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对乞讨现象的一些想法

 感与想 2022-05-25 发布于陕西

对于当前的乞讨泛滥现象,只要去到了火车站或者商业街一去便知。就我有限的经验而言,当前的乞讨者的乞讨形式主要分为以下几种。

一,站在街边乞讨,主要表现出自己的悲惨,要么是现身可观的伤残,要么是文字说明,主要是取得人们的同情或者行人随意豁然的给予。

二,躺在一个距离街道较远,行人较少的角落中,面向人流,放置一个盆钵。然后着装脏乱,形容憔悴的躺在那里,一动不动的仿佛命不久矣。

三,在一些公园或者地铁上,以及人员不走动或者较少走动的地方,拦路诉说困境,希望给予钱财,通常让人行行好,并且表示感谢。

四,还有是一些幽静的地方或者人员静坐的地方,乞讨者过来通过提供一些小服务(递一张地图,一包纸等等),然后索要超过服务费的若干倍的费用。

对于乞讨的泛滥,并且有些人以此为发家致富的轻快法门。我以为原因最主要的分为市场经济和道德伦理。就是道德伦理的区域和间接性与金钱的无区域直接性之间的矛盾,这个矛盾导致了,欺骗式的乞讨长久存在。

在传统的经济环境里,人们的生意商业都有局限,人生活在固定的地区,所以这种亲情纽带式的经济,既包含了金钱的支付和流通,同时也是包涵了关系信用的支付和借贷。

因为人们世代相邻近,信用和金钱借贷,支付都具有固定和相续的性质,不会有人破坏道德诚实守信而去欺骗同情的乞讨,因为这种乞讨会毁坏信用伦理道德,导致几世代人的信用匮乏,而信用其实也是金钱的一种虚拟形式。所以很少有人或者不敢去冒这个风险的。

但是如今市场经济以后,地区的生活日益联系紧密,许多世俗的,亲近的道德关系,朴素的关系亲近的信用伦理越来与时代不相适应。因为一切东西在市场上只具有价格,不具有其他什么东西。所以频繁交换以及金钱的任意支付,摧毁了道德信用的地区,地域规范的制约。

因为金钱随处可以支付,而道德信用需要长期培养,所以很多人就在舍弃信用而追求金钱。比如有些乞讨者,穿上乞讨装,就是乞丐,向人索要,挣够了钱财,又去其他地方潇洒。就算一个地方的人识破了他的装扮,在这时他的道德信用就弱了,就不可能在这片地方待下去的了,但是金钱的无地域性和直接性,以及道德的与之相反的特性,会使他转战其他地方,重新开张,因为这片地方对于他来讲是陌生的,正好可以损毁信用,挣得金钱。

对于这种现象——市场经济下的乞讨问题,我想过科斯的理论。在经济学上,有一个科斯的人,提出——产权明晰(大意是政府界定产权,保护产权,接下来交给市场交易)。这是一个不错的方法,在经济学上的产权明晰可以解决市场失灵和消耗成本;同样社会事务中也可以“产权明晰”一些事情,界定它们的范围以及边界。

中国日渐建成小康社会,乞讨者作为低收入者,可以纳入社保范围内,享受福利待遇,当然谁是赤贫,谁是佯装,这就需要政府对乞讨者的财产拥有数量进行界定以及明晰了,以此可以隔开一批真正的贫困窘迫的人,那么接着在市面上走动的就是表演型的乞讨以及界定了的乞讨者(牌照或者身份证明)。这样做可以保护真正窘迫的人,使得表演型的乞讨不至于过分挤压真正乞讨者,同时也给民众一个正确的明晰的透明的乞讨者市场,不至于给予的浪费。

再之,乞讨是为了满足最低的生活指标即生存的满足,当一个乞讨者获得了其生存满足以后还有发展资料剩余,就是消费者(给予的群众)欺诈或者说是欺骗。可是想要轻易的界定谁是生存满足了,谁是没有满足的,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

但是有一个办法,可以消弭这种现象,就是给予乞讨者实物,主要集中于吃食上面,不要给予金钱,这样一来,就可以满乞讨者的生存满足,并且驱逐出去一些妄图乞讨致富的人员。虽然实物给予的方法比较幼稚,但是只要群体的合力,也是可以弥补政府和市场的不足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