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100秒》陪伴您第133天 “二月二,龙抬头”,是民间的说法。为什么叫“二月二,龙抬头”?这要从古代的天文历法说起。 中国古人观察天象,早在春秋战国就有了“二十八宿”和“四象”的说法。就是把观察的星象分成二十八组,叫“二十八宿”。“二十八宿”,再根据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和大体形状,分成“四象”,就是所谓“左青龙,右白虎,南朱雀,北玄武”。 “二十八宿”中的角、亢、氐、房、心、尾、箕七宿,因为排成龙形,又在东方,所以叫东方苍龙。在这一象里,角宿代表龙角,后面依次是咽喉、龙爪、心脏、龙尾。 观察星象的时候,每年农历二月初二晚上,角宿开始从东方露头,接近午夜,最后面的龙爪也出现了,这就是所谓“龙抬头”。以后,“龙抬头”的时间每天要提前一点。一个多月以后,整个“龙头”就“抬”起来了。到了秋天,“龙头”又一点点消失。 《说文解字》说,龙“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说的就是这种星象变化! 跟“二月二”有关的民俗,还有一项,就是很多人要在这一天里理发,图个好利市、好兆头。这个风俗和“正月不剃头,剃头死舅舅” 的说法有关。 说起来,中国古人是不剃头的。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里,“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得毁伤”,所以中国人向来不分男女都留长发。看看电视剧里清朝以前的古装戏,这一点是很明白的。 到了清朝,因为满族人的生活习惯,男人都要把前面的头发剃掉一部分,还要留辫子。清兵入关以后,命令所有男子必须剪发、留辫子,“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这种风俗也就慢慢被民间接受。 这个过程中,有人因为怀念明朝,就在正月里不剪发,表达"思旧"的意思,但又不能明着和朝廷对着干,所以就有了“正月不剃头,剃头死舅舅”的说法。 当然,清朝灭亡以后,人们又开始剪辫子,也不再剃那种清朝样式的头,理发成了新发式。不过,“正月里不剃头”的说法还是延续下来。 正月里不剃头,什么时候剃呢?正好!“二月二”是“龙抬头”的日子,也是剃头的好日子! 其实,“二月二,龙抬头”和“正月不剃头”的说法,在民间兴盛起来,都是明末清初,估计这两者之间应该有一定联系! 更多民俗内容: |
|