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961年毛主席送诗稿作品给一位女演员,亲自用手绢包好:不要让大家看见

 烛下青史 2022-05-25 发布于云南

1979年9月9日,是一个令国人悲痛的日子,一代伟人毛主席在这一天告别人世,从此他存在的方式就是永远活在人民的心中,毛主席的光辉永不熄灭。当天,所有人都流下了泪水,为毛主席的离世而悲泣。但是邢韵声的泪水里,比旁人多了一份说不清道不明的悲伤,她哭得撕心裂肺。

因为毛主席对于邢韵声来说,不仅仅是主席是领袖,更像是一位慈祥的父亲。邢韵声的双眼哭得红肿,泪水不断从指缝里流出来。邢韵声与毛主席到底有着怎样的交集?她为什么称毛主席为“父亲”?

夏季的庐山格外清凉

邢韵声第一次与毛主席面对面的讲话,是在1961年8月的庐山。八月正值炎热的酷暑,仿佛所有地方都被炙热的骄阳晒得疲累,但是此时的庐山却与众不同,茂密的绿林和常驻的雾霭让庐山显得格外幽静而凉爽。

也正是这份清凉与宁静,领导人才决定在此举行一场重要的会议,这场会议要解决的内容繁多,不仅要对自然灾害做一个评估,还要制定合理的国民经济计划。由于任务众多,压力很大,与会人员公安部长汪东兴特地邀请来了农垦文工团到庐山进行演出,为开完会议的领导人们增添些许欢乐和祥和的气氛。

中国人向来对万事万物的形态样貌有所研究,例如人们常说见字如人,字体的形状神态在某种程度上的确能够彰显出执笔人的性情,跳舞这件事也是如此。在那个年代,尤其流行具有文工团特色的舞蹈,人们穿着简洁而质朴,舞姿或柔美或铿锵,纯真而诚挚。

领导们结束了紧张而繁忙的会议之后,来到休息大厅观看文工团带来的精彩的表演,在工作人员的提议之下,领导们逐渐卸下了紧张的情绪,跟着文工团的演员们学起了舞步,扭动起来。由于参会的很多领导都是常年征战在战场上的将军,突然做起这么优雅而柔软的动作还真是不习惯,虽说也是踩在点上,但动作还是有些僵硬,当时的场景让人直呼有趣。

在舞会中相识的“父女”

其中,舞姿最细致入微的要数周总理,周总理的舞蹈舒缓而优美,就像他的为人一样谦和。刘少奇的舞步可谓是风度蹁跹,虽然表情严肃了些,可节奏十分精准。时不时地发出爽朗笑声的是朱德将军,他连自己的鞋带到底是什么时候开得都不知道。

此时,休息大厅的氛围逐渐变得轻松愉快,时不时地传出哈哈的笑声,欢快的音乐和明亮的灯火显得格外热闹。毛主席从书房走出来的时候已经是晚上十一点,虽然他没有主动与大伙打招呼,但是他的那双斯大林送的黑皮鞋一踏进屋子,大伙的目光就全都聚焦在了毛主席的身上。

在众人的邀请之下,毛主席也加入了跳舞的队伍中,毛主席的舞姿确如其人,每一个动作都准确地符合节奏的律动,散发着英姿与不凡的气质。毛主席与演员们跳完舞以后,径直走到一旁的座位上休息,毛主席虽然已经年过六旬,可依旧不减风姿。

毛主席在与旁人亲切的交谈时,忽然注意到不远处有一个姑娘在注视着他。毛主席示意这个姑娘到前面来,并耐心地询问她是否有什么事。这位姑娘说她叫邢韵声,出生于上海,是文工团的一名演员,之所以站在远处是因为太紧张,也太害羞,一时语塞,生怕打扰到主席。

主席看着面前的邢韵声,不由得愣住了,这个姑娘的音容笑貌,居然与自己的女儿娇娇有些相似。毛主席许久才回过神来,并耐心地给邢韵声讲起了女儿娇娇的故事。邢韵声从毛主席的话语和表情中看到了想念,她知道她的出现让毛主席想起了自己的孩子。

邢韵声立刻安慰毛主席,毛主席抬起头整理了一下情绪,告诉邢韵声不必过多担心,并一边说着无妨一边示意邢韵声去把烟盒拿来。可没等邢韵声把烟盒递给毛主席,就半路被护士长吴旭君拦截了下来,因为护士长担忧毛主席的身体,不允许他经常抽烟。

时光飞逝,情谊永恒

护士长吴旭君对邢韵声进行了训斥,怎么能让毛主席抽烟呢。邢韵声十分委屈尴尬,不知道该说些什么才好。毛主席见状,不得不承认是自己主动让邢韵声去拿烟的,邢韵声这才洗刷了“冤屈”。

毛主席在庐山一直住了将近一个月,纵使在凉快的天气也无法减轻毛主席的工作负担,每天都要处理各种事物,每天都要为接下来的工作制定方案。在此期间,为了让毛主席适当地放松的心情,护士长吴旭君经常带着邢韵声到毛主席的书房聊天交流。经过多天的相处,毛主席把邢韵声当做女儿一样,而邢韵声也觉得毛主席的一言一行很像一个慈祥的父亲。

一个月的时间,就这样匆匆地过去,有辛苦劳累,也有欢声笑语,更有温暖慈爱。邢韵声很珍惜这段来之不易的时光,在毛主席临别之际,邢韵声把一块手表送给了毛主席。而毛主席亦是十分不舍这位特殊的“女儿”,他亲笔写下了一首诗并包在了手绢里,亲自放到了邢韵声的布衣口袋里,还打趣的说别让大家看见,否则会引来羡慕和嫉妒。

毛主席返回北京以后,仍然对邢韵声十分挂念。邢韵声在对上大学一事有所困惑时,第一个想到的便是毛主席,毛主席在信中耐心地做以回复。一个月的时间,并不长,可这四个礼拜让毛主席和邢韵声彼此之间多了一份类似父女之间的牵挂和情谊。

参考资料:

《党史纵览》2005年第2期,作者:曹元明,原题:《毛泽东和他的“上海女儿”》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