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三章 太极旋运动阴阳原理

 旋经运动 2022-05-24 发布于湖南

第三章 太极旋运动阴阳原理

第一节  阴阳概述

阴阳对立统一、相互转化、相反相成的辩证关系贯穿于一切事物之中,是人体生理和病理发生、发展、变化的根源和规律。

中国古代医学家借用阴阳五行学说来解释人体生理、病理的各种现象,以阴阳五行学说为医学理论基础;以自然界运动变化的现象和规律来探寻人体运动的规律和玄机(奥妙),从而阐明人体的机能活动、组织结构及其相互关系。

阴阳属于阴阳五行学说立论的基础。阴阳与五行属于形式与内容的关系。阴阳的内涵是通过金木水火土物象反映出来的,五行属于阴阳内容的存在形式。

一、何谓阴阳

  阴阳是一种定性的矛盾分类方法,任何事物均可以用阴阳来划分。(一)、凡是运动着的、外向的、上升的、刚性的、温热的、明亮的都属于阳;相对静止的、内向的、下降的、柔性的、寒冷的、晦暗的都属于阴。(二)、对人体具有推进、温煦、兴奋等作用的物质和功能统归于阳,对于人体具有凝聚、滋润、抑制等作用的物质和功能归于阴。阴阳是相互关联的一种事物或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

二、阴阳是相对的

阴阳的相对性指各种事物或现象的阴阳属性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一定条件下可相互转化。如:阳转化为阴,阴转化为阳,即阳变阴,阴变阳。

三、阴阳对立制约

阴阳的对立制约,古人称之为阴阳相反。

(一)阴阳属性都是对立的、矛盾的。如:上与下、水与火。在属性相对立的基础上,阴阳还存在着相互制约的特性。

(二)对立的阴阳双方相互制约,相互影响,表现为阴强则阳弱、阳盛则阴退的错综复杂的动态关系。

四、阴阳相成

(一)凡阴阳皆相互依存,即阴和阳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对方而单独存在。如:上为阳,下为阴;前为阳,后为阴。如果没有上、前,也就没有所谓的下、后。

(二)在相互依存的基础上,某些范畴的阴阳还体现出相互滋生、相互为用的特点。

第二节  阴阳的运动变化

一、阴阳正负、质量与方向

“正负”,指阴阳两者始终处于“正负”运动变化之中。“质量”指正、负的绝对值。如“负”意为逆方量;“正”意为顺方量,它们指的是质量与方向的变化,量大者强、量小者弱。以“正负”,来概括《太极旋》阴阳的运动变化,其基本形式包括:

(一)阴负阳正,表现为阴阳双方的顺逆方向和质量的你强我弱,这种形式主要是和阴阳的对立制约关系相联系的。在旋手运动中表现为“弹制缓”,“缓制弹”;

(二)阴阳皆正,阴阳皆负,表现为阴阳矛盾统一体的我强你也强,我弱你也弱。在旋手运动中表现为“弹制弹”,“缓制缓”。

二、阴阳平衡

(一)阴阳之间的正负运动,如果在一定范围、一定程度、一定限度、一定时间内进行,这种正负运动变化不显著,不易察觉,正负绝对值基本相等;正负运动在总体上仍旧呈现出相对的稳定,此时就称做“平衡”。

(二)太极旋是以旋为核心,阴阳为原理,周身自然旋转的运动,是一种圆活、均匀、协调、缓慢、舒畅、自然、内气外式融合贯通,阴阳正负绝对值基本相等的平衡运动,以致身体平衡、身心平衡、身理平衡。

三、阴阳相互转化

(一)阴阳的相互转化是在一定条件下,阴阳可向其对立面转化,由阳变阴、阴转阳,即 “正变负”、“负变正”。这主要指正负运动总的阴阳属性的改变。任何运动都存在阴阳两个方面,阴阳的孰主孰次即决定这一运动当时的主要特性。

(二)阴阳的转化一般都出现在事物运动变化的“物极”阶段,即“物极必反”。阴阳转化又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即“物极必反”,这里的“极”是指事物运动发展到了极限、顶点,这是促使转化的条件。

(三)太极旋运动是以旋为核心,太极阴阳为原理,丹田为中心,周身自然旋转、内外相称,上下相随,至旋转运动达极限时内气外式进行阴阳转化。动作由顺变逆、逆转顺,内外相称,上下相随

1、内外相称

1)内三称:意与气称,气与力称。即:意—气—力,相称。称:指对称、平衡、协调。

2)外三称:手与身称,身与足称。即:手—身—足,互为相称。

2、上下相随

上欲动而下自随之,下欲动而上自领之。上下动而中部应之,中部动而上下称之。做到上下相随,一动无有不动,相互转化

3运动达极限

    “顺、逆、倒、内、外、前、后、左、右、上、下、折叠、交叉”十三种旋转运动方式皆达极限。十三种旋转运动中的阴阳相互转化,都在动作达极限之后进行。

四、阴阳的相互作用

阴阳的相互作用是事物发生、发展和变化的根本原因。如:人体的运动,由大脑皮质神经细胞的兴奋与抑制的阴阳关系来调节,而动作的变化、协调、平衡则全由中枢神经系统来指挥。

