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次把卒中(中风)说明白|预防中风日

 张秀勇图书馆 2022-05-25 发布于山东

世界预防中风日

每年的5月25日为“世界预防中风日”。

中风又称卒中,卒中起病急、病死率高,是一类常见且高发的脑血管意外。

时间就是大脑,卒中要早发现、早预防、早治疗!

图片

什么是卒中?

为什么会突发卒中?

如何快速识别卒中?

等待急救的时候,我们还能做什么?

卒中怎么预防?


什么是卒中?

大脑就像身体的其他部分一样,需要从血液中获取氧气。当大脑的血液供应中断,脑细胞严重缺氧,损伤就发生了。随之而来出现的各种临床症状就叫卒中。

视频来源:译学馆,二次转载请至官网

卒中是急性脑血管疾病的统称,分为'缺血性卒中'和'出血性卒中',也就是大家常说的'脑梗死'和'脑出血'。

01
缺血性卒中

缺血性卒中主要是由血管内脂肪淤积所致。脂肪淤积容易形成血栓,阻塞血管,就像心梗 。这就是为什么卒中也常被称为脑梗。

图片


血栓可形成于颅内,也可来源于身体其他部位。颅外的血栓通常来自颈部,也可来自心脏。当出现心率不规则,即发生心房颤动(房颤)时,易产生血栓。

图片

02
出血性卒中

血管突然破裂出血导致的卒中,称为出血性卒中。血液从破裂的血管漏出到大脑内或者大脑周围。漏出的血液会导致脑组织水肿。病情严重的则需要手术治疗。

图片

03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有时,卒中的临床症状会在24小时内完全消失。我们称这种为小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

有些TIA的症状,仅持续数分钟。一旦怀疑是TIA,也应像完全发作的卒中一样,必须立即送医治疗。因为TIA是发生完全性卒中的高风险预警信号。


为什么会发生卒中?

罹患卒中的风险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加,年龄是不可干预的卒中危险因素。


在可干预的危险因素中
图片

高血压

图片

高血脂

图片

吸烟饮酒等不健康的生活方式

都是重要致病因素。

图片

图片

慢病发病率的增加以及长期以来不恰当的生活方式将卒中发生的年龄大大前移,使得中年人卒中的风险明显增加。

我国中年人群缺乏对疾病的足够重视,公众认知存在误区,认为卒中属于老年疾病。

卒中乃至高血压的筛查率都较低,很多患者直至发生偏瘫才知晓自己患有高血压。

其次,中年人群对于病期干预的依从性差,未按照治疗要求坚持用药,疾病管理不规范,使卒中风险增加。

再者,中年人群压力较大,长时间工作和精神压力会显著增加卒中风险。

此外,短时间内的大量饮酒和情绪波动也是卒中的短期诱发因素。

卒中的病因较明确,对于中年人的危险因素早期发现早期干预,可以达到很好的防治效果。

对于卒中早期发病的征象也需引起重视,短时间的无力、口齿不清可能是卒中先兆,必须及早就医,如急性溶栓等情况如能得到及时救治,能够在有效的时间窗内取得较好的疗效。


如何快速识别卒中?

有时卒中症状可能难以察觉,但更多情况下,卒中症状严重,可导致残疾。但如果治疗及时,这些症状是可以逆转的。这就是为什么一旦怀疑发生卒中,迅速就医极为重要。简单的口诀“中风120”。

“中风120”口诀

“1”代表“看到1张不对称的脸”;

“2”代表“查两只手臂是否有单侧无力”;

“0”代表“聆(零)听讲话是否清晰”。

图片

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症状?大脑控制着整个身体,所以卒中的症状遍布全身。具体出现什么症状,取决于脑组织受损的部位。

01
如果卒中发生在这里,就会出现嘴角歪斜

图片

02
发生在这里,表现为胳膊或腿脚无力

图片

03
发生在这里,则会出现说话困难

图片

还有很多其他症状,比如视觉改变、平衡丧失、意识模糊以及记忆缺失。

图片

特别提醒

大部分突发卒中患者早期可能并不会马上出现如“昏迷”等严重症状。

所以不少人出现了症状却自认为不严重,觉得“休息一会可能就好了”,结果错过了最佳救治时间!

图片

突发卒中,怎么办?

不论是脑出血还是脑梗死的患者,最短时间内送到医院无疑是最好的。

脑梗死的黄金急救时间是3小时。听起来似乎挺久,但去医院,拍片子等时间都会算在内,真正留给家人咨询、犹豫的时间其实并不多!

图片

怀疑卒中,果断拨打120!不浪费时间与他人商量(包括在医院工作的亲友)询问。在没明确诊断之前,询问谁也没用!到医院后,也必须相信眼前的医生做出的判断!

不建议用私家车运送病人去医院,一旦中途遇到堵车或病人病情突然加重,私家车里的家人是无法处理的。且一般家属很难分辨哪些是有卒中绿色通道的医院。

别拖!别拖!

千万别拖!

