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天,猴痘病毒的新闻经常刷屏,短短半个月,这个神秘的病毒开始席卷欧美等多个国家,很多人可能没听说过“猴痘病毒”。 猴痘到底是什么? 我们来看看这种比较罕见、公众对其了解甚少的疾病。 猴痘是由猴痘病毒所引起的,它与天花属于同一病毒家族,但严重程度要轻得多,专家们说其传染性很低。 它主要发生在中非和西非国家的边远地区,靠近热带雨林地带,可感染其他动物,偶尔可使人类受染,临床表现类似天花样,但病情较轻。 它主要有两种病毒株 -西非和中非。 英国最初发现的两名感染者到过尼日利亚,因此很可能感染的是西非病毒株,它通常比较温和,但仍有待证实。 英国第3例感染者是一名医护人员,他从其中一名病人身上感染了病毒。 最近四起病例 - 其中三例在伦敦、一例在英格兰东北部 -- 并没有已知相互联系,或是旅行史。他们似乎是在英国感染的。 英国健康安全署(UKHSA)说,任何担心自己有可能感染的人应该去看医生,但在看医生前应该提前跟诊所或医务所打招呼。 猴痘有哪些症状? 最初症状包括发烧、头疼、肿胀、背疼、肌肉酸痛和全身无力。 开始发烧后,就会出现皮疹,往往先从面部开始,然后蔓延到身体其他部分,最常见的是在手掌和足底。 皮疹可能会非常痒,在最终结痂脱落之前会发生不同变化和不同阶段。皮肤破损可能会导致疤痕。 感染会持续14到21天,通常会自行消失。 怎样传染? 猴痘可以通过与感染者密切接触而传染,病毒通过破损皮肤、呼吸道、或是眼、鼻或口腔进入人体。 猴痘之前并没有被描述为性传播感染,但它可以通过性行为传染。 《中国动物检疫》的《猴痘研究进展》一文指出,对1986~1988年发生在刚果的猴痘病例进行调查与统计分析,发现约72%的病例主要通过动物直接传染给人,且易患人群是未接种过天花疫苗的小孩。但在 1996~1997 年间的猴痘暴发案例中却发现,猴痘改变了对人类的传播途径,约78%的病例是通过人与人之间传播,使得那次暴发持续了一年多。 同时,它也可以通过接触受感染动物,比如,猴子、老鼠以及松鼠而传染,或是通过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物品,比如床单被褥以及衣物感染。 猴痘病毒有多危险? 猴痘的严重程度要取决于是否接种过疫苗和感染毒株。天花疫苗对猴痘有很高的交叉保护力,有效率达到85%,甚至超过了新冠疫苗对一些新冠毒株的有效率。 另外猴痘有两个不同的分支,西非分支的预后较好,病死率低于1%;而中非分支的致死率更高,成人的病死率要比儿童低得多。 大多数猴痘病例比较轻,有时有点像水痘,它属于一个包括天花病毒、在天花疫苗中采用的病毒和牛痘病毒的病毒组,需与与天花、水痘相鉴别,一般几周之内可以自行消失。 但猴痘有时会出现极其严重的症状,据报,在西非曾经造成死亡 。 爆发有多普遍? 该病毒最初是在一只人工圈养的猴子身上发现的,自从1970年以来,在非洲10个国家零星爆发。 2003年, 美国曾爆发了一次疫情,这是该病首次在非洲以外地区出现,患者因与土拔鼠(当地人称草原犬鼠)密切接触感染,土拔鼠则是从进口到美国的各种小型哺乳动物那里感染的,当时共有81例病例,但没有造成任何死亡。 2017 年, 尼日利亚经历了有记录以来的最大一次爆发,距离该国上一次确诊病例大约40年。当时,共有172例怀疑病例,75%的患者为男性,年龄在21-40岁之间。 感染后该如何治疗? 目前对猴痘没有所谓的「特效药」,主要是对症治疗,一些抗病毒药物在体外实验中有效,但是在临床应用上仍然证据不多(因为几十年来猴痘发病率一直非常低)。 那有什么预防的方法吗?一种预防治疗方法是接种天花疫苗,这是因为其潜伏期有1~2周,有一定的时间留给疫苗发挥效力,但1980年全球消灭天花后,全球范围内停止了天花疫苗接种,所以40至50岁以下的人可能更容易感染猴痘。 据文献报道,未接种天花疫苗人群猴痘风险增加5.2倍,从1980年后出生的人群在相同地区人猴痘发病增加了20倍,中国人80年出生之前的人应该有接种天花疫苗,所以风险小些。 不过CDC目前只对以已经接触过猴痘病毒(或者疑似密接者)接种天花疫苗,不需要普遍接种。 对于“猴痘病毒”公众应该担心吗? 英国专家说,英国并未处于全国疫情爆发的边缘,根据英格兰公众卫生署(PHE)的说法,它对公众的风险很低。 诺丁汉大学分子病毒学教授鲍尔说,“50名与最初感染猴痘患者接触后只有一人被感染这一事实表明,猴痘病毒的传染性有多差”。 他说,“认为我们正处于全国爆发边缘是不正确的”。 英格兰公众卫生署国家传染服务中心副主任尼克·芬补充说,“重要的是要强调猴痘不容易在人与人之间传播,它对公众总体风险很低”。 PHE正在跟进那些与患者有密切接触的人,为他们提供建议并在必要时对其进行追踪监视。 目前多国仍然在密切跟踪猴痘病毒的传播,WHO也召开会议进行了讨论,相信近期会有更多关于其流行病学、基因测序的结果出来,这将为我们的防控提供更加充分的证据。 最后强调一下,尊重自然,保护野生动物,避免和野生动物有过多的接触,只购买有合法来源的动物及动物制品。因为这些简单的措施,在某些时候可能会救我们一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