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粤港澳大湾区城市发展不平衡 打破要素流动壁垒则不存在产业空心化

 longhy2000 2022-05-25 发布于北京

  大公网7月19日讯(记者毛丽娟)国家层面牵头启动的《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发展规划》呼之欲出,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联手哈工大(深圳)经济管理学院举办“粤港澳大湾区的规划与前瞻”圆桌会。原深圳市副市长、哈工大(深圳)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唐杰认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存在空间发展差异仍然过大、产业结构水平亟待提升、粤港澳关系需要进一步深化三大不足。可构建“一核一轴一带五圈”的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空间结构,建设功能清晰分工的核、轴、带,发展多元化的城市分工体系。 

  唐杰提出构建“一核一轴一带五圈”的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空间结构,形成以港深为核心、以沿海为带、以珠江为轴的“T”字型空间结构 (记者毛丽娟摄 )

  大湾区内区域发展不平衡现象突出 

  空间发展差异仍然过大。粤港澳大湾区城市圈内经济发展水平差异仍然较大,各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协调情况仍然突出,人口和经济规模的空间结构仍需进一步优化。目前城市间经济发展水平差距缩小,但与国际上成功的沿海大都市群相比,城市人口与经济规模排位相同、产业结构多样化、城市功能有序分工等方面仍存在改善空间。 

  产业结构水平亟待提升。粤港澳大湾区产业结构与经济发展阶段的适应程度仍有待提高。粤港澳大湾区第三产业比重为60%,低于同等经济发展水平的平均值;核心竞争力不强,处于全球产业价值链中低端的产业比重高,先进制造业和创新型产业占比比较低。区域内部重复建设、同质过度竞争、产业重合程度较高现象突出。粤港澳大湾区的珠三角轴线城市带与湾区东西部沿海地区产业发展落差过大。 

  粤港澳关系需要进一步深化。港澳回归以来,粤港澳经济竞争力对比发生重大变化。湾区经济面临双重转型压力。港澳经济高收入结构矛盾突出,结构性失业增多、市场消费疲软、经济发展动力不足,转型路径仍不清晰;珠三角正在经历从中等收入向高收入转型的困扰。唐杰指出,进一步提升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合作水平,共同规划未来发展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凸显。他建议以更宽广的视野、更强的国家使命感、在更大的空间尺度上统筹规划,对破解粤港澳大湾区面对的双重转型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港深可打造数字产业集群及共建世界级金融中心 

  唐杰提出构建“一核一轴一带五圈”的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空间结构,他认为,应充分发挥要素集聚和空间集中效应,形成以港深为核心、以沿海为带、以珠江为轴的“T”字型空间结构、建设相互协调、共同发展的五大城市圈——湛茂阳城市圈、澳珠中江城市圈、港深莞惠城市圈、广佛肇城市圈和潮汕城市圈,构成“一核一轴一带五圈”的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空间布局。 

  他指,应该建设功能清晰分工的核、轴、带,发展多元化的城市分工体系。对于港深,可共建全球科技创新中心,打造数字产业集群、建设世界级金融中心;另外,推动粤港澳大湾区轴线全球高端制造集聚和产业创新,广州、珠海、佛山、惠州等9个城市可发挥比较优势,建设不同层次、不同领域的科技创新中心;第三,大湾区内可布局建设中小城市商贸中心、物资集散中心和先进制造中心。 

  深圳市发改委副主任丘健明认为,打破行政区域间的各种壁垒、进行体制机制创新、让要素充分流动起来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能否成功的关键。综合开发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郭万达分析,一旦粤港澳大湾区连成一体,要素可以自由流动的时候,就不存在哪个城市出现产业空心化的问题,制造业不在香港、不在深圳没关系,它在大湾区的其他城市,香港、深圳依然能够服务这些制造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