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陈云同志是怎样做粮食工作的

 ldjsld 2022-05-25 发布于广西
                 暴走普拉斯 2022-05-25 10:34 发表于香港

以下文章来源于似董非懂 ,作者董先声

似董非懂 .

好像懂,又好像不懂。

图片

兰教授在《置身事内:中国政府与经济发展》里写过一段很有意思的话,她很喜欢两部电视剧,《大明王朝1566》和《走向共和》。

结果开场,大人物没有指点江山,也没空阴谋诡计,只是闷着头算账。大明王朝的阁老们在算国库的亏空和来年的预算,李鸿章和慈禧在为建海军和修园子互相哭穷。

图片

原来所有的政见冲突和人事谋略,都隐在这一两一两的账目之中。

对于年轻的中国,情况依旧如此,钱和粮,都是大问题。

70年前,基本国情是这样的。

建国后5年内,城镇人口增长43%,人口增长使得对粮食的需求大幅增加,而农村人口比较稳定,粮食产量也没有大幅上涨,再加上我们停止粮食进口,不法私商投机取巧,粮食赤字迫在眉睫。

粮食是国安之本,为了算好粮食账,我们1952年成立了粮食部,先算账,这一算,就发现我们1953年粮食赤字预计有40亿斤。

毛同志很重视,赶紧让财经委拿出意见,研究了半天,得出12个字,“问题很大,办法不多,难以为继”。

这个时候,负责财政经济工作的陈云同志从江西养病回来,接下历史重担,他说“我现在是挑着一担炸药,前面是黑色炸药,后面是黄色炸药。”

如果搞不到粮食,整个市场要波动;如果采取征购的方法,农民又可能反对。两个中间要选择一个,都是危险家伙。

图片

本着“先调研,后拍板”的路子,他先要求粮食部收集数据,形成分析报告。

这一统计,发现情况更加恶劣:原定93到94这一年要收购340亿斤粮食,可由于粮食大省东北受灾,原定计划不能按量上交,这340亿斤粮食基本没戏。但嘴张的却越来越大,原计划销售粮食480亿斤,可根据估算,实际还要再多87亿斤。

原定40亿的赤字,这一仔细算,变成100多亿。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粮食税不能随便增,市场上流通粮不能随意减,出口粮还要忙着赚外汇,军队和储备粮也是固定的,不给谁米也不合适啊。

况且,不管是勒紧裤腰带还是倾斜天平,都是治标不治本。

心急的陈同志拉着中财委的同志连着开了10天的会,敲定了8个方案,来到中国粮食会议上一口气提出来,让大家比较。

图片

一是又征又配。“农村征购,城市配给”,采取强硬手段,两头门都关上。好处是力度大,坏处是容易影响我们同广大农民的关系。

二是只配不征。“只在城市配给,农村不征购”,只关一头门。这样不会损伤到农民兄弟的积极性,但坏处是农民看到城市配给粮食,肯定会屯粮不买,导致政府无法收粮。

三是只征不配。日本人搞过,国民党也搞过,失败告终。

四是躺平。自由买自由卖,先乱一年,看看还能乱到什么程度。

五是抓大头,六靠动员,七做合同,八就各地区自己看着办。

大家比较来比较去,一致同意第一种,又征又配。这一定,就是几十年,也就是后来的“统购统销”。

统购统销,说白了就是借助政权的强制力,让农民把自己生产的粮食卖给国家,由国家负责统筹调配。

统购统销有几大特点:

一是农民全部上缴。农民的粮食要全部卖给国家,不留存粮,才能保证统一调配的强制力。

二是居民凭票购买。每个城镇家庭有一个粮本,凭着粮本买粮食。

三是强制执行。国家严格控制粮食市场,禁止自由买卖。

一年后,征粮增加近30%,一举稳定粮食局面,扭转粮食窘境。从此,粮食统购统销政策在中华大地实行了30多年。

图片
(计划收购 农村农民交公粮卖余粮)

图片
(计划供应 城镇居民凭证凭票买粮)

陈同志这一决策,没有照搬照抄现成方案,小心调研,大胆论证,最后下决心顶住压力,贯彻到底。

陈同志也解释过,“只有采用这种办法,才能保证我国人民生活日益增长的需要,才能制止投机活动,保证市场物价的稳定,才能使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得以顺利地进行。”

话是这么说,冒着这么大的风险,陈同志也有些忐忑,他在面对艰难抉择时,也说过几句掏心窝子的话“我这个人胆子小,有一点怕。我跟主席讲,我怕开除d籍,搞不好就搞翻了……如果这件事除了毛病,翻了车,比新税制翻车要厉害得多。”

最后,陈同志交出历史交接棒的时候,意有所指说了一句话“要把我们的党和国家领导好,最要紧的,是要使领导干部的思想方法搞对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