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浅谈庄子思想及其社会影响(全文)

 识海禅心 2022-05-25 发布于河北

摘要:本文以道教、玄学清谈之风、个体社会化、社会群体和社会管理为切入点,阐述了庄子及其思想对社会的影响。笔者通过介绍庄子思想及其影响,意欲以社会学的观点和理论去观察和解释中国社会思想史上这样一位奇特的人物,以及与他有关的各种社会现象;并且表明这样一个观点:思想是多元化的,社会应该要有足够的包容量去容纳不同的思想文化。

关键词:社会群体 文化丛 庄子思想 影响

一、庄子思想对社会文化的影响

中国古典文化博大精深,其中不乏名师大家对它的突出贡献与影响,庄子及其思想可说在5000多年的历史发展中占有一席之地。庄子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是宽广而深远的,笔者将从几个经典的文化丛去描绘。

(一)庄子思想与道教

笔者认为,庄子思想对道教的影响主要有:第一,为道教教义的构造提供理论支持;第二,为道教提供了一个现实的偶像模范,也就是他本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壮大了道教的实力。

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一种宗教,创始人是张道陵,距今已有1800余年的历史。它的教义与中华本土文化血肉相连,是中华土壤上开出的一朵别具风格的花,具有鲜明的中华民族特色。道教的最高追求就是“得道成仙,长生不老”。庄子的自由观思想与道教的最高追求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他在描述自己逍遥游的时候,其实就是为“成仙”之后的情景画了一个蓝图。道教推崇庄子为仅次于老子的“亚祖”,可见庄子思想对道教的影响之大。道教通往成仙道路的途径有二,一是清修,二是炼丹。清修自然要做到寡欲,这与庄子提倡的“寡欲以静人心”是一样的,既然庄子思想与道教在目标与达成目标的手段上都一拍即合,因此,前者对后者的巨大影响也不足为奇了。

(二)庄子思想与玄学清谈之风

笔者观察到,玄学清谈之风和庄子思想是模仿与被模仿的关系,是从个别到普遍的关系。

“玄学兴起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其思想核心是“道”,将经典范本《老子》、《庄子》、《周易》熔于一炉,表达对当时动乱不安的社会不满。”1总的来说,就是因为政治压迫上的原因,当时一些名人雅士不敢评论时事,就大家聚集到一块,“言及高远”,采取与当政者不合作的态度,肆意清谈,不求改变。玄学清谈之风到了阮籍、嵇康时,空前兴盛,出现了中国古代历史上美名远扬的“竹林七贤”,“他们常集于竹林之下,酣饮畅谈,避世无争,蔚然成为一种社会风气。”2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庄子思想与清谈之风的许多相似之处,在这里,“出世”态度已经从庄子传染到了其他很多人身上,从个别发展到了一个大群体。这绝不是偶然现象,而是在严酷的社会现实面前,一呼百应的一种趋势。

二、庄子思想对人的社会化的影响

“社会化,就是人在于社会互动的过程中,逐渐养成独特的个性和人格,通过社会文化的内化和知识的学习,逐渐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3庄子思想中有很多谈到个人修养的成分,这些成分对个人的影响是不可忽略的。首先是人格修养,庄子思想对人格的培养是通过个人极端地提升“超我”去进行的。庄子对人格修养的影响是:他创造了一个来自个人规范形成的“超我”。

根据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人格分为三个部分:本我、自我和超我。庄子的人格修养观里,主张“寡欲”、“无为”、“自然”,初看上去,好像庄子提倡放任“本我”,但往深一步想,“本我”是人的本能欲望,这与“寡欲”相矛盾。所以,笔者认为庄子对人格修养的观念其实是一种自我规范的“超我”,在这里,“超我”接受的规范不是来自社会,而是来自庄子本人。“寡欲”必然会压抑“本我”,但庄子又很排斥那种来自社会规范中形成的“超我”,所以,他自己创造了一个来个人规范形成的“超我”。庄子思想一旦以学术集团的形式出现,它就成为了一个有种重要影响力的社会主体。其作用在于,为志同道合者提供了一个精神的家园和逃避风浪的港湾。

三、庄子思想对社会群体形成的影响

庄子本人及其思想对社会群体形成的影响有很多可见的证据,特别是对中国知识分子的影响,可以说有解不开的情缘。中国知识分子派别繁多,然而,纵观古今,“归隐派”的身影一直伴随着历史的长河。

(一)知识分子的归隐情结

庄子是一位隐士,楚威王想重金请他出山做官,被他弃如草履;庄子及其思想是“归隐派”知识分子心灵安慰和尊严支撑,他为这些知识分子做了一个经典的“归隐”可行性榜样,这就是庄子及其思想的表率作用。