缓一缓,缓不好

即使症状很轻,可能只觉得说话稍有不清楚,或仅只是拿杯子的力量小些,还有一些症状可能几分钟就缓解了,这是医学上称为的“一过性缺血性发作”。

这个时候也千万不能放松警惕,若异常原因没有消除,短期内症状很可能复发,下一次的症状就可能会明显加重。因而也应尽早到医院检查。

图片

等待救护车期间不乱喂药物、食物、水,也不要用指尖放血等。

让患者平躺,头转向一侧(避免如发生呕吐导致窒息),清除口鼻内的异物保证患者呼吸通畅,等待救护车即可。


卒中怎么治?


怀疑脑梗死应该做哪些检查?
图片

头颅CT:确定是出血性梗死还是缺血性梗死;

图片

头颅MRI:确定脑梗死具体位置及面积大小;

图片

超声检查:查看动脉硬化及粥样斑块情况;

图片

心电图:查看是否存在心律失常等危险因素;

图片

CT血管成像或脑血管造影:头颈部血管是否存在闭塞或狭窄;

图片

相关实验室检验:及时发现危险因素。

出现脑梗死,医生可能采取什么治疗?

静脉溶栓治疗;

神经血管介入手术治疗(机械取栓治疗等);

药物治疗:抗栓、调脂、活血、改善侧支循环、营养神经;

控制血压、血糖、血脂、同型半胱氨酸等指标,健康宣教;


早期康复锻炼。


静脉溶栓治疗
如果在发病最初数小时就能被察觉,医生通常会给予“血栓爆破”药物来溶解血栓,简称“溶栓“。

脑梗死急性期采用强效血栓溶解药物进行治疗,发病4.5小时内可采用阿替普酶溶栓,发病4.5~6小时以内可采用尿激酶溶栓。

神经血管介入治疗
采用微创手术的形式,将取栓支架或抽吸导管送入脑血管把血栓“拉”出来或“抽”出来,或采用支架或球囊进行血管“再塑型”。

图片


出院≠痊愈

卒中即便出院了,治疗也远远没有结束,而后续的治疗往往都是为了预防卒中复发和卒中后痴呆的发生。

01
防止卒中复发

卒中的复发率非常高!!!

所以药不能停,继续吃药控制如三高等危险因素,防止二次卒中的发生!

02
防止卒中后痴呆

卒中后的患者有近八成会出现认知障碍。

像记忆力减退、注意力差、说话词汇匮乏等,其中3成可能发展为痴呆,最后可能连家人都不认识了!

家人需要多留意患者出院后的心理状态,发现异常及时就诊并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治疗和训练。

03
“卒中康复”很重要

卒中会导致残疾,但假以时日,大脑能慢慢地适应、调节,最终可部分甚至全部地恢复丧失的功能。

所以,“卒中康复”很重要。康复会是一个非常艰难的过程,患者和家属一定要有信心,医生、护士以及治疗师也会全心帮助每一个患者渡过困难。


说一千道一万

预防!最重要




卒中的预防可分为一级预防、二级预防和三级预防。

一级预防

主要是让未患卒中的人群避免卒中发病,做到防患未然。

二级预防

指的是让已经发生卒中的人群不再复发,做到“亡羊补牢”。

三级预防

是指让正在发生卒中的患者得到更好地治疗恢复,让患者“虎口脱险”。

临床实践经验显示,卒中是可以有效防控的!



四大元凶:严防死守


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房颤。

卒中的高危人群有哪些?

具备以上三种及三种以上危险因素者、既往有卒中史者、既往有短暂脑缺血发作者,是卒中的高危人群。


有危险因素就一定会患卒中吗?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了解一个概念:条件致病性。具有多重危险因素的患者,99.9%的时候是没有卒中的,甚至一辈子无缘(幸免)卒中。

划重点
具有高危因素≠卒中

易卒中状态:指患者发病前存在的一些促使卒中发作的条件, 从而形成卒中倾向的状态。其特点表现为血管的弥漫性激活,在此期间,患者可能会有更高卒中事件的风险。

常见的卒中前状态:①血栓前状态;易栓症;③各种因素(吸烟、饮酒、感染、失水、剧烈情绪波动、过度疲劳、气温骤降、高温等)引发机体内环境紊乱的状态。

触发因子:指促使血管环境发生急剧变动,引致卒中发作的因子。

常见触发因子:感染(呼吸道、尿道、水痘)、手术(心脏或者其他)、颈椎创伤、怀孕或者产后、吸毒(可卡因、海洛因)、昼夜波动、药物治疗不当、冬季、空气污染、精神压力大、愤怒、消极情绪以及姿势的突然改变。


进一步解释卒中预防的三个层次


①健康人群⇒不出现病因及高危因素,无患病基础;

②高危人群⇒干预病因及高危因素;

③易卒中状态控制触发因子(启动因子)。

最后再次强调

一定记住以下两点卒中原则

1、快速识别,迅速就医:时间就是大脑,及时、恰当的治疗可以尽可能地控制疾病不再发展,使脑损伤的程度降到最低程度,也能为后期的卒中康复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2、早期、持续、正确康复:大脑具有可塑性,早期、持续、正确的康复训练,将有助于更好的恢复患者部分甚至全部丧失的功能。


CMT心血管综合整理自中国卒中学会、漫画脑卒中、中山大学健康大讲堂、武汉市第一医院、京医通、人卫健康、协和医生说、医学信使、上海蓝十字脑科医院等

END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