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未知生,焉知死

 弘德新国学 2022-05-26 发布于河北

《国学100秒》陪伴您第108天

一次,孔子的弟子子路问孔子:如何事奉鬼神?孔子说:“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子路不甘心,又问:那什么是死?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

孔子为什么这样说?

因为鬼神是不是存在,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这“看法”说白了是一种信仰:信者恒信,不信者恒不信。让不信的人信和让信的人不信一样困难。就算相信鬼神存在的人,对于鬼神什么样,同样各出己见。

在重人事的孔子看来,这些都是茫然难明的,所以语之无益,必须远之

不过,孔子对鬼神也不是完全漠然视之。孔子重“礼”,而“礼”相当一部分内容是祭祀。孔子甚至说,祭神如神在。

为什么会这样?

《论语》里还有一句话,叫慎终追远,民德归厚慎终,就是慎重对待死亡,就是丧要尽礼;追远,就是祭祀祖先,就是祭要尽诚。也就是说,孔子重视丧、祭,目的还是在于“生”、在于人事——民德归厚

当然,还可以换个角度说。

普通人的情感是好生恶死,道家甚至专门有仙学,追求长生不死(这种追求对中医和养生的贡献暂且不谈)。但是,如果真能长生不死,未必是好事。

方清平在他的单口相声里说,没有了,也就不能有“生”。要不,人多挤的没地儿住。两口子一块生活了两万年,情话说了几亿次,又不能生孩子,太没意思了。换个人吧!也没新人,周围这帮人已经换了好几茬。最后,只能求快点“死”。

这是说个人。对于社会,如果没了死,法律和刑罚就要大打折扣,社会能不能维持下去都成问题。

这样说不过是个笑话,是为了说明生死的“茫然难明

那么,说人死后这样、那样呢?

仔细想想,无论怎么说,都是以“生”为基础,是照着“生”的样子说,只不过把人现实生活里受到的各种限制解除掉。而且,说来说去还是为了“生”。以佛家为例,早期佛教讲解脱,教人怎样脱离生老病死,脱离苦海,但讲到最后,还是要说不舍众生,不住涅槃

某种程度上,又回到了孔子说的“生。也就是先要弄懂“生”,把人做好。否则,必然是生也茫然,死也惘然。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