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作于乾隆三十九年,也是作者姚鼐回乡时候写下的。当时,姚鼐与朱孝纯同登泰山,时间在除夕前后。泰山上的积雪很厚,登上山巅后,姚鼐看到了风雪后的泰山景色,借着这样壮观的山中雪景,写出了这篇传世之作。古往今来,登泰山的人很多,泰山上的石刻文字与流传诗篇都可以佐证。姚鼐的《登泰山记》属于典型的安徽“桐城派”古文特色,既显得朴素,又气象很大。这几天不仅仅认真再次读了读,还动手抄录了一遍,大概也能感受到姚鼐的胸中所怀。姚鼐一生岁寿八十有三,属于长寿之人。前半生汲汲于功名,后半生就退居安徽,正好分成了两半。虽然个人志向对于人生抉择影响也大,但清代乾嘉时期的学风也促使他发生转向。泰山被称为“东岳”,孔子说过“登泰山而小天下。”唐代杜甫写过《望岳》,透露出青春壮怀的风骨。到了姚鼐笔下的泰山,可以是壮观雪景,也可以是作者正大气象的抒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