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为大家介绍西安源浩华藏博物馆珍藏的贵霜时期秣菟罗造像。 ![]() 秣菟罗造像 贵霜时期 高55.7厘米 宽71.8厘米 西安源浩华藏博物馆藏 秣菟罗(mathurā,又译作“马土腊”、“马图拉”、“摩突罗”)以其著名的佛教艺术闻名于世。秣菟罗的雕刻传统悠久,在佛教兴起前已成为雕刻艺术匠师的重要聚集地,曾大量制作印度民间喜爱的代表丰饶幸福的药叉女神,至今可见公元前三世纪作品。秣菟罗位于印度新德里东南的朱木拿河岸,即印度中部地区,曾经是贵霜王国的三处都邸之一。这一带盛产橘红色砂岩,除雕刻佛像外还雕刻印度教和耆那教神像,如湿婆神。 下图为西安源浩华藏博物馆珍藏的一件秣菟罗造像。这尊秣菟罗造像高58厘米,宽35厘米,造像用红色的砂石雕刻成持维纳者湿婆形象。额头上方雕有恒河女神的小像。额间生出了第三只眼。耳饰两边各不相同,一边为男性耳饰(蛇盘曲而成的耳饰),一边为女性耳饰。颈戴项圈,两臂佩戴臂钏,身环粗重而华丽的项链。手持维纳,身骑神牛,呈安逸座。 ![]() 秣菟罗造像 贵霜时期 高58厘米 宽35厘米 西安源浩华藏博物馆藏 ![]() 持维纳者湿婆和摩希什瓦里 约公元750年至公元800年 砂石 持维纳者湿婆:高76.8厘米宽43.2厘米厚20.3厘米 费城艺术博物馆藏 下图为本馆珍藏的南北朝时期麻布彩绘菩萨幡挂。这两幅幡挂各宽30厘米,高160厘米,为早期麻布质地。其顶部分别有一三角形幡头,内有一神情庄严肃穆莲花座佛像。中间主体部分为印度药叉形象。绘制以线描为主,轮廓线以墨线勾出。面部上呈现高鼻、深眼、厚唇,面容丰腴圆满。双耳下垂,饰有大耳环,颈挂项链,下腰部也以配饰遮挡,臂腕戴钏,脚裸带有铃铛。两幅画像整体特征为南北朝时期在西域盛行的幡挂。造像主体带有浓郁的印度秣菟罗造像风格。 ![]() 南北朝 麻布彩绘菩萨幡挂 西安源浩华藏博物馆藏 ![]() 药叉女 贵霜时期 砂岩 高76厘米 宽26厘米 印度北方邦马图拉出土 马图拉博物馆藏 下图为西安源浩华藏博物馆珍藏的一件秣菟罗佛造像。这尊秣菟罗佛造像由砂岩雕刻而成,高31厘米,宽35厘米,展现的是礼敬菩提树的场景。获得菩提的觉者为佛陀,是佛教的礼拜对象。画面中以菩提树象征佛陀。佛造像中左边的修行者头戴头巾,颈戴项饰,袒右肩,僧服透薄贴体,右臂及腹部衣襞细密。其余四位修行者皆为光头,僧服透薄贴体,作礼拜状。 ![]() 秣菟罗佛造像 贵霜时期 高31厘米 宽35厘米 西安源浩华藏博物馆藏 古印度艺术造像的发展和演变过程经历了孔雀、贵霜、笈多三大艺术的高峰,佛教造像也实现了从无佛像到有佛像的伟大变革。贵霜时代正是这一变革的重要历史阶段:西北部的犍陀罗、中部的秣菟罗和南部的阿玛拉瓦蒂三地几近同时创制了佛陀形象,形成了早期三大造像艺术流派。 ![]() 印度佛教造像的三大起源点遗址分布图 秣菟罗佛造像的诞生,是依据土著达罗毗荼偶像和耆那教祖师像为原型在中印度独立起源的。在其发展过程中则与犍陀罗和阿玛拉瓦蒂流派的早期造像相互贯穿,相互联系。秣菟罗在结合了犍陀罗和阿玛拉瓦蒂的风格之后的秣菟罗新样式孕育了笈多艺术。 