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杜拉提出的模仿理论最初被称为社会学习理论。由于这一理论关注信念、期望、记忆以及自我强化等认知因素在社会学习过程中的作用,后来又被称为社会认知理论。 1.社会认知理论 (1)交互决定观 交互决定观认为个体、环境和行为相互影响。行为和环境都是可以改变的,但谁也不是行为改变的决定因素。(2)学习与表现 班杜拉将新的学习与习得行为的表现区分开来。强调知识的获得(学习)与基于知识的可观察的表现(行为表现)是两种不同的过程。外在强化或学习者对即将出现的后果的高度相信会影响表现而不是学习。学习者是否把从观察中习得的行为表现出来,依赖于许多因素,如动机、兴趣、外在刺激、觉察到的需求、生理状况、社会压力以及社会竞争等。(3)参与性学习和替代性学习 ①参与性学习:通过实践并体验行动后果而进行的学习,实际上就是做中学。 替代性学习:通过观察别人而进行的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没有外显的行为。 2.观察学习理论 观察学习是指通过观察并模仿他人而进行的学习。观察学习经历四个过程。 (1) 注意过程:学习者注意并知觉榜样情境的各个方面。 (2)保持过程:学习者记住他们从榜样情境了解的行为,所观察的行为在记忆中以符号的形式表征,个体使用两种表征系统——表象和言语。个体储存他们所看到的感觉表象,并且使用言语编码记住这些信息。 (3)动作再现过程:学习者复制从榜样情境中所观察到的行为。个体将符号表征转换成适当的行为,个体必须: ①选择和组织反应要素;②在信息反馈的基础上精炼自己的反应,即自我观察和矫正反馈。(4)动机过程:学习者因表现所观察到的行为而受到激励。动机过程中存在3 种强化: ① 直接强化 ,指在模仿行为之后直接给出的强化,为学习者提供信息和诱因。 ② 替代强化 ,指观察者因看到榜样受强化而受到的强化。替代强化具有情绪唤起的 功能。 ③自我强化,依赖于社会传递的结果。社会向个体传递某一行为标准,当个体的行为表现符合甚至超过这一标准时,他就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自我奖励。首先让儿童观察成人榜样对一个充气娃娃拳打脚踢,然后把儿童带到一个放有充气娃娃的实验室中,让其自由活动。结果发现,儿童在实验室里对充气娃娃也会拳打脚踢。 4. 观察学习理论在教育中的应用 ①树立理想的榜样,让学生加以模仿,并对学生的模仿予以强化。②教师本身良好的情绪控制、倾听和交流习惯等为学生树立榜样,引导学生形成相同的品质。③教师对学习本身的热情,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使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获得内在的学习动力。 (2)监控学生习得行为的表现 ①对于学生的一些受到抑制的良好行为,教师需要利用去抑制效应。去抑制效应指个体看到榜样因做出自己原来抑制的行为而受到奖励时,加强这种反应的倾向。 ②对于学生的一-些不良行为,教师需要利用抑制效应。抑制效应是指个体由于看见榜样得到惩罚的结果而引起的反应倾向减弱。 ③给学生提供一些提示或者社会线索,利用社会促进效应,促进学生相同的行为。社会促进效应是指学习者通过观看榜样行为引发其行为库中已有的反应。 --23知识精讲P182-183