(一)太极旋运动通过逆式呼气运动,养气用功、意守丹田,锻炼神经系统、提高感官功能。阴阳的对立制约、相互依存和相互转化,是阴阳之间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的具体形式。如:内外相称,意—气—力,相称;手—身—足,互为相称。他们之间相互对立制约、相互依存和相互转化,从而达到身体平衡。

(二)而阴阳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在阴阳双方不断的正负运动中实现的;若各种形式的阴阳正负运动处于一定限度、一定范围、一定时间之内“正负”绝对值基本相等时(和为零)动态基本平衡,整体就处于正常状态。反之,就处于异常状态,打破了平衡。

第三节  太极旋阴阳的基本内容

一、太极旋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一)阴阳的最初涵义是很朴素的,表示阳光的向背,向日为阳,背日为阴,后来引申为气候的寒暖,方位的上下、左右、前后、内外,运动状态的躁动和宁静等。中国古代的哲学家们体会到自然界中的一切现象都存在着相互对立而又相互作用的关系,用阴阳这个概念来解释自然界两种对立的物质势力,并认为阴阳的对立统一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认为阴阳的对立统一是宇宙的基本规律。

  (二)阴阳学说认为,世界是物质性的整体,自然界的任何事物都包含阴阳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对立双方相互统一。阴阳的对立统一运动,是自然界一切事物发生、发展、变化及消亡的根本原因。所以说,阴阳的矛盾、对立、统一运动规律是自然界一切事物运动变化固有的规律,世界本身就是阴阳二气对立统一运动的结果。

事物的阴阳属性,并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这种相对性,一方面表现为在一定的条件下,阴和阳之间可以发生相互转化,即阴可以转化为阳,阳也可以转化为阴。

二、太极旋的阴阳对立、阴阳统一、阴阳相成、阴阳转化

(一)阴阳对立:一切事物、现象都存在着相互对立的阴阳两个方面,如前与后、上与下、内与外、顺与逆、左与右、天与地、动与静、起与落等等,其中前为阳,后为阴;上为阳,下为阴;外为阳,内为阴;顺为阳,逆为阴;右为阳,左为阴;天为阳,地为阴;动为阳,静为阴,起为阳,落为阴。而对立的阴阳双方又是互相依存的,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而单独存在。如上为阳,下为阴,没有上也就没有下。

(二)阴阳统一:阴阳之间的对立制约、相辅相成、对立统一。阴阳之间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始终处于一种“正负”运动变化过程中的,阴阳在这种“正负”运动变化中达到动态的平衡。这种“正负”运动变化是绝对的,而动态平衡则是相对的。

(三)阴阳相成:阳依存于阴,阴依存于阳,每一方都以其相对的另一方的存在为自己存在的条件,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对方而单独存在。

(四)互相转化:阴、阳双方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即所谓物极必反。阴阳“正负”运动是阴阳转化的前提,而阴阳转化则是阴阳“正负”运动发展的结果。

第四节  太极旋运动的阴阳与平衡

一、《太极旋》阴阳的划分

(一)按方位分:前为阳,后为阴;上为阳,下为阴;外为阳,内为阴;顺为阳,逆为阴;右为阳,左为阴。在太极旋运动中,方位是随时变化的,如《太极旋》的运动原理是阴阳相济,周身旋转、内外相称。所以在运动中,动作随时会改变,各方位都要求对应相称、阴阳转化。

(二)按运动方式分:身体起为阳,落为阴;手、足各自对开为阳,相合为阴;四肢及身体向外发为阳,回收为阴。太极旋运动的阴阳随势、随时、随机而转化。

(三)按呼气分:呼为阳,吸为阴。太极旋运动采用腹式逆呼气,呼气时小腹外突;吸气时小腹内收。故外突为阳,内收为阴。

(四)按人体部位分:上部为阳,下部为阴;体表为阳,体内为阴。

(五)按背腹分:背部为阳,腹部为阴。

(六)按四肢分:四肢外侧为阳,内侧为阴;手足掌正面为阳,背面为阴。

(七)按筋骨皮肤分:筋骨在内故为阴,皮肤在外故为阳;

(八)按内脏分:六腑传化物而不藏为阳,五脏藏精气而不泻为阴;

(九)按五脏本身分:心、肺居于上焦故为阳,肝、脾、肾居于中焦故为阴。

二、阴阳失调则平衡破

  (一)阴阳失调,是指机体阴阳的平衡状态,由于某些因素的作用而遭到破坏,导致阴阳之间出现阴阳偏胜、阴阳偏衰、阴阳互损。

 由于阴与阳相互依存,阳存于阴,阴依存于阳,阴和阳是相互制约的,阳强则阴弱,阴强则阳弱。阴阳都以对立的存在为条件,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对方而单独存在,故阴亡,则阳必无所依附而浮越于外,阴亡之后可迅速导致亡阳,“阴阳离决,精气乃绝”,生命亦告终结。

(二)太极旋运动是以旋为核心,周身自然旋转,内外相称的运动,是气与式的完美结合。太极旋运动的阴阳转化,随势、随时、随机都保持对立统一,协调平衡状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