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对沪教版教材的看法

 感与想 2022-05-25 发布于陕西

最近这一段时间,我有机会能够读一读上海的初高中语文课本,以及历史课本,好多文章都是自己以前在人教版里面看到过的,当然,也有许多课文于我是初见,通过整体的阅览以后,我有一些发现。

上海的语文教科书更青春活力,里面的文章很新也很贴近生活,比如对于初中的课本而言,上海的语文课本就很大胆的选取了宋词中的两篇情愫颇重的诗词,其一是苏轼的“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及“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等等,这在人教版里面是很难见到的,毕竟这些都是真性情,也是人的私欲私情,从这一方面而言,人教版的课本更为偏“公”,处处体现着对于故土与祖国的热爱。

当然毫不例外的是在上海课本与人教版课本中都选取了都德的《最后一课》,虽然这也是爱国情怀。

说起这篇文章,我是很有后悔的心态,十几年前的初中,我最不愿意看的文章就是这篇,一是乏味,二是我觉得烦腻。可就在前几天,我又重新的拿起了语文教材,也读了这篇文章,距离上一次看阅已是多年了,这一次我没有烦,也没有厌倦,我的心情是随之沉重,也有很多内愧的心理,可我最后也没有怪罪自己的早先时候,也没有觉得先前的忽略是错的。但现在,我可以说都德的这篇文章《最后一课》是很好的,这也是不迟的。

其实说到这里,我很认为,这篇文章放在初中是很不相宜的,尤其是放在初一,那个时候的孩子是懵懂的,对于事物的认知很感性,所以缺乏了对于都德的理解。要知道在都德的《最后一课》里面贯穿着两种情感,和一个重大的历史背景。这两种感情:一是都德对于自己母语——法语的热爱和追捧,都德认为法语是世界上最美妙,最精准的语言;二是都德对于自己国家的热爱,民族的热爱。

在这两种情感的背景中有一件历史就是德法战争中,法国战败,被迫割让马尔萨斯和洛林两处地方,而这间教室正处于割让的范围,面临着这最后一课,下一节课就要开始讲德语了,从此再也没有法语课了。所以都德才会在《最后一课》中说到,一个人只要掌握了自己本国的语言,哪怕是成为奴隶,那也掌握了打开这所监狱的钥匙。(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明白,最精确;又说,我们必须把它记在心里,永远别忘了它,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其实这篇课文的主题是很沉重的,但是都德的人物塑造的主人公是韩麦尔先生和“我”,韩麦尔先生在这个镇上服务于教学已经有四十年了,“我”整日吊儿郎当,在最后一课的时候,才突然体会到学习的珍贵,法语的美好,然而自己因为平时的贪玩,竟然连法语的音标也记住不全,所以羞愧,而知道这是最后一节法语课时候,韩麦尔先生教授这节课后就会离开这所城镇,而“我”将会在明日早晨永久的丢掉法语课本,法语音标,不得不由着新任的教师教授德语,这是很遗憾的事情。

如果从“我”的角度出发,那么这篇文章也算是规劝初中生要认真读书,但是都德的本意绝非如此狭隘。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