【单选】蕴涵“身教重于言教”思想的学习理论是( )(2007.33) A.社会学习理论 B.人本学习理论 C.认知学习理论 D.联结学习理论 点击空白处查看答案 【答案】A 【解析】社会学习理论主张探讨个人的认知、行为与环境因素及其交互作用对人类行为的影响,强调观察学习和榜样的作用,并且通过实验证明身教的效果大于言传。 【单选】在品德培养过程中,强调将“晓之以理”和“导之以行”相结合的学习理论是( )(2009.31) A.认知学习理论 B.人本学习理论 C.联结学习理论 D.社会学习理论 点击空白处查看答案 【答案】D 【解析】社会学习理论主张探讨个人的认知、行为与环境因素及其交互作用对人类行为的影响,强调观察学习和榜样的作用,并且通过实验证明身教的效果大于言传。 【单选】“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能够有效解释这一现象的学习理论是( )(2010.29) A.认知学习理论 B.社会学习理论 C.人本主义理论 D.建构主义理论 【答案】B 【解析】首先,要了解这句话的意思:当管理者自身端正,做出表率时,不用下命令,被管理者也就会跟着行动起来;相反,如果管理者自身不端正,而要求被管理者端正,那么纵然三令五申,被管理者也不会服从的。这种思想正是社会学习理论强调的榜样的作用。
【多选】在对学习含义的理解上,将学习分为“习得”和“表现”的心理学家有( )(2016.71) A.托尔曼 B.斯金纳 C.格斯里 D.班杜拉 点击空白处查看答案
【答案】AD 【解析】托尔曼通过潜伏学习实验证实白鼠在未获得强化物下依然有学习只是没有表现出来。班杜拉的学前儿童观察实验中也证明了学习到了但未必表现出来。格斯里认为学习的关键机制是临近或刺激与反应之间成对出现的时间非常靠近,学习和表现是一致的。斯金纳认为学习是强化的结果,学习和表现是一致的。因此本题选AD。 【多选】下列观念中,与“认知结构”含义基本相同的有( )(2014.71) A.赫尔巴特的“统觉团” B.托尔曼的“认知地图” C.布鲁纳的“学科结构” D.皮亚杰的“图式” 点击空白处查看答案 【答案】ABD 【解析】赫尔巴特提出了统觉与统觉团,他认为,学习表现为联想的过程,统觉团的概念体现了认知结构的含义。托尔曼的认知地图和皮亚杰的图式的概念也都体现了认知结构的含义。布鲁纳的学科基本结构说的是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基本的态度和方法,并非学习者主观的认知结构。 【多选】在对学习含义的理解上,将学习分为“习得”和“表现”的心理学家有( )(2016.71) A.托尔曼 B.斯金纳 C.格斯里 D.班杜拉 【解析】托尔曼通过潜伏学习实验证实白鼠在未获得强化物下依然有学习只是没有表现出来。班杜拉的学前儿童观察实验中也证明了学习到了但未必表现出来。格斯里认为学习的关键机制是临近或刺激与反应之间成对出现的时间非常靠近,学习和表现是一致的。斯金纳认为学习是强化的结果,学习和表现是一致的。因此本题选AD。 【简答题】简述斯金纳和班杜拉强化观的区别。(2021.78) 点击空白处查看答案 【答案要点】 (1)强化的分类不同: 斯金纳提出了操作性条件作用说,认为强化会提高一种行为发生的频率,可以通过在行为结束之后给与积极反馈(正强化)和撤销消极反馈(负强化)来完成,这属于直接强化。 而班杜拉提出了社会学习理论,区分了3种强化,除了直接强化外,还包括替代强化和自我强化。替代强化是通过对榜样进行强化来增强或提高学习者某种特定行为出现的概率。自我强化是行为达到自己设定的标准时,以自己能支配的报酬来增强、维持自己行为的而过程。 (2)强化的作用不同: 在斯金纳所的强化理论中,学习者必有先有行为反应,随后获得直接强化而完成学习。而班杜拉则认为直接强化的作用并不是增强行为,而是提供了信息和诱因。观察学习的学习者可以不必直接做出反应,也不需要亲自体验强化,而是通过观察他人在一定环境中的行为,并观察他人接受的强化就能完成学习。 (3)理论的侧重点不同: 斯金纳非常强调强化(直接强化)的作用,他认为,行为是由强化刺激控制的,行为不强化就会消退,强化一定要及时。而班杜拉尤其强调替代强化和自我强化的重要作用。这无疑强调了学习的认知性和学习者在学习中的主观能动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