和,轻松、舒适;导引、吐纳,养气、用功,老少皆宜,适合全民健身养生。 2、“大旋”套路:为“功夫旋套路”。身架较低,开合度较大,运动量相对较大,在“小旋”的基础上,功力全面、深厚,只适合于有一定体育、武术基础者深造强身锻炼。 太极旋运动,是健身养生及武术的必修运动课,适合全民健身。常练太极旋,不但能够练腰、腿、背、桩功,还有助于太极旋九劲的锻炼,“九劲”中包含太极拳“掤、捋、挤、按、采、挒、肘、靠”八种基本劲法。 二、十三基础旋 (一)八字旋 (二)俯仰旋 (三)玉带旋 (四)擎天旋 (五)绞龙旋 (六)倒天旋 (七)猿臂旋 (八)仙女旋 (九)风轮旋 (十)盘龙旋 (十一)独立旋 (十二)勒马旋 (十三)白浪旋 “太极旋”中的内气、外式融合贯通。通过 “十三基础旋”运动,使身体进行 “顺、逆、倒、内、外、前、后、左、右、上、下、折叠、交叉”旋转运动。让身体的每个关节、意、气、脉、筋、骨、肉都得到全面的锻炼。 三、竞技旋法 竞技旋法:运用太极阴阳原理,结合旋转运动方式,形成太极旋理论并指导“旋太极”竞技活动。在熟练掌握太极旋功及“九劲”的基础上进行“旋太极”中探、逼、滚、策、弹,五字要诀运用。 第四节 太极旋运动基本动作要求 一、太极旋运动基本姿势 (一)身型 完成运动动作成定势时躯干的姿势。身型以中正平衡为要,舒展大方为妙。要求含胸、拔背、松腰、沉胯或俯身等。 (二)身法 运动中身体的动态。身法以旋为刚,活为要,阴阳变化为妙。身法以腰为轴,腰、腹、胸、背各肌群协同体现。身法主要有伸缩、开合、闪展、俯仰、下仆、拧转、后翻等。 (三)手形 运动中手的形状。掌握手形对运用各种手法有重要作用,太极旋运动的手形简单以自然舒畅为主。基本手形有:掌、拳、勾。 1、掌:五手指自然分开伸展,在太极旋运动中主要运用掌法。(注:在武术中,根据拇指、四指位置与形状不同,掌可分为:瓦楞掌、荷叶掌、八字掌、蛇形掌、龙爪掌等多种。)用法,划圆行弧(在武术中,主要有撩、按、托、推、穿、插、拍、劈、砍等)。 2、拳:食指和中指、无名指和小指自然并拢,拇指放在中指和食指的上面,拳头稍内扣,拳峰朝前。从食指到小指的第一关节和第二关节成为一个平面,这个部位叫做指关节部位。指关节部位的中心在中指和食指之间为“拳峰”(在武术中,用来打击对方的要害)。 3、勾:小指、无名指、中指、食指自然靠拢;大拇指与食指、中指三指尖自然合拢(在武术中,勾手可用来勾拿对方肢体或关节和磕打其要害部位)。 (四)手法 运动中上肢的运动方法。基本手法是以旋转的掌法、拳法、肘法、勾法。手法均要求肩、肘、腕松活,并要做到路线圆活、劲力顺达、劲点切转、柔中寓刚,身催手引。 (五)步型 指完成运动动作时腿的姿势。主要的步型有弓步、马步、虚步、歇步、仆步、丁步。 1、弓步:是武术五大基本步型(五大步型:弓步、马步、虚步、歇步、仆步)之一。俗称弓箭步,用于桩功练习时,称为弓步桩。一腿向前方迈出一大步,约为脚长的四至五倍,同时膝关节弯曲,大腿近于水平,膝不过脚尖;另一腿挺膝伸直(曲中求直)。两脚全脚掌着地,上体正对前方。左腿在前为左弓步,右腿在前为右弓步。要求:前腿弓,后腿蹬;塌腰、沉髋;两脚左右相距约一脚。 