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世界500强车企冠军,丰田的成功只是依靠“精益生产”吗?【标杆精益】

 DMAIC_WORKROOM 2022-05-25 发布于安徽

“车到山前必有路,有路必有丰田车”,这句广告语相信大家都耳熟能详,但“丰田”本身,大家可能了解的却不多。

丰田成立于1937年,是一家传统、系统结构机器复杂的汽车制造企业,在2021年《财富》杂志“世界五百强”榜单中排名第9,营收和利润在整个汽车行业均排名第一,净利率也是遥遥领先,是当之无愧的汽车行业之冠。

图片

 

丰田公司除了生产汽车之外,还有一项非常重要的“产品”——精益生产。

 

精益生产是对丰田生产方式的赞誉,也指具备丰田生产方式特征的生产组织、管理方式。

“精”即少而精,不投入多余的生产要素,只是在适当的时间生产必要数量的市场急需产品(或下道工序急需的产品);“益”即所有经营活动都要有益有效,具有经济性。

精益的目的是彻底消除无效劳动和浪费、最大限度地为企业谋取经济效益。通过精益生产,能够实现越来越少的投入获取越来越多的产出。

如此优秀的公司的生产组织、管理方式,自然引得学习者趋之若鹜,但想学精益生产的公司很多,真正能够转型成功的企业却凤毛麟角。

很多企业本着“拿来主义”的态度全盘照搬之后,不但没能提升生产绩效,反而造成企业的混乱。

学习精益生产,进行“精益转型”的失败,会影响公司管理层在公司的领导力,影响员工的士气,让企业又回到原来的轨道当中去。

那怎么才可以做好精益转型呢?

—1—

精益生产工具是APP

组织方式是操作系统

精益生产包括两部分:一是精益生产方式,二是支持这种生产方式的组织方式。

 

这种组织方式在呈现上是小批量,多频次的准时生产,实际上是以客户为核心的企业文化,充分尊重和认可人才及团队价值,持续改善,不断地挑战自我,不断地精益求精的一系列制度保障和共识。

如果把精益生产工具看成是APP,那么组织方式是后台的操作系统。用户只是下载APP还不行,还必须有后台的操作系统支持。

在精益转型的过程中,我们除了技术流程方面的引入,除了整体系统的建构,更要重视在这个过程中的组织推动。

亚特·伯恩在《精益转型管理实践》中,第一章就明确指出“精益是战略,由高层领导,对人进行转变。”精益转型首先必须要放到企业战略的高度,否则就沦为简单的工具。工具的应用也能带来工作效率的局部提升,但是那不是精益生产的真正内涵。“由高层领导,对人进行转变”,亚特·伯恩强调了在精益转型中组织和人的重要性。

李书玲在《组织设计》中讲到,每个企业家心中都要有三幅地图,战略地图,组织地图,员工心智地图。没有伴随着“管理体系发育”和“人员能力升级”的“组织地图”的演变,“战略规划”很难实现。无法转变为“员工心智地图”的组织地图只是一张图片,而毫无力量。

无论是人还是组织都有惯性。如果一个企业原来的生产是大规模生产方式,那么产品的堆积和库存,在员工看来是理所应当的,在企业这个组织中是默认合理的现状。如果企业要转型精益生产,那么就必须要改变员工的心智地图,让员工认识到且有能力去改变现状,同时要从组织上予以保障。

如果公司要做精益转型,确定了要做精益转型的战略,没有相应的组织推动,也没有去改变员工的心智地图,这样的改变肯定是徒劳的。

—2—

精益转型具体怎么做?

1、确定精益转型的战略前,要有组织的概况诊断。

对于大部人企业来说,做精益转型之前,企业都会对现有的生产方式做一个诊断,尤其是针对目前的问题做深刻而详细的描绘,这当然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不能忽略组织概况的诊断。

国内大部分生产企业,是由管理层负责制定规则、解决问题,一线员工只负责执行,不需要员工有太多的思考。福特汽车公司的创始人亨利·福特曾经抱怨说:“我明明只雇了一双手,怎么来了一个人。”这句话虽然是开玩笑,但也是这种思维的典型写照。

