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瞿弦和牵手张筠英:“较劲”一辈子,共同演绎“最浪漫的事”

 细品名人 2022-05-26 发布于北京

瞿弦和

喜欢听广播的朋友一定对瞿弦和不陌生,他是著名演员、主持人,退休前是中国煤矿文工团团长。

瞿弦和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小说连播》演播过《唐山大地震》《风流才女石评梅传》等作品,朗诵过各类作品千余篇,还为上百部译制片配过音。

瞿弦和的妻子名叫张筠英,是中央戏剧学院教授,还曾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讲过《北国草》《你为谁辩护》《圈套与花环》等长篇小说,深受听众喜爱。

这对艺术伉俪在校园里就相爱了,瞿弦和与妻子“较劲”一辈子,深爱一辈子,共同演绎红尘中“最浪漫的事”……

01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瞿弦和是一位侨民。

小时候的瞿弦和与父母和姐姐

瞿弦和1944年出生于印尼苏门答腊岛的楠榜,父亲名叫瞿良是浙江温州人,他早年投身革命,参加过“南昌起义”“广州起义”,后从事地下工作。

革命失败后,瞿良流亡海外。他先后在马来西亚、印尼、新加坡等国的华侨学校当老师。

瞿弦和的母亲姓张,是浙江嘉兴人,在国外跟着丈夫当体育老师。瞿弦和上面有个姐姐名叫瞿弦音。

1949年,瞿弦和正在新加坡读一年级,祖国解放了。瞿良和妻子激动不已,次年他们带着一双儿女投奔祖国的怀抱。

在中央领导关心下,最终一家人在北京定居,瞿良进入地安门中学教书。

张筠英《祖国的花朵》剧照

小时候的瞿弦和脸蛋鼓鼓的,头发微卷,非常可爱。课堂上,老师让他朗诵课文,瞿弦和声音洪亮,感情饱满,深得师生喜爱。

1955年,母亲带瞿弦和去看电影,那天演的是《祖国的花朵》。片中的“杨永丽”虽是一名后进生,但眼睛大大的,能歌善舞,活泼可爱,从此瞿弦和将她当成了偶像。

这年秋天,北京市少年宫成立艺术团,瞿弦和被分入戏剧组。

排练时,他发现舞蹈组有个小姑娘特别眼熟,可就是记不起她的名字。

瞿弦和向小朋友一打听才知道,那个小姑娘就是《祖国的花朵》中“杨永丽”的扮演者张筠英。能与偶像在一起排练,瞿弦和非常高兴。

张筠英与瞿弦和同龄,1944年出生于北京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早年留学日本攻读法律专业,母亲是经济学家。张筠英有3个哥哥1个姐姐,她是家里最小的孩子。

小时候的张筠英

张筠英活泼漂亮,基本功扎实,经常被老师当众表扬。瞿弦和将她当成榜样,暗地里与张筠英展开竞赛。

张筠英上初中后获得了北京市中学生银质奖章,瞿弦和羡慕不已。他知道,获得该奖非常难,要求连续3年学习和德育都得是优秀。

瞿弦和不甘落后,处处严格要求自己,在高中阶段,他终于也获得了中学生银质奖章,终于赶上了偶像,瞿弦和倍感欣慰。

张筠英中学读的是北京女十二中,瞿弦和在北京二中读书,两所学校是友好中学,平时经常有联欢。虽然瞿弦和心里喜欢张筠英,却从不敢主动搭话,生怕碰钉子。

02

那个年代流行一句口头禅,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1961年填报高考志愿时,瞿弦和与张筠英选的都是理科,报考中国科技大学。

