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吴潇【散文】购粮本忆事

 凉城文苑 2021-01-19
美       
           
           
           

文//吴潇
前几天整理旧物,看到了久违了的购粮本。购粮本是什么东西?大概40岁以下的中青年都不知道了,更遑论90后和00后了。购粮本是我国50年代中期实行粮食统购统销政策的产物。记得1955年前,都是私人粮商卖粮,如小召牌楼南边的空地上,就有私人粮油商贩摆出几只没有盖子的木箱,把口袋里装的白面、莜面、小米等分别倒进去,有些杂粮杂豆等就直接把口袋打开立在木箱旁。居民们买粮就拿个小布袋或端个搪磁盆,一次并不多买。卖粮的给你称了、装好,你付钱即走人,非常方便。1955年,国务院正式颁布《市镇粮食定量供应暂行办法》,国家在全国实行粮油统购统销制度,不再允许私人经营粮油买卖,统一由粮食管理部门下属的粮食供应站经营,并制定了具体的供应办法和详细的标准。《市民粮油供应证》即购粮本就应运而生,凡拥有城镇户籍的市民,每户一本,毎月凭粮本到指定的粮站去购买粮油。
我的这本购粮证是1992年9月2日新换发的,据说是最新的版本,大概也是最后的版本,因为第二年即1993年各地就陆续取消了购粮本,粮油敞开供应。实行了近40年的粮油统购统销政策彻底废除了,购粮本也不再使用了,许多人家也就都不再保存了。这个购粮本是红塑料皮封套,黄色的內芯。红塑料皮上有呼和浩特市居民粮油供应证呼和浩特市粮食局制三排烫金字。内芯外为硬皮,内为黄底绿纹软纸,横式,64k,64页。
扉页印有注意事项。第一页是户主姓名、发证日期、住址、指定粮站、本站编号等。第二页为粮食定量标准。为了让大家有个较清晰的了解,把分类分项列下:工人类按轻体力、重体力、特重体力三种各分三等共九级,每月定量从14·5公斤到27.5公斤,级差为1.5至2.5公斤;大中学生每月定量17公斤;初中一、二年级每月定量15公斤;公社干部每月定量15公斤;干部职工每月定量14公斤;居民从不满1岁到10岁以上分11级,每月定量从3.5公斤到13.5公斤,级差为0.5至1.5公斤。第三至第五页为人口、工种、粮油定量变更表。第六页至57页为每月购粮油品种、数量和金额豋记。58页至61页为历年累计结车转粮油豋记。62页至末页为市镇粮油供应有关手续制度和办理程序介绍。老版的购粮证上还印有毛主席语录,这个新版本没有。
别看就这么一个小红本本,它可是城镇居民的命根根呢!它比户口本还金贵呢,户口本丢失了,可以去派出所报案、申请补办,因为派出所有底簿,补办手续也不算复杂。关键在于户口本除去人口变更、住址迁移等外,平素并不常用。而购粮本则不同了,每次买粮都要用,一旦遗失,补办要有三个月的观察审核期,这三个月你全家吃什么?只能去找黑市买高价粮,否则你只能喝西北风去。和亲戚朋友借?他们家还月月接不上呢!因此家家户户都把购粮本放在隐秘处防止贼偷;出去买粮特别小心把购粮本看好,宁肯丢了钱也不能丢了本。因为虽然购粮本是实名登记的,但购粮时是只认证不认人,别人拿上你的证就能直接凭证买到粮食。所以一旦丢失,头等大事是跑到粮站去挂失。市民买粮必须持购粮本到指定粮站购买,不能跨粮站购买。粮站一般都设在单独的院落,以保证安全。一部分是办公室,有两三间房,开三个小窗口:一个是购粮登记处,顾客把本交进去,说明买几种粮各多少斤,工作人员登记;第二个窗口是缴款处,工作人员用算盘计算应付金额,顾客缴费。第三个窗口是办手续的,凡是变更人囗、定量或换领粮票等事项都在这个小窗口办理。另一部分是付粮处,有好几间房大,里面有好几个粮食垛,分白面垛、玉米面垛、小米垛等,另外还有装食用油的大油桶。前面是一溜无盖木箱,分别装各种粮食,上面有小磅秤和簸箕状的带梁大铁皮撮子,还有几个铁皮漏斗。顾客进去交证,工作人员按证用铁皮撮子分别称粮,你在漏斗口套好口袋,他把粮给你灌进去,领证完事走人。
中青年朋友看到这一定会吃惊地说:这么麻烦呀?!其实这还不算麻烦,麻烦还多着呢。购粮首先需要登记,登记须先排队。轮到你了,从小窗口把本递进去,告诉工作人员买什么粮各多少斤。如果你不到购粮的日子,人家啪的一声就把本扔出来了:原来绝大多数的人家粮食都不够吃,不到月底就没粮了,只好乞求探月即提前购买下月的粮食,可人家理也不理你:找主任去!你找主任如果碰巧在,就得求爷爷告奶奶地哀求主任开恩,特批你可以提前一天购买下月的粮食。过了半年六个月,再请求再审批,再提前一天,如此这般,许多人家都是提前几天甚至是十几天购买下月的粮食,并在购粮本首页上部注明"每月X日提前购买下月粮食"并盖章。如我家经过无数次的请求,经过十几次的逐次审批,最后定为是每月12号提前购买下月的粮食,真正的寅吃卯粮。如果你的粮本到日子了,工作人员就会转动他身边的那个圆柱状木头架,这个木头架分好几层,每层若干格,按街道和门牌号码间隔开来。他根据本上你的住址和名字,抽出你的粮食底卡,再在粮本和底卡上登记上你购买的品种和数量,最后在粮本上盖上粮站的小印章,然后推到收款人员那儿。其实最早是没有底卡的,但因为家家户户粮食不够吃,有不少人就开始动歪脑筋在粮本上做文章。比如这次买完粮余额7斤,他们就找颜色相近的钢笔在7前面加个3或4的,变成余额为37或47等。但这还不行,必须在品种和数量栏中用小刀刮涂等办法,减少同等的数量,再用伪造的粮站小印章蘸上印泥或红墨水加盖上去,以达到乱真的目的,套购粮食。据说有一年某粮站院里的墙上,突然贴出一张大白纸上用毛笔写的个人的检查,说自己由于受资产阶级思想的影响,个人主义膨胀,多次用涂改粮本的办法套购粮食。现已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决心悔过自新云云。落款是家庭住址和个人姓名及年月日。旁边还有粮站的处理意见,好像是扣回套购的同等数量的粮食,还停供半月还是一月的供应量。购粮的人都在观看和议论:这才是草驴换叫驴,图X了?!