2、马步:两脚开立,距离约为本人三脚之长,大腿屈膝,膝不过脚尖,平蹲、脚尖里扣、正对前方,含胸塌腰,落臀,身体重心落于两脚中间。 3、虚步:两脚平行开立,宽约脚长的三倍,屈膝半蹲,大腿接近水平,全脚掌着地。虚步应虚实分明,踏地落实之腿屈膝成半蹲,脚跟一般不离地,同时塌腰,落臀。前面虚腿,脚跟着地,脚尖自然上翘(或脚尖着地,脚跟自然上提)。身体重心完全落于后面腿上(或身体重心四六、三七开)。 4、歇步:两腿交叉靠拢全蹲,左脚全脚着地,脚尖外展,右脚前脚掌着地,膝部靠于前小腿外侧,左臀部接于右脚跟处。左腿在下为左歇步,右腿在下为右歇步。 5、仆步 :一脚向一侧伸出,两脚全脚掌着地,身体尽量下扑,同时,保持身体重心平稳。一腿全蹲,脚尖外展,腿平铺于身前,脚尖里扣,全蹲腿须和小腿靠紧,使臀部接近小腿,脚跟不得离地,髋部外侧下沉,使内侧向地面接近,同时含胸塌腰。 6、丁步:并步站立,两腿屈膝半蹲,一脚掌全部着地,支撑身体平衡;另一脚跟提起,脚面绷平,足尖虚点地面,落于支撑脚掌二分之一处;支撑腿大腿面与地面平行(或略高于水平);上体含胸立腰,收腹敛臀。左脚尖点地为“左丁步”。右脚尖点地为“右丁步”。 (六)步法 运动中下肢移动的方法。要求步法灵活、稳固,配合上肢和躯干协调运动。步法主要有:撤步、转步、侧步、盍步、扣步、撇步、磨步、碾步等。 (注:变动步型时,脚前掌虚离地面(或擦地)以脚跟为轴向外转动为磨转,脚跟虚离地面(或擦地)以脚前掌为轴向内转动为碾转。这两种转动,若以步法称之,则前为“磨步”,后为“碾步”;若以缠丝劲分之,则磨步为顺缠,碾步为逆缠。这两种步法,前脚转动时多为磨步,后脚转动时多为碾步。) 二、各部位姿势要求 (一)头:保持“虚领顶劲”,意念上悬,不歪斜摇摆,眼自然平视,嘴轻闭,舌抵上颚; (二)颈:自然竖直,转动灵活,不可紧张; (三)肩:松沉平正,不可上耸、前扣或后张; (四)肘:自然曲沉,防止僵直或上扬; (五)腕:下沉塌腕,劲力贯注; (六)胸:微含舒松,不能外挺或刻意内缩; (七)背:舒展伸拔,不要弓驼; (八)腰:向下松沉,旋转灵活,不可前弓或后挺; (九)脊:中正竖直,保持身型端正自然; (十)臀:向内微敛,不可外突,称为“溜臀”、“敛臀”; (十一)胯:松正含缩,使劲力贯注下肢,不可歪扭、前挺; (十二)腿:稳健扎实,弯曲合度,转旋轻灵,移动平稳,膝部松活自然,脚掌虚实分明。 三、基本动作要领 (一)旋转如龙 无论“顺、逆、倒、内、外、前、后、左、右、上、下、折叠、交叉”皆不离旋转。无处不是旋、处处运旋。天旋地转,旋中蕴旋,犹如蛟龙。 (二)虚领顶劲 虚领即以意达到,并非实用力。顶劲即神贯于顶,并非实用力顶。实顶则必硬,血气不能流通。以意达于顶,头额正直,则精神自能提起,而血气亦流畅。 (三)含胸拔背 含胸即胸要自然内含,便于气往下沉。忌胸挺出,胸挺出则气往上提,脚跟易浮,易被攻击。拔背即气贴于背,使脊骨似张弓。能含胸则能拔背,劲发于脊。 (四)松腰沉胯 动作主宰于腰,凡上下前后左右,虚实变化,皆由腰胯转动。腰松才能旋转灵活,腰似车轴活似车轮。松腰重心则下沉,下盘才稳固。胯不松沉则腰不灵,膝不活则足不轻。 (五)气沉丹田 丹田其位置在人体中部,若含胸松腰,使横膈膜下压,则气蓄于此,重心得中,精力聚集,道家谓之丹田。横膈膜下压,则肺部往下伸张,呼吸和顺,气血自然流畅于全体,大有裨益。 (六)尾闾中正 尾闾乃脊尾骨。含胸拔背,使横膈膜下压,自然气蓄丹田,尾闾中正上提,蓄气才结实。全身重量由左右腿移压,进行虚实转换,须尾闾中正上提。 (七)沉肩坠肘 沉肩即肩松开下沉。坠肘即肘往下垂。筋若悬直,则肩不能沉,两肩提起,则气亦随上,全身皆轻浮,而发出的力,仅为两臂之力,非内劲也。 (八)虚实转换 运动处处皆分阴阳虚实。如体重移入右腿,则右腿实左腿虚;体重移入左腿,则左腿实右腿虚。虚实分明,方能旋转轻灵,易于变换。腿若虚实不分,迈步重滞,易被人牵动一腿,全身倾倒。 (九)落足轻灵 落足如落叶,迈步如猫行。落足重则全身易震动,血脉偾张。且脑部受震动之刺激,脑神经不静,精神逐易散乱。落步重则动作易被人知觉,被人所制。 (十)用意甭力 用力则肌肉紧张,盖气血凝聚于其间,则此间气血不易流通。用意不用力,则全身松开,不用拙力,意到则气行,气行血活。气血流畅,逐能轻灵变化,旋转自如,气不外浮,血往内运,久习之,收敛入骨。骨髓充实,自得真正内劲。 (十一)上下相随 1、上欲动而下自随,下欲动而上自领。上下动而中部应,中部动而上下称。做到上下相随,方能达到一动无有不动。手动腰动足动,眼神随之动,故谓之上下相随。上是指手、肘、肩、胸、腹。下是指:髋、膝、踝、脚。如果上下能够相随,就能够以丹田为重心,内外相称,一动全动,节节贯穿。 2、以丹田为重心,内外相称。意动、气动、髋动、膝动、踝动、脚动、手动、周身无有不动。 (十二)内外相称 1、内三称:意与气称,气与劲称。即:意—气—劲,相称。相称:指平衡、相应、对称。 2、外三称:手与身称,身与足称。即:手—身—足,相称、协调一致。 (十三)连绵不断 断则息矣,且断续之际,劲不贯串,最易为人所乘。以意领气,气领形,形断意气不断,自然无懈可击。动作因肢体而动,不可能永远不断。神意却能弥此不足,形断意不断。在运动状态中,意若不断,形焉能断?意领形,意不断则形亦不断;形领意,则形断意亦会断。看似偶有断续,其流水不断,汹涌之势仍然甚于外形有动之时。 (十四)动中求静。 静中求动,惟身体静而后知血脉之动是否合度,思想之动是否合理。动中求静,随身体手足之动注其目光于一点,循环不已,使之无暇他顾,精神自然而静,静则不散不乱,常守其规。习惯成自然,若遇外悔之来,虽目不及见,身不及触,精神早已感觉,即能自救矣。 第五节 太极旋运动主要动作 (一)八字旋: 1、腰左右旋转; 2、双臂内外、上下旋转; 3、两手顺旋、逆旋。 (二)俯仰旋: 1、腰前、后倒旋转; 2、双臂前后、上下旋转; 3、两手顺旋、逆旋。 (三)玉带旋: 1、腰左右旋转; 2、两腿、两脚,内外、折叠旋转; 3、两腿交叉旋转; 4、两臂左右、折叠旋转; 5、两手顺旋、逆旋; 6、头颈左右旋转。 (四)擎天旋: 1、腰左右旋转; 2、两腿内外旋转; 3、两臂上下旋转; 4、两手顺逆旋转。 (五)绞龙旋: 1、腰左右、前后360度旋转; 2、头颈左右、前后360度旋转; 3、两腿内外、交叉、折叠旋转; 4、两臂内外、前后、左右、上下旋转; 5、两手顺逆旋转。 (六)倒天旋: 1、腰前、上、俯仰、倒旋转; 2、头颈前后旋转; 3、两臂前后、上下、左右旋转; 4、两手顺逆旋转。 (七)猿臂旋: 1、双臂内外、上下、左右旋转; 2、两手顺逆旋转。 (八)仙女旋: 1、腰左右旋转; 2、两腿内外旋转; 3、两臂内外、上下旋转; 4、两手顺逆旋转。 (九)风轮旋: 1、腰左右旋转; 2、两腿内外旋转; 3、两臂内外、上下360度旋转; 4、两手顺逆旋转。 (十)盘龙旋: 1、腰左右270度旋转; 2、两腿左右侧压旋转; 3、两臂内外,左右、折叠270度旋转; 4、两手顺逆旋转。 (十一)独立旋: 1、腰左右旋转; 2、头颈左右旋转; 3、两腿独立旋转; 4、两臂内外、左右转; 5、两手顺逆旋转。 (十二)勒马旋: 1、腰左右、前后360度旋转; 2、身体180度旋转; 3、头颈左右、前后360度旋转; 4、两腿内外、交叉、折叠旋转; 5、两臂折叠、内外、前后、左右、上下360度旋转; 6、两手顺逆旋转。 (十三)白浪旋: 1、腰左右90度旋转; 2、双臂360度旋转; 3、两腿内外旋转。 第六节 太极旋的呼吸方法 一、腹式深呼吸 腹式深呼吸:有腹式逆呼吸和腹式顺呼吸两种方法。因为太极旋运动要适应实战的需要,实战时的蓄劲必然是吸气小腹内收,发劲必然是呼气小腹外突。所以太极旋运动的呼吸方法,采用腹式逆呼吸运动。又因太极旋运动的动作,起伏转折、上下往返、幅度颇大,故太极旋运动的深呼吸时间比较长,气功效果比较好。 腹式深呼吸运动有逆式和顺式两种方法。他们都是“以意调息”的深呼吸运动。通过横膈膜(膈肌)的升降和胸廓的扩张和收缩及腹部肌肉的弧形松沉和旋转运动,向脐内“丹田”和脐后“命门”之间的神经丛作用,从而不断增强生命活力,促使内脏自我按摩和加速其血液循环,以致达到防治疾病的作用。 太极旋运动是“动中求静”,动作简洁舒畅,初练时应该先把姿势基本练正确,动作连贯。初练时最好先用自然呼吸,只须意识存想腹部就行了。待全套动作熟练以后,再配合腹式深呼吸。 “气功”是“静中求动”动作简单,方法比较容易掌握,初学时就可以讲究调息。气功的深呼吸与太极旋运动的深呼吸,在速度上还是有区别;气功的深呼吸,一次呼吸时间可长达一分钟,而太极旋运动的深呼吸要适应招势的要求,不宜那么慢。 太极旋运动在呼吸方法上要求“虚领顶劲”、“气沉丹田”。“虚领顶劲”是头顶百会穴微上领,领起周身精神振作,不能硬往上顶。“气沉丹田”是身法端正,腹实胸宽,用意识引导呼吸似乎有缓慢送入腹部脐下的感觉,要意气顺畅,不要刻意挤压,以意引气,以气运身,内气不动,外形寂然不动,内气一动,外形随气而动。 二、腹式逆呼吸 太极旋运动采用腹式逆呼吸。在运动过程中,以意引气,要求意、气、动作协调一致;意识动作使身体升起、展开或肢体升起、展开、回收时吸气,小腹内收。意识动作使身体降落、下弯或肢体下落、外伸发放、相合时呼气,小腹外突,即:吸气小腹内收;呼气小腹外突;蓄劲吸气,小腹内收;发劲呼气,小腹外突。起吸落呼,开吸合呼,收吸发呼的呼吸运动原则,太极旋运动适合腹式逆式呼吸方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