知识分子群体学识渊博,然而,当面临当朝腐败黑暗,社会动乱不安的境况,这个群体理所当然地沦为弱势群体,上不能保家卫国,下不足安身自保,在进退两难的境地,一群群的知识分子渴望“归隐”,到一个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过着与世无争的田园生活,这就是知识分子的归隐情结。就算是在相对稳定的社会朝代,知识分子也会有功成身退,遁归田园的想法,这种奇怪的传统好像有遗传性一般,蔓延在所有朝代。如果要做原因分析,笔者认为,至少有三个方面的因素在起作用。第一,残酷的政治形势或现实,使得知识分子被边缘化;第二,知识分子自身脆弱的心理特征;第三,具有强大影响力的人“归隐”做造成的示范性作用。庄子的存在就属于第三个因素。

(二)心理归属群体

庄子及其学术集团的存在和发展,在心理上影响着某类特定人群,成为这类人群的心理归属群体,也就是他们在心理上自觉认同并归属于其中的群体。

从人性的角度分析的话,人是群居物种,任何个体都是某一群体内的一个成员,这是归属群体需要产生的生物基础。历史总是有着惊人的相似,每个时期的知识分子或仕途中人都不可避免地面临相似的现实困境,虽然每个个体的出身和阶级不尽相同,但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生不逢时,对不人道的人世间充满了失望,当有一种共同的思想和情怀能够引起大家的共鸣时,很容易就成为众人的向往。庄子那种淡泊名利,宁静无为的人生态度有意无意间迎合了“隐士”们的口味和需要,这是归属群体产生的外在因素。“隐士”群体的成员们聚集在一起,或谈古论今,或尽情畅饮,在古代历史上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随着时间的推移、岁月的沉淀形成了特有的文化丛和群体心理特征。

四、庄子思想对社会管理的启示

在对社会管理策略方面,庄子是反主流的,是逆向的,是浪漫主义的,其和核心思想是:任其自然,无为而治。他反对一切人为的社会规范,他抨击圣人的仁义,他鄙视上层社会的价值追求,甚至对社会教育也深怀不满。

(一)给现实社会敲响警钟

庄子的逆向思维,他所提倡的社会管理方案,虽说在当时社会背景下无法实施,但他宛如一声响亮的警钟,让人们看到了社会规范那些不易觉察的弊端。

社会主流意识所推崇的以“仁”、“义”、“礼”、“智”、“信”为核心的社会规范,在很长一段历史里,曾让人觉得它是正确的、是完美的、是终极的。但是,庄子逆向而行,认为这恰恰是社会失序的根源。庄子尖锐的指出,仁义是强制人心的规范,不是人心的自然性。“社会尊崇的基本价值――富贵善寿,使民众挖空心思,用尽手段去追名逐利,它扰乱了人心,让人们劳苦一生,迷惑而又无所得,这无异于把枷锁往自己脖子上套,让身体往笼子里钻。”4笔者认为,人的欲望就宛如猛虎,易放难收,在物欲已经横流的社会,要做到寡欲是很难的,要民众自觉放弃对名利的追求,更是难上加难,然而,庄子看问题的思维和角度,对芸芸众生能起到一定的警醒作用。

(二)提供了社会管理的另一种可能

笔者以为,庄子所提倡的任其自然,无为而治的社会管理方案,在两种情况下或许成为可能:第一,民智未开的原始社会;第二,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高度发展的高等社会。

人们对权力、金钱、名誉和地位等稀缺资源的追求,是一种本能的冲动,要抹杀掉是不现实的。在人类刚刚脱离爬行动物的行列,直立行走成为人的远古时代,人只有吃喝和生育的生理欲望,当时的社会还没有出现管理者,自然是无为而治的,也许这就是和庄子的社会设想最接近的状态。庄子所生活的时代,是生产力还不够发展的封建社会,他看不到人类发展的美好前景。在人类社会发展的高级阶段,不排除会出现一个高度自由的文明,社会公共财富积累到极大丰富的程度,人们可以在社会中各取所需,社会管理者被淡化,这样一个社会,庄子的社会思想才有了实施的土壤。

五、结尾

庄子无疑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以为杰出的思想者,他的思想及言论,对整个民族的宗教、文化、社会都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尽管他的思想被认为是消极避世的,是乌托邦式的,但它无疑是多元文化中的一个重要构成。当后人翻开中华民族社会思想史的时候,看到的不仅仅是一个迎风而立的老者,更有世俗社会走过的沧桑。

参考文献:

[1][2][4]王处辉.中国社会思想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3]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注释:

1王处辉.中国社会思想史[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2王处辉.中国社会思想史[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3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4王处辉,中国社会思想史[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举报文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