而在精益管理中,需要由一线员工自己发现问题、不断解决问题、不断改善流程。尤其在精益转型的过程中,需要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共同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因此在开展精益转型之前,我们需要对组织的形态有个判断,对未来推动过程中可能面临的问题做好准备,同时,也需要就组织问题和企业的最高决策人达成共识。

在精益转型的过程中,必然面临管理和组织方式的调整,如果最高决策人不认可这一点,那么在技术层面做再多的推动,也是事倍功半。

2、确定精益转型的组织架构,要做到权责明晰,新旧分开。

在组织设置中,权责明晰是基本的要求,要遵循目标任务体系。关于新旧分开是很多精益转型中忽略的问题。

对企业而言,他本身存在一个运行系统,企业中的每个人都是这个运行系统的一部分,每个人都身处于这个系统当中,自知或不自知地融入了企业运转的系统,这从某种程度上限制了人的思维方式和认知能力。在原有的系统中,很难长出新的系统。

 

在历史朝代的变更中,主导变革的都不是原有的官僚体系的受益者,而是偏离在这个体系之外的人。

在企业精益转型的过程中,既要保证原来系统的运行,同时也要有一个新的组织来推动系统的改善,可以称之为改善中心。精益转型成功之后,企业依然要保持运行系统和改善中心的独立。

企业的发展不是一劳永逸的,没有完美的组织架构,只有随着企业现状不断调整的组织架构,需要在发展的过程中保持动态的平衡,不断改善,消除浪费,这也是精益管理的核心思想。

3、日常推进工作中,时刻注意组织能力的打造。

组织能力是企业得以胜出的关键核心能力,就像每个人都有核心的能力。组织能力具有阶段性,是一个组织区别于其它组织的竞争力。

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独特的组织能力,比如海底捞的组织能力是差异化服务,海底捞所有的制度流程都围绕这个差异化服务来设置。

杨国安在《组织能力杨三角》中讲到,企业要想持续成功必须掌握两大关键成功因素:

  • 正确的战略以及合适的组织能力。

  • 企业持续成功=战略*组织能力。

不管企业原有的企业文化和组织方式是怎样的,真正实现精益管理的企业,组织能力必须包含持续改善,对人的尊重,自我更新学习。在转型推动中,企业要时刻注意打造组织能力。

比如对于“持续改善”这项组织能力,我们需要从三个维度来考虑。

首先:员工能力,员工会不会,员工是否有能力去做改善的事情,是否具备需要的知识、技能。

其次:员工思维模式,员工愿不愿意,很多精益转型的公司,由于员工对精益的误解,认为精益转型就是“裁员”,带着非常强的抵触情绪,这是精益转型的阻力。

再次:员工治理方式,我们的组织架构和信息沟通系统是否支持员工去做这样的改善。比如很多精益转型的企业,给员工定了任务,但是没有相应的资源,或者资源分配不合理,导致无法开展工作。

图片

在组织精益转型推动中,要时刻围绕组织能力来进行,我们需要思考如下的问题:

  • 需要怎么样的人才,必须具备什么能力和特质?
  • 是否有这样的人才?差距在哪里?
  • 如何引进、培养、保留、借用合适的人才和淘汰不合适的人才?
  • 什么是主观/员工需具备的思维模式和价值观?
  • 如何建立和落实这些思维模式和价值观?
  • 如何设计组织架构?
  • 如何建立沟通信息系统和渠道?
  • 业务流程是否合理?

—3—

总结

精益转型对企业而言是一个系统的搭建过程,不能一蹴而就,但是必须在短期内看到一些成果,才能团结心力走向未来。

对中国企业而言,目前是进行精益转型的大好时机,“天时、地利、人和”已经具备了前两者。

“天时”是趋势,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我们的艰苦奋斗取得了如今的成果,如何走向下一个四十年,精益转型是大势所趋。

“地利”是资源条件,过往几十年,我国缺少精益方面的知识书籍,缺少精益转型的专家,缺少相关经验,现在这些问题已经全部解决。

“人和”要靠企业的掌舵人能够认识到精益转型的重要性,团结公司的组织能量,作为战略去推动。

在精益转型中,要做到“战略依托,系统构建,组织保障,文化加持”,重视横向的价值流构建和纵向的组织推动,营造不断改善具备竞争力的企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