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金匮悬解》消渴——白虎汤,五苓散,猪苓散

 谷山居士 2022-05-26 发布于上海

Image

淋五:淋家,不可发汗,发汗则必便血。

淋家土湿木郁,怒生风燥,汗之再亡血中温气,风木愈郁,疏泄失藏,必便血也。

1 淋病是为里虚内伤杂病,而非外感表证,无发汗之理,故不可发汗。

2 汗亡血中之温,木气下陷,风气愈盛,膀胱湿热则闭癃,风气强泄必便血。

消渴六:渴欲饮水,口干舌燥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渴欲饮水,口干舌燥者,金被火刑,热伤肺气,不能化生津液,泽脏腑而润口舌也。白虎加人参汤,知母、石膏,泻热而清金,参、甘、粳米,益气而培土,土旺金生,气充津化,解渴除烦之圣法也。

1 《伤寒》阳明六十五,若下后亡阴,渴欲饮水,口干舌燥者,宜白虎加人参汤,清金而泻热,益气而生津。409页

2 下后亡阴,是亡津液,胃肠之热燥,故口干舌燥,渴欲饮水。胃为足阳明,肠为手阳明,此下后亡津之燥渴,也是二阳之结,此为亡津内燥之渴,区别内伤亡血之渴。二阳结,谓之消,有亡津之渴,也有亡血之渴。二阳结则同,外感误治之渴,区别内伤亡血之渴。此是教辩别燥渴与消渴。

消渴七:渴欲饮水不止者,文蛤散主之。

渴欲饮水不止,水盛土湿,火升而刑肺也。文蛤散利水而泻湿,止渴而清烦也。

《伤寒》:意欲饮水,反不渴者,服文蛤散,若不差者,与五苓散。文蛤散证,即五苓散证之轻者。上燥下湿,故意欲饮水而反不渴,其渴欲饮水不止,实非真渴也。

1 本条湿盛火逆,火刑肺金,肺燥之渴。文蛤散,利水泻湿,以止渴也。

因湿而火升而作渴,湿渴区别于燥渴,湿渴者,渴不能饮,燥渴者,渴而能饮。

2 《伤寒》太阳四十三,意欲饮水,反不渴者,服文蛤散。374页。

消渴八: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方在“痰饮”。

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以有停水在内,两水莫容,是以吐出。五苓散,二苓、泽泻,利水而泻湿,白术、桂枝,燥土而疏木也。

1 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水逆者,水不下利,上逆而吐也。渴欲饮水,水入则吐,此为湿渴。此是外感,因有里湿,故见湿渴。

2 《伤寒》太阳四十—,五苓散证。五苓散,利尿泄湿,汗出表解渴也止。373页

消渴小便不利九: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宜利小便发汗,五苓散主之。方在“痰饮”。

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湿盛于下,火升而不降也。宜利小便以泻下焦之湿,发汗以泻上焦之湿。五苓散上下渗泻,使湿淫尽化汗溺而去,止湿盛发渴之神方也。(人参白虎证,是燥盛作渴,文蛤、五苓、猪苓证,是湿盛作渴)

1 脉浮,小便不利,水无泄路,此为湿盛,湿盛火逆,则见微热消渴,宜利小便发汗,以泻湿气。

2 《伤寒》太阳七十一,已是发汗之后。虽见脉浮,已无外感之事,此脉浮者,湿盛不泄,经气郁阻,不能外达也。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此是湿盛,火逆则热微上渴,湿盛木郁,则小便利,湿泻则渴与小便俱解。380页

3 人参白虎之燥渴,区别于五苓,文蛤,猪苓之湿渴。湿渴者,湿盛火升也。燥渴能饮,湿渴不能饮。

Image

消渴小便不利十: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猪苓汤主之。

湿盛于下,阳气郁格,故脉浮发热。湿旺木郁,风燥亡津,故渴欲饮水。木郁不能泄水,故小便不利。猪苓汤,二苓、滑、泽,利水而泻湿,阿胶滋木而清风也。

1 脉浮发热,小便不利,则知此为湿盛,渴欲饮水,此为湿渴;湿盛于下,阳气郁格,不能内交,故脉浮发热。猪苓汤,利尿而泄湿,滋木而清风。

2 此为《伤寒》阳明五十六,若下后阳败土湿,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宜猪苓汤。409页

按;此与消渴六是一条提纲,本卷分论者,是以燥渴而区别于湿渴。

附;吕东医案,女性尿道炎

高某,女,37岁,2020年4月,因尿频,尿急,尿痛伴小便带血,病发半天即来诊,刻下见证,病人口渴,小便5分钟一次,尿不净,淋漓痛涩,小便带血,舌淡苔薄白,脉弦,经脉诊合参,诊断为阳明病湿盛,给予猪苓汤加减治疗,1剂后血尿消失,3剂后诸症皆愈。此病西医诊断为尿道炎,笔者在临床经常使用此方,尤其是对久治不愈的尿道炎(反复输液而又发作者)有奇效,即可快速治愈,又不易复发。

论;湿盛木陷,则见脉弦,木陷生风,风燥亡津,故见口渴。木陷则疏泄,膀胱湿热,则热闭不通,木郁之疏泄与膀胱之热闭互搏,故见尿急,频数而痛涩。热闭不通,木郁强泄,则小便带血。膀胱湿热,故为现代论之炎症。本病病发半天即来就诊,3付即愈。余推测是不是患者饮食生冷寒凉,导致阳明之阳伤,太阴之湿盛,湿盛木郁,故见上渴下淋也。

Image

消渴小便不利十二:小便不利者,有水气,其人若渴,栝蒌瞿麦丸主之。

栝蒌根二两 薯蓣三两 瞿麦一两 茯苓三两 附子一枚,炮

上五味,末之,炼蜜和丸,梧子大,饮服二丸,日三服。不知,增至七八丸,以小便利,腹中温为知。

小便不利者,内有水气,在下郁其乙木。其人若渴,是寒湿格其君相之火,下寒格其上热,火逆不降,上烁肺津也。栝蒌瞿麦丸,瞿麦,附子,茯苓泻水而温肾寒,栝蒌薯蓣,敛火而润肺燥。

此与肾气丸证,皆上有燥热,下有湿寒,彼则小便反多,此则小便不利。缘彼无水气,则上燥偏多,此有水气,则下湿偏盛。燥多则风木上达而善泄,湿多则风木下郁而不能泄也。(小便不利,水无泄路,故有水气)

1 小便不利,其人若渴,下寒格其上阳,相火不降,故上热下寒,上下之机缄,总在乎厥阴,附子温下寒,茯苓升肝脾,栝蒌降肺胃。

论;本条用附子却不虑膀胱之热,此小便不利,不是膀胱湿热,此为水气,湿寒之盛,郁其乙木不能疏泄。

3 栝蒌即瓜蒌,瓜蒌根即天花粉。本方以天花粉与附子配伍。中医理法配伍,总以仲景为准,放心大胆用之。后世医家有言天花粉与附子相反相畏,此先师之方也,余大胆试用,未见任何异常,知此为后医庸论,定是用附子不当,或辩证有误,出现误治,冤枉瓜蒌附子,出此庸论也。又有言附子反半夏,李可老中医,经常用此二药配伍,余也仿之,无毒无害,未见任何异常。不懂医理药性,反言相反,此实为庸论而误后学者,后学信之,畏不敢用,此方废矣。对错不分,何谈中医治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