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路 ![]()
![]() 生命不是赶路,而是感受路。 长足于晨,踩着脚下,走过的逝去,把某种视觉存乎于心。 看青山幽幽,绿水呦呦;感时间游游,人也悠悠。 看,就是观。 观,又见。 拿到心里去掂量一番。 这是《心经》的第一个字,外物打印到意识,是万千世界给你的照应。 如此,路就不能赶,而要去悟,去感受。 ![]() ![]() 《西游记》,是一部赶路的戏。 唐僧师徒几人从东土出发,目标是西天去取经。 走啊,走啊,再走啊…… 遥远的了不得。 孙悟空一个跟头就可十万八千里,弄个神通一下子就可把唐僧搬到西天如来佛国,可怎么就不搬呢? 不是吴承恩想不到,也不是他的文字做不到。 那是了什么? 是路不能赶,那么快就到,而是必须感悟。 人生而为苦,苦的根源在于欲望,只有消灭欲望,才可能达到大彻大悟。 取经路上的九九八十一难,就是了感受,就是了悟。 悟空、悟净、悟能,关键在于了“悟”。 心(竖心旁)之感觉。 谁的心? “吾”,也就是自己。 若此推之,由生到死,路无论长短,人活得就是感悟。
![]() ![]() 我又想到了《红楼梦》和《水浒传》。 《红》咱就不说了,纯粹是人生的大感悟。 可《水浒传》这纯是一部“草莽英雄传”,何来的感悟路呀。我的看点(就是“观“)不在宋江、吴用和林冲上。 观的是鲁智深。 此和尚大字不认识一个,力大无穷,憨直若朴,一个禅杖除暴安良,可谓“英雄”。 我在五台山、开封大相国寺和梁山上,均拜祭过他遗留的传说和浩渺。 可到了杭州的六和寺,却对这个鲁达另眼相看。 水浒的最后,是人间散了的宴席,悲情无处不在,那一百单八将归宿千姿百态,下场都不太好。 只有鲁达是个例外。 《水浒传》写鲁智深在六和寺留下一篇颂子: 平生不修善果,只爱杀人放火。 忽地顿开金枷,这里扯断玉琐。 咦! 钱塘江上潮信来,今日方知我是我。 “潮信来”三个字,六和塔内小和尚见到钱塘潮,叫出了的三个字。 这让鲁达想起了剃度时师傅说的话“潮信来,我是我,涅槃时。” 就问小和尚:“什么是涅槃?” 小和尚给鲁达解释,就是坐化,灵魂离开肉体的意思。鲁达不懂,小和尚一时解释不清楚,急得用俗语说:“就是死了!” 鲁达听闻,就让小和尚提水沐浴,换上干净的袈裟,双手合十打坐,终而圆寂。 放下屠刀,立即成佛。 六合,途中的感知,大彻大悟,鲁智深成了水浒中得以善终的人物,而且成了佛。 ![]() ![]() 岁月,就是如此的春秋叠落。 有在无中,无又在有中。 赶路,是状态。 状态的皈依,则是了感受。 说给天下人,更说给自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