秣菟罗佛造像在演变过程中,由于文化的交流,艺术风格的相互影响,其风格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秣菟罗佛造像最初的佛陀像特征是:头后有圆形头光,头光边缘施连弧纹,头作螺髻,圆脸,右袒,左肩斜披半透明袈裟,右手施无畏印,显露肚脐。立佛赤脚,两腿之间蹲立狮子。坐佛左手握拳支撑于左膝之上,结跏趺坐,双足底向上,多为狮座。 晚期秣菟罗佛造像以迦腻色伽51年纪年佛像为代表,头后有圆形头光,圆脸,睁眼。身穿通肩袈裟,衣领下垂,呈倒三角形,衣领以下呈逐层重叠、均匀的U型衣纹,右手上举施无畏印,左手握衣角,形成长长的U形衣纹,衣纹不及早期细密,较为稀疏,显得厚实。佛结跏趺坐于方座之上,足为袈裟所遮盖。 ![]() 秣菟罗造像 贵霜时期 澳大利亚国家美术馆藏 ![]() 秣菟罗造像 贵霜时期 砂岩 高72厘米 印度北方邦马图拉卡特拉出土 马图拉博物馆藏 ![]() 秣菟罗造像 贵霜时期 砂岩 印度北方邦马图拉坎卡利蒂拉出土 勒克瑙博物馆藏 ![]() 秣菟罗造像 贵霜时期 砂岩 印度北方邦阿蓝车多罗出土 新德里国立博物馆藏 ![]() 秣菟罗造像 笈多时期 砂岩 印度北方邦出土 勒克瑙州立博物馆藏 ![]() 秣菟罗造像 笈多时期 砂岩 印度北方邦马图拉加马尔浦出土 马图拉博物馆藏 ![]() 秣菟罗造像 笈多时期 砂岩 高183厘米 印度北方邦马图拉加马尔浦出土 印度新德里总统府 ![]() 秣菟罗造像 笈多时期 砂岩 印度中央邦桑奇第1塔 ![]() 秣菟罗造像 笈多时期 砂岩 印度北方邦马图拉高温德那卡出土 马图拉博物馆藏 ![]() 秣菟罗造像 笈多时期 砂岩 印度北方邦马图拉 弗利尔博物馆藏 秣菟罗佛造像风格独特,造型优美,在古印度佛教造像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秣菟罗佛造像从贵霜样式向笈多样式的演进和向域外的传播,在佛教艺术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 秣菟罗造像演变传播图 笈多时代秣菟罗造像的佛像样式形成造像准则,对历代佛教造像影响极大。在北齐时代的曲阳和青州造像以及西藏造像等都能发现秣菟罗造像风格的影响。近年来在我国四川发现的诸如东汉延光四年佛像、四川彭山汉墓发现的摇钱树座佛像等,是在古印度区域外发现的最早佛教造像遗品,佛像呈现显著的秣菟罗风格。 ![]() 北齐 青州 佛造像 青州的秣菟罗风格造像中,作为秣菟罗风格的典型特征所在的线条,已不似印度本土那么整齐均匀。最明显的区别是:它没有将线条做成绳索状的装饰,而是在追求一种毛笔线条的质感,节奏感和弹性更强些,带有明显的中国工笔画的味道。 秣菟罗造像艺术历史悠久,影响深远。其造像做工精良,造型优美,对古印度造像艺术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西安源浩华藏博物馆珍藏的这些秣菟罗造像,对于研究早期秣菟罗造像艺术是十分难得的实物资料,具有重要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和很高的收藏价值。 文:黄蓉 图:臻品图片由黄蓉拍摄,其余来自网络 责任编辑:黄蓉 |
|
来自: 惠训书院 > 《I.1古印度佛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