由于两人都有文艺特长,结果瞿弦和与张筠英提前被中央戏剧学院录取。得知即将和心仪的女孩成为同学,瞿弦和兴奋不已。

瞿弦和与张筠英在排练节目

开学前夕,瞿弦和抑制不住内心激动,去找张筠英。对方家境富裕,住的是两进的四合院,他刚走上台阶,迎面遇上了张筠英的母亲。

对方问瞿弦和叫什么名字,以及来意,他一一做答,紧张得手心里全是汗。张母担心女儿受打扰,推说女儿不在家,瞿弦和只得悻悻离去。

在中戏,瞿弦和与张筠英成了同班同学,他们一起练功,一起排练,彼此互生好感。当时高校禁止谈恋爱,谁也不敢表现得过于亲昵。

大三时,老师安排张筠英与另一位男生排演小品《草原之夜》,小品表现一对青年男女久别重逢,关键还有一个拥抱动作。

瞿弦和心里憋得慌,主动要求演这个小品,老师当场没表态。结果那个男生表现不佳,老师换上了让瞿弦和。他非常珍惜这次机会,反复琢磨每一句台词,每一个动作。

瞿弦和与张筠英配合得非常完美,他们的《草原之夜》赢得全校师生的称赞。那一刻,瞿弦和与张筠英都被幸福包裹。

在农村的庙台上演出,左二为瞿弦和

1965年,两人双双大学毕业。张筠英因表现优秀,被留校任教。

瞿弦和是侨民,本来可以留在北京工作。然而他相应党的号召,到最艰苦的地方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他在分配志愿表上前三个填的都是“青海”,第四栏填的是“服从分配”。结果他被分配到青海省民族歌舞团当了一名演员。

离京前夕,瞿弦和找到张筠英表白了心迹,两人正式确定了恋爱关系。

在青海,瞿弦和不怕吃苦,骑着马去边远的牧区给当地百姓演出。星光下、雪地里他们跋涉到玉树、果洛等偏远地区。牧民们真诚的笑容,热情的掌声,让瞿弦和终生难忘。

瞿弦和与张筠英

排演间隙,他在四壁透风的帐篷里给北京的张筠英写信,诉说心中的思念,讲述演出的所见所闻。尽管远隔千里,两颗年轻的心从未远离。

然而就在1966年,瞿弦和意外接到张筠英一封带泪的绝交信。

03

原来特殊年代来临,张筠英的父亲早年留学日本,被打成了日本特务。张父不想遭受不白之冤,选择了自杀。

那帮人不依不饶,将张筠英的家被翻了个底朝天。为不连累男友,张筠英忍着心痛给瞿弦和写去了分手信。

女友遭遇重大不幸,瞿弦和心痛如割。他含泪给张筠英回信:这时与你分手,我就不是个男人,现在我只想和你结婚。

接到男友回信,张筠英泪如雨下。

瞿弦和与张筠英

不仅如此,瞿弦和还让姐姐去安慰张筠英。瞿母非常善良,她同情张筠英和母亲的遭遇,还把她们接到家里来,做好吃的,并用语言安抚母女俩。

男友及家人的所作所为,让张筠英感动不已,她越发认可了当初的选择。

1967年3月,瞿弦和从青海歌舞团开了单身证明,回到北京与张筠英举行了简朴婚礼。

婚后,夫妻俩开始了漫长的分居生活。张筠英曾去青海探亲,那里物资非常匮乏。商店里没有什么副食,只卖海带和蕨麻。丈夫因营养不良,面黄肌瘦,张筠英心疼不已。

回京后,丈夫成了她放不下的牵挂。那时北京每隔12天有一列开往青海的火车。于是每隔12天,张筠英就买一大袋蛋糕、鱼罐头、麻酱、咸鸭蛋等副食,托列车员捎给瞿弦和。

每次收到妻子的礼物,瞿弦和心里都是满满的温暖与感动。

瞿弦和夫妇与一双儿女

1968年,张筠英在北京诞下儿子瞿佳。当时瞿弦和正随队下基层演出。等他赶到北京时,儿子已经20多天了。

次年,张筠英又为瞿弦和诞下了女儿瞿维。成为一双儿女的父亲,瞿弦和心里满是喜悦。

在分居的日子里,瞿弦和体谅妻子的不易,自己却帮不上什么忙。每到结婚纪念日或妻子的生日,他就写一首情诗,寄给她。张筠英将此当成最宝贵的礼物,永久珍藏。

瞿弦和在青海工作了8年,1973年他终于调回北京,进入中国煤矿文工团工作。

丈夫回京当天,张筠英带着一双儿女早早来到火车站。瞿弦和走出站台,儿子一下子认出了他,张开小胳膊欢快地扑上去。

女儿却不认识父亲,拽着妈妈的衣襟躲到了身后。她眼里的惶恐与羞怯让瞿弦和心疼不已。

瞿弦和与妻子张筠英(左)

