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金刚经》阅后感

 感与想 2022-05-25 发布于陕西

自觉佛家的“空”是一切最上法门,若能事事如空,不生希望,不生寄托,不生恩业;亦不起执着、不起贪恋、不起虚妄。则在在处处便都实实在在,可惜与恨的是,或如诸类种种,世人遇见,尚且无可降伏其心,何况凡夫之人。

见性成佛,不定是需要剃发,受持读诵,信心受戒,一切缘灭乃至净尽,都可看视无所从来,亦无所去,于是,一切追寻,求索或至苦苦思维,亦可无所念起,以致无所心生念念忘怀,凡此种种,或是电露花水,或是刹那须臾,或如星火微光,悉是不可留恋之微尘,此微尘,细小不可见,别是蒙垢污秽之微尘。当知此处,心不可得,佛不可得,此二者先是不可求,不可念,乃至去求、去此念,方可行于其实。

《金刚经》所言甚是——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上下四方,古往今来,诸心当为此心,时时在在,常常皆得,如非不在,此心不得,而时时在在,为其甚难。于此,我在,心在,当时,此时,彼时,未来时,过去时,现在时。是时、时时注意,于不在处得其在时。诚然,得其在时非为得其在,非为可得。

心中所有相,皆是杂然,是以高下不等心所见,大千世界,所见诸相,乃至无所见之相,如目力不及,或是细微不可见之物,皆作无相观。所谓无相既是一相,众生无二相,望眼皆是,皆如,皆同。是相平等,无有差别,无有高下,乃至无有色、声、香、味、触、法。诸如此类,无繁杂,无多类,皆若如一。

不需记怀,不需思量,亦不应执着,若心有所住,则为非住,凡所有事,应当磨灭,不去记挂,不去住心,若心不住,即见如来。一切当然,皆前所定,先世罪业,是有果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