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990不用拿粮票也能买到粮

 Nauer的图书馆 2015-09-24
1990不用拿粮票
也能买到粮
当年的粮站现在都已多元化经营。(资料图片)

  1990年,经国务院授权、中国人民银行批准,上海证券交易所正式成立,这是改革开放以来大陆第一家证券交易所。这年,全国粮食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国务院决定从1990年秋粮收购开始,将合同定购改为国家定购,交售国家定购粮作为农民应尽义务,必须保证完成。会议强调,要积极稳妥地推进粮食流通体制的改革。

  ■新商报记者曹平 记者王博 摄

  “现在回想,粮食统购统销的时候有些事很有趣,也记忆犹新。那时粮票就是命根子,从上往下运送粮票的时候就跟现在银行运钞一样,当时还有武警看车。请朋友去饭店吃饭,首先兜里要有粮票,否则有多少钱你都吃不上饭。若去外地出差,首先要将地方粮票换成通用粮票,就跟现在出国要带美元一样,而且手续极其麻烦。1990年,是个特殊的年份,粮食统购统销的模式在这一年开始松动,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发生了转变。到1995年6月1日,粮食完全放开,我们行内的人都称那年为‘粮食大会战’。”原大连市第二粮油供应公司经理高兴成告诉记者。

  1粮站工作

  一度令人无限向往

  有句话叫“民以食为天”,当时的粮食是统销统购,市民要吃到粮食,只有凭借粮票或者粮证到粮站购买。这种特殊的经济体制赋予了粮站员工一种特殊而又至高的职业荣誉感。“我在粮油公司工作了20年,这种体会实在太深了。那时在粮站工作是绝对的铁饭碗,只要听说谁家有人在粮站工作,别人都会投来羡慕的目光。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粮站工作的小伙儿,找对象时,那是随便挑,职业的优越感太明显了。”高兴成告诉记者,“因为这一代人都经历了粮食短缺的年代,所以给人一种感觉,在粮站里工作就是守着吃不完的粮食,心里会感觉无比踏实。粮站里来的粮都是分等级的,通常是一、二、三等,所以粮站里只要一来优等粮了,家里有在粮站工作的人,就赶紧通知亲戚朋友,所以这份工作在当时可是让人羡慕不已。我做经理,有深刻体会,当时不少人挖窟窿倒洞地也要来粮站上班。”

  这种职业荣誉感随着经济体制改革而慢慢减退。到1990年,粮食统购统销已经慢慢松动,除了粮库的平价粮,已经有了议价粮,所谓的议价粮就是不用粮票,直接用钱可以买的,但是价格要高于平价粮40%左右,也就是说兜里有钱了,吃粮问题已经不会受到粮票控制。

  2那时岁月

  饭店请客

  兜里必须带足粮票

  1990年以前,粮票几乎就是命根子,甚至完全等同于钱币。由粮食局向下运送粮票的时候,用的车几乎与今天的运钞车没什么两样,而且还有武警护卫。粮票回收后,需要先涂一层颜料,防止二次使用,然后统一拉到造纸厂集中销毁,看守人员不到最后一张粮票被捣碎,是坚决不能离开的。

  “那时很有意思,请朋友去饭店吃饭,身上需要先带足粮票,因为菜可以用钱买,但是饭必须凭粮票。即使你再有钱,身上没有粮票,在饭店依然吃不到饭。当时还有一种关系,在现在看来已成为历史,那就是‘粮食关系’,比如你往外市调动工作,除了调动户口关系,还有粮食关系,这和户口是同样重要的。另外,当时的粮票有省内通用的,还有全国通用的。假如有事出差,需要先将省内粮票兑换成全国通用粮票,而且手续十分麻烦,兑换多少都是有规定的,并且需要单位盖章证明。我现在有时候跟孩子们说起那时候的事,就会比喻成现在出国要把人民币兑换成美元一样。”高兴成说。

  对于当时来说,粮票从某种意义上已经等同于钱币。有一些活跃的人,会用粮票在农贸市场换东西,当时最流行的就是粮票换鸡蛋。据高兴成回忆说,当时5斤粮票可换一斤鸡蛋。这种粮食统购统销的经济模式已经深入民心,所以1990年出现的松动让不少市民有些惶恐,很多人误以为粮食是不是要再次出现短缺。所以,1995年6月1日,取消粮票、粮食完全放开之前的5月24日,出现了粮食抢购潮。

  “我们那时称为‘粮食大会战’,所有粮油公司的员工几乎都要24小时上班工作,因为粮站还没开门,外面已经排起了长队,人们都想把所有的粮票都兑换成粮食。几乎什么时候粮站关门,队伍才会散开,第二天接着来排队。所以我们粮站的员工在正常下班后,就开始从农村调运粮食上来,第二天接着发放,这样24小时轮流作业。”

  “其实任何一个新政策的出现都难免要在市民心中产生一定的恐慌,所以当时的情况很能理解。慢慢地,粮食放开之后,各种小粮油店遍地开花,价格质量也是参差不齐,市民也慢慢适应了这种新的经济模式。市民手中留有的粮票,也慢慢成为了收藏爱好者的收藏品。我们粮油公司以前的一位员工,手中就收藏了上千张各个省市各种斤两的粮票。我手中也有一些,每次翻开来看时,仿佛时光一下子就回到了粮食统购统销的年代,那个身为粮站员工有至高职业荣誉感的年代。”高兴成说。

  3深度感慨

  粮食流通

  农民增收

  市场繁荣

  “现在回想起20年来的工作,经历和见证了中国粮食产业的大变革,深切感受到了它向前迈出的重大一步。”高兴成告诉记者,“其实统购统销在当时的国情下确实起了很大作用,最起码解决了10亿人的吃饭问题,保证了人人都有饭吃,这是很不容易的。但是改革开放后,我国在农村实行了包产到户,尤其到了1984年前后,我国的粮食产量提上去了,粮食供应已经不再是严重的问题。而统购统销作为当年为应对粮食短缺、购销矛盾突出问题的制度,由于没有激励机制的原因,农民种粮的积极性无法被充分激发出来,与之相关的农村和城市供给也就一直没有跟上去,所以取消统购统销政策已迫在眉睫。”

  1993年,国家以“放开价格、放开市场、放开经营”为内容的粮食改革,目的是要使粮食这一特殊物质流通商品化、经营市场化。到2000年,随着国内粮食生产的增加,中央和地方三级储备粮的充足及市场的平稳,收购执行政府指导价,彻底放开了销售, 农产品交易也进入大流通阶段。“今天,市民们可以在农贸市场自由挑选所需求的农产品,米、面、油,以及从天南海北运过来的海鲜、果蔬等等,早已不需要粮本、不需要指标,还可以讨价还价、货比三家;在农村,农民的经济作物有商贩上门收购,农产品交易不再是‘两不见钱’的僵化局面,农民通过农产品所得的收入也是逐年增长。”

  “我记得很清楚,当时粮油公司有三大件,秤、付油器和扫帚,所以我们的工作几乎就是购粮和销粮。后来粮食放开之后,粮油供应公司也慢慢退出历史舞台,我们不得不多元经营,比如经营副食品,经营酒店,甚至房地产,完全推向了市场化,这就是历史的脚步。”

  ★历史刻度:

  1990年

  ★烙印事件:

  粮食流通体制改革

  ★符号人物:高兴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