这件事情之后不久,粮站推出一套新办法,即在购粮登记时,除了登记粮本外还要登记你的底卡,以之杜绝有人作弊。办法是好办法,但工作量增加了一倍多,耗时相应也增加了一倍多。至于顾客嘛,对不起,你就等着吧!登记完再排队等候缴款,轮到你时爬在小窗口前,工作人员先在一本二联单簿上按粮本的编号和登记的品种、数量在二联上填写,用算盘计算金额后填写在购粮本和二联单上,收费,撕下第一联夹在你的粮本里交给你,他留下底卡和第二联。其实先前并没有填写二联单一说,估计也是为了杜绝漏洞以及加強工作人员之间相互制约而采取的办法。这时你才能凭粮本和二联单取粮,称粮的工作人员先核对粮本和二联单豋记的品种、数量和金额是否一致,然后称粮、付粮,最后留下二联单、交还你粮本,你收拾好东西走人。买油也是这一套程序,不过人们多是粮油一起买,这里就不再赘述了。
这就是买一次粮的过程,复杂不?说完买粮油,再说换粮票。那年月你想在外面吃碗面或买个餢子,除了钱还得交粮票。光有钱没粮票,对不起,不卖给你。粮票不是发给你的,是需要拿粮本去换领的。具体办法是,拿上粮本在办手续的小窗口等候,工作人员根据你的要求和上级的规定,给予办理。粮票分全国粮票和地方粮票(在咱们这儿是内蒙粮票和呼市粮票两种),换全国粮票很难,需要有单位出据的证明:何人因何事出差、去往何地、预计出差时间等等。如果粮站有全国粮票的话,换取也较顺利,在粮本上扣除相应的数量,并按比例扣除相应的食油量(全国粮票含有食油)。地方粮票相对好换,一般不需要单位证明,但一次换取的数量有限制,也不扣除食油量。
再说说粮价。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供应的粮油价格不仅低廉而且稳定。记得富强粉(过年时有时每人供应1至3斤)每斤二毛六分,标准粉每斤一毛七分九厘,全麦面每斤一毛五分。莜面每斤一毛二分四厘。玉米面、小米每斤九分……有时可能某个品种的价格高了一星半点,那不是涨价而是等级不一样,比方一等小米和二等小米的价格稍有区别,但差别也只有几厘钱而已。呼市居民的粮油供应标准低不低?一位曾经在粮食系统工作过的马姓同志说过,和全国各省会城市相比,呼市粮油供应的定量标准还是比较高的,而且七十年代中后期每人每月还在标准定量的基础上增加一斤豆类;各品种中细粮的比例也是比较高的,一直没低于百分之四十。这体现了国家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照顾。以白面为例,一直占百分之四十,没有低于这个标准,而且春节和国庆(包括中秋节)还要每人增供3斤左右,有时还供应大米。食油有一段是每人每月4两,后来增加到半斤,而且春节和国庆还给每人增加1两到二两。那时谁家有人在粮食部门工作,肯定是引人羡慕的,他们家永远不会因为粮食不够吃而犯愁,也永远不会为整天吃玉米面窝头而摇头。
我们楼曾有一位租房户,退休前是某盟市下属一个县粮食局的粮食加工厂的负责人。据说他们县吃成品粮的人不多,厂子的规模很小,职工人数就十来八个,就那么两台机器加工白面、莜面、玉米面等。说起当年的生活,他那美滋滋的模样令人感到一定是脑满肠肥的。其实如果有个好朋友在粮站工作,也可以沾不少光的,起码能做到少吃点玉米面。七十年代末,一个朋友见我家天天王米面窝头,或是钢丝面(细粮给孩子们吃了哇),就对我说把粮本交给他,他有个朋友在粮站工作,让那个朋友给解决一袋白面哇。果不其然,三两天功夫把一袋50斤白面用自行车驮来了。打开粮本一看,在玉米面栏下写着50,也就是用粗粮指标买出来细粮。我至今也弄不明白,制定了那么多规章制度,有那么严密的内部监督制约机制,人家咋就能办成这种事。中国的粮食短缺问题随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土地承包责任制的落实而彻底解决了!现在各大超市和粮油经销店各个品种、各种包装的粮油任你挑任你选,想买什么买什么,想买多少买多少。再也不用圪夹几条面口袋、提溜个油瓶子去排队了。选好了往购物车里一放就OK了,你看看如今的人们买粮油多么方便!多么舒心!
别了,城市居民购粮本!

编审:谭绍义
           
         
           
作者:吴潇,男,汉族,祖籍山西汾阳,1946年出生在呼和浩特市旧城(即归化城),本科学历,主任编辑。中共党员。有小说、散文和新闻作品散见于报刊。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