夫妻团聚后,瞿弦和与妻子做了分工,因为孩子对他比较生疏,瞿弦和负责孩子们的心灵成长,培养亲子关系。张筠英做好后勤保障,照顾全家的饮食起居。

04

多年的演出磨砺,让瞿弦和积累了丰富的表演经验,在朗诵时,他能精准掌控音色、音高与感情的搭配,气息的调解、词句的停顿都恰到好处。

瞿弦和提出了朗诵的三性:行动性、形象性、音乐性。他的朗诵就像一支感染性极强的交响乐,直抵人心。

为朗诵好诗歌《大堰河——我的母亲》,瞿弦和登门拜访这首诗的作者、著名诗人艾青。他详细了解艾青的身世、创作背景,精确理解这首诗的每一个字、词。

后来瞿弦和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朗诵了这首诗,深受全国听众好评。

诗人艾青说:我一听到瞿弦和朗诵这首诗,我就有一种想哭的冲动。

瞿弦和电影《最后八个人》剧照

1977年,瞿弦和在北京工人体育馆,当众朗诵著名诗人郭小川的代表作《团泊洼的秋天》。他语气迟缓,感情深沉,完美诠释了诗歌的内涵。

朗诵完毕,上万人起立鼓掌,观众的热情让瞿弦和热泪盈眶。

鉴于瞿弦和出众的业务能力及在艺术领域的影响力,1982年他被选举为单位话剧团团长,两年后升任中国煤矿文工团团长,成为全国文工团最年轻的团长。

张筠英不甘落后,紧跟丈夫事业步伐。除了完成中戏的教学任务,她还演话剧,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长篇小说连播》节目录制了《你为谁辩护》《北国草》《圈套与花环》等。

其中张筠英与瞿弦和一起播讲了报告文学《唐山大地震》、传记文学《风流才女石评梅传》等作品,夫妻俩配合默契,相得益彰。

瞿弦和与张筠英

80年代,瞿弦和、张筠英的声音通过电波,传遍祖国大地,亿万听众迷上了他们的声音。

1987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评选“全国十大演播家”,瞿弦和与张筠英双双入选。

另外向大家透露一个小秘密,老版《西游记》中“观音菩萨”的配音也是张筠英来完成的。

不仅如此,张筠英还独立执导译制片240余部(集),瞿弦和则为上百部译制片配过音。

1991年,中国广播协会授予瞿弦和、张筠英“优秀演播艺术家”称号。

瞿佳

在他们的教导影响下,一双儿女品学兼优。儿子瞿佳大学毕业后赴英国留学,学成归国后在北京从事金融工作。女儿瞿维去美国留学,后在国外工作定居。

05

瞿弦和在中国煤矿文工团担任团长30年,他以身作则,坚持带领演员下矿井演出。他对大家的要求是,我们要为最基层的煤矿工人演出,我们就要做“不拿风镐的采煤队”。

下到井下100多米慰问一线煤矿工人,有些演员害怕,瞿弦和就迈大步,走在最前面,给大家打气。

张筠英得知这些,悄悄问丈夫:那时你就一点不害怕吗?瞿弦和告诉妻子: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我要是心里打鼓,还怎么带队伍。

瞿弦和的人格魅力感染了一大批人,张光北、陈炜、张山、张涵予、靳东都是他的学生。

瞿弦和与妻子

2012年,瞿弦和退休了。他和老伴没有像普通退休老人一样靠天天遛鸟、下棋打发时间。

瞿弦和忙碌了大半生,根本停不下来。他和妻子仍然一起录音,一起参加社会活动。他们还共同撰写了两本播音专著。

瞿弦和非常要强,录音时别人要是夸奖了妻子,他就要做得更好,也赢得别人的认可。张筠英笑他太计较了。

瞿弦和笑着说:你才知道呀,上学时你拿了银质学生奖章,我就憋足了劲,要赶上你,我跟你较劲大半辈子了!

丈夫这样一说,张筠英也被逗笑了。

瞿弦和与张筠英携手走过了银婚、金婚,2022年3月,他们结婚55周年,又迎来了绿宝石婚。

瞿弦和与张筠英在电视台做节目

杨洪基、张光北、张凯丽、陈炜、张涵予等人亲临道贺。瞿弦和浪漫不改,送给妻子一件名贵的绿宝石吊坠。丈夫喜欢收藏,张筠英送给瞿弦和一套冬奥会邮票。

瞿弦和当众发表感言,说自己与老伴“较劲”一辈子,恩爱一辈子,要与老伴继续演绎红尘中最浪漫的事。张筠英沉浸在幸福中。

瞿弦和与张筠英青梅竹马,一直恩爱到白头,他们经历过磨难与考验,经历过风雨和艰辛。这对艺术伉俪的浓情